世界地图上,深圳是东方的一个点。
这个点很特殊:30年历史,1953平方公里,1322万人口,人均GDP全国第一,几个数据耸起的立体坐标,让人目睹了世界城市发展史的一个奇迹。
中国地图上,深圳是南方的一个点。
这个点太丰富:从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到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两年多里国务院接连批复的《珠三角规划纲要》、《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等,让人憧憬着远远超越地理空间的一个梦想。
兴奋地裂变,正在珠江东岸发生。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深圳决策层创造性地提出,以城市发展引领各项事业的发展,以高水平的城市发展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春茧”,深圳湾体育中心的昵称,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所在地。透过那扇108米宽的观景窗“海之门”,一张见证鹏城大踏步迈向“质量”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
“优势”的辩证法
后工业时代,城市是什么?
建筑学家会说,是点、线、面等空间;经济学家会说,是智力、资本、物流等要素;哲学家可能会回答,是正与反、存在与意识等各种关系的集合。
站在30而立的历史节点,深圳承上启下,居安思危,自觉地思考着城市发展的原动力,辩证地梳理着创造质量的新优势。
我们这座年轻的城市,拥有不可替代的传统优势。
441.8米——4月23日,京基100成功封顶,刷新深圳高度。京基100只是深圳不断崛起的楼群中的一座,刷新的不只是摩天大厦的高度,更是深圳城市发展的高度。
从集聚能力看,深圳是中国唯一拥有海陆空三栖口岸的城市,从这里进出境的客流量约占全国的52%,车流量占全国的73%。从城市形象看,经历了由边陲小镇向现代都市的演变,以国贸大厦、地王大厦、市民中心、京基100等为代表的现代建筑,以地铁、机场等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奠定了城市风格基调;从体制机制看,形成了规划引领、市场推动、全民参与、法制保障的先进模式等等。
联合国友好理事会主席布朗博士出席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时,看到深圳高楼林立的同时还保留了许多公园、绿地,情不自禁地夸赞:“深圳是一座希望之城,是人居城市的典范。”
在这块红土地和蓝海洋交围的空间里,深圳每平方公里GDP产出由2005年的2.54亿元提高至2010年的4.77亿元,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换一个角度,面向未来,深圳同时面临诸多严竣挑战。
谈到过去30年的城市化,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很大程度上,城市化被工业化推着走。“深圳这座城市是怎么来的,当然有城市规划的作用,也有主动建设的结果,但从整座城市的发展来看,城市化往往是被动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出发点首先是搞产业,搞产业就需要交通和生活环境,城市化其实是摆在了第二位。”
诚哉斯言。
有专家分析,深圳有优势,但并不稳固,某些方面甚至是脆弱的。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深圳遇到了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约束,城市发展的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市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滞后性的制约作用将越来越明显。深圳,到了必须实现城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转折点。
转舵于风起云涌之际。
新优势,来自区域发展大格局。按照 深圳坚决贯彻落实战略定位,以深圳市为核心,以东莞、惠州市为节点的珠江口东岸地区,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面向世界大力推进国际化,面向全国以服务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在珠三角,珠江东岸是一个无比重要的板块。在《珠三角规划纲要》指导下,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2010年10月,首届“东岸论坛”在深圳举行,搭建起深圳、东莞、惠州三市政界、商界、学术界及其他社会力量的高端对话平台。有人评价,这一论坛,在推进三市一体化,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都市圈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深莞惠地区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深莞惠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深莞惠边界地区规划协调试点研究》三项课题筹备有序开展。
新优势,来自发展理念新变化。深圳提出,要强化科学发展,以质取胜,统筹规划,加快转变传统发展模式,通过一流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一流的城市功能、品质、魅力,吸引优质的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资源。
在深圳这块“高产田”里,耕作方式的变化引人注目。深圳提出,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十二五”时期力争用4%的土地增量推动60%的GDP增长。
“优化”的取舍法
两百年前,纽约与波士顿、费城相差无几;一百年前,纽约一骑绝尘。原因很简单——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的不断优化,纽约取舍得最好。
优化,是世界城市取得成功的经验,也是深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路径选择。
作为一座城市,深圳是全球化的结果。20世纪八十年代,全球化日益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深圳建市的时候,世界上一批城市正陷入衰退——城市首当其冲,面临转型带来的巨大影响。
历史烙印,诸般缺憾,深圳不可避免。加快转型,全力优化,深圳别无选择!怎么优化?一个时代命题。
实践表明,优化的过程,就是取舍的过程。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需要做出正确而果决的取舍。“一个重大项目,如果与我们深圳整个的城市规划和发展目标不吻合,哪怕是100亿、200亿元的产出,我们都可以不要!”
城市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寻求怎样的空间组合,以实现最大化社会技术、最小化社会成本和最大化居民福利,乃重中之重。
优化产业空间。
经济质量,是发展质量的基础。优化城市空间,首先要优化产业空间。落实这样的理念和转变,必须有“取”有“舍”。因为,深圳有限的空间,只能选择有限的产业。
“舍”什么呢?专家分析,深圳占地5000平方米以上的工业园区,现有3800多个,却是良莠不齐。对此有人形象地比喻,深圳一些工业园区的安排不能叫板块,而应叫“板结”。一有空地,没想明白做什么,厂房就填满了,就定型了,就“板结”了。促进产业升级,,必须将“板结”的东西打碎,这就是“舍”。
“取”什么呢?对1953平方公里进行功能细分,限定某个范围里只能主要做某一类产业,并推动它不断更新换代,从低层次向高端发展。深圳的行动是——加快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重点布局建设服务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光明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等一批产业链关联效应明显的集聚区。
同时,福田中心区、后海中心区等五个总部基地倾力推进,将成为深圳发展总部经济、实现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空间载体。
优化生活空间。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记者注意到,深圳3月出台的《关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决定》,把“让人的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理念写了进去。
完善组团化城市结构是一个创新。
去年8月国务院批复《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要求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西、中、东三条发展轴和南、北两条发展带为基本骨架的“三轴两带多中心”轴带组团结构。其中,明确提出构建“双中心八组团”,即福田-罗湖中心和前海中心,龙华、坪山、光明等5个城市副中心,航空城、松岗等8个城市组团中心。
英国城市学家、花园城市之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他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描述到: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布置,形成城市组团。
深圳的组团化,基本具备这样的特点。组团化意味着对空间结构、生产、生活、生态各种城市要素的科学布局。各个组团内部的功能、核心内容、生活、产业的组织各不相同,有“取”有“舍”。组团之间一定是很好的生态,是自然的东西,如绿地、植物、水体;组团之间有畅达的交通连接,减少外部交叉,真正落实生态与低碳。
优化机遇空间。
时下的深圳,特区一体化和前海开发开放,是最大的机遇空间。
前海,一片闪耀国家战略色彩的滨海滩涂。在空间构想方面,“前海水城”方案令人怦然心动:将水融入城市,引进五条线性滨水走廊,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具有国际化城市风格的标志性滨海中心城区。到2020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左右。
英国伦敦大学教授比特·霍尔从时间和空间上对30个不同的城市研究发现,在人类创新的历史中,地点是非常重要的。某些地方会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变得非常具有创造力和创新力。
前海,显然就是这样的地点。
在特区一体化格局下,深圳“主攻西部、拓展东部、中心极化、前海突破”的空间优化战略更具意义。目前,光明、坪山等功能区和龙华、大运等新城建设已初具规模,以新型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建设带动城市整体发展,加快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
“优质”的标杆法
一座城市的发展质量,用什么标准衡量?
一天前,深圳的一份纲要出台——《深圳市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确定10年目标,建设成亚太有重要影响力城市。而到2050年,深圳与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共同发展,形成与纽约、伦敦、东京比肩的国际化都市群。
在《珠三角规划纲要》指导下,深圳科学地确定了未来的“优质”标杆。
这是中央和广东省的厚望——深圳要敢于向世界先进城市叫板,努力成为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最能体现国家国际竞争能力的典型城市。
这是世界城市发展规律使然——21世纪的城市竞争不再是单个城市的战斗,而是城市圈的角力。无论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法国巴黎,还是日本东京,均如是。
深圳、东岸三市乃至珠三角,要成为全球分工下的“头脑城市”,而非“躯干城市”。
《关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决定》提出,深圳以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城市为标杆,通过5至8年的努力,形成组团式、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发展特征,走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优质的前提,是安全。
深圳借鉴国际经验,运用蓝线、紫线、黄线、橙线、绿线“五线”管理城市,保障城市空间安全。蓝线,对城市主要水系实施空间管制;紫线,保护历史文物;黄线,是对城市发展和运作的基础设施的控制线;橙线,主要控制危险品仓库等重大风险设施;绿线,即城市的生态控制线,旨在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一座宜居的城市会怎样?一位网民如是期待:对一座城市来讲,不在于楼有多高,而在于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有更多的绿色建筑,有更好的人居环境卫生,有更便捷的城市交通,有符合市民消费能力的房价。
城市综合体,一个很时尚、很国际的新概念,特点是因为土地稀缺,建筑必须集约用地,向高空发展,近些年在香港、东京等国际大都会常见,集商业、办公、居住、休闲娱乐于一体。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城市综合体正在深圳批量涌现。深圳第一高楼京基100大厦即为一例。
曾经乱象丛生的蔡屋围老围片区华丽转身,成为全球排名第8的大厦和7栋崭新的回迁安置楼,不仅原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而且诞生了一个集高端写字楼、五星级酒店、高级公寓及精品购物中心于一身的城市综合体,释放约36万平方米的金融产业空间。
当惊世界殊。
一个半月前,3月31日,深圳历史上首次城市发展工作会议召开。未来5年,深圳规划建设12领域60个标志性项目,以重大项目推动城市高水平建设。记者注意到,它们都是颇具国际水准的“优生儿”。
深圳,中国最有个性的城市,或许正如美国建筑师凯文·林奇所言:完成着不可思议的“城市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