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
中国两亿多农民工面临最终去向的选择。
根据刚刚公布的人口普查数字,截至2010年11月1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亿人,占49.68%。该比重比今年3月份公布的2010年城镇人口比重在47.5%的数字,有所提高。受此影响,十二五规划的相关数据面临调整。
但这也引起一些争议。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专家方创琳告诉记者,目前约2亿左右农民工被算为城市人口,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未享受到城市人口享受的各种好处,因此实际的城市化质量并不高。
“所以下5年应该着力提高城市化的质量,提高速度并非是最主要的任务。”他说。
他的说法其实揭示了目前城镇化的路径选择问题。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数亿农民工,“是到大城市去,还是到中小城市去,这是争论的焦点。”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近期中国-东盟城市交流与合作研讨会上说。
城市化目标需要调高?
过去5年实际上城市化的质量并不高
中国十二五城市化目标面临调高,主要源于国家刚刚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
根据刚刚在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 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51.5%,比此前公布的2010年年底47.5%提高4个百分点。
但近期公布的人口普查数字显示,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9.68%,大大超出此前公布的47.5%。受此影响,全国十二五规划的2015年城市化目标,可能面临调高。
不过,十二五规划是否将2015年的城市化目标,在2010年新普查数字的基础上提高4个百分点,仍存在争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单菁菁告诉记者,新的普查数字,说明过去5年城市化呈现加快的态势,不过未来城市化速度如何很难说。
主要是目前的城市化面临很多问题,户籍制度等系列问题没解决,“一些农民尽管名义上是城市常住人口,实际上并未享受城市人的待遇”。
多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加快的态势。
改革开放前,中国城镇人口比重每年提高0.28%。改革开放后的1978-1995年,上述比重年均提高0.64%。到了从1995年到2008年,该比例年均提高到1.28%。
过去的10多年则更快。统计局普查数字显示,2000年到2010年,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46%。
尽管城镇化速度在加快,在十二五期间,是否将2015年的目标提高到53.68%(按照2010年的普查数字,再提高4个百分点),仍待确定。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专家方创琳则认为,下五年城镇化速度还会很快,但是单纯提高数字没多大意义,原因是,很多农民工尽管在城市,但是其生活工作的质量与有城镇户口的居民,不可同日而语。城市人口的增加速度,要和环境、承载力等适应,2亿农民工要变成真正的市民(城市户籍人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的研究认为,下五年每年的城镇人口比重增速不能超过0.6-0.8%,否则城市化的质量会下降。而过去5年实际上城市化的质量并不高。”他说。
争议城市化路径
未来城镇人口增加的主要去处是中小城市
而下5年到底应该采取何种城市化路径,仍存在很大的争议。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下五年特大城市要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大中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继续发挥吸纳外来人口的重要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落户条件,鼓励各地探索相关政策和办法,合理确定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的规模。
尽管国家要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但越是大城市,其产业集聚力越强,就业机会越多,越是容易吸引人口。
而中小城市尽管房价不高、环境良好、居住适宜,但是产业集聚能力差,就业机会并不多,实际上过去多年仍难以较快吸引人口。所以过去多年的城镇人口的比重增加,在大城市显得更快。
这就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情况。
如果按照OECD的研究结论,以城市单位面积上的人口聚集程度,公共基础设施,比如说道路交通、水、电、网络的密集程度看,中国城市化已经完成。
但是,如果按照中国学者将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较结果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并未完成,城镇人口比重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专家方创琳则指出,目前特大城市,比如像北京的交通拥挤等系列问题,的确制约了其人口的快速增加。
未来城镇人口增加的主要去处是中小城市。“前提是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的产业要向中小城市转移,甚至发达国家的一些产业也应该直接向中小城市转移。”他说。
而目前大量的农民工以及外地人员聚集在一些特大和大城市,有就业并没有定居,实际反映出城市化质量并不高。
根据李铁的测算,中国约50%的城市常驻人口中,能享受到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到40%,因此,农村人口不能自由地进城镇落户,意味着他们在城市只能就业,漂泊生活,却不能获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