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构变化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制度等多元复杂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判中长期城乡结构变化对于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城镇化预测为出发点,根据国外类似国家城乡结构演变的轨迹,结合国内城乡结构的演变特点,分析目前至2030年我国城乡结构演变呈现的四大趋势。
■城乡结构由剧烈变动期进入中后期缓慢发展阶段,会逐步表现出经济转型向社会转型过渡、农民型社会向市民型社会过渡的阶段特征
综合运用曲线拟合法、经济模型法、城乡人口比增长率法,利用1978-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的连续时间数据,预测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12%、2050年将达到81.32%。根据著名的诺瑟姆S曲线理论,在2030年,我国城镇化将跨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进入缓慢变动区间,城乡结构将由剧烈变动时期进入中后期的缓慢发展阶段,大规模由乡至城的人口流动将步入尾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结构剧烈变化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进而推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结果,表现为非农人口迅速增加和城市空间迅速扩展等特征。然而在此过程中,剧烈的经济转型与滞后的社会转型的矛盾愈加突出,呈现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城镇化率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2016年,户籍城镇化率为41.2%,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达16.15个百分点,意味着仍然有2.23亿尚未融入城市的农民工被统计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范畴。这说明真正享有城市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城市市民仅占总人口的41.2%,城乡结构仍然呈现突出的农民型社会的基本特征。从未来演变趋势预测,至2020年,我国户籍城镇化率目标为45%,2030年我国户籍城镇化率将超过50%,意味着我国将真正面临由农民型社会向市民型社会的转型,符合现代市民要求的社会转型将成为城乡结构演变的主要阶段特征。
■城乡人口流动将逐步由农民非农化的就业流动为主,向农民市民化带动家庭流动为主转变,不同等级城镇之间的人口流动将更加频繁,呈现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复杂交织的格局
城乡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城乡人口流动的方向、形式和强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口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工业化带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的迁移。迁移形式主要是农民非农化的就业流动为主,为农业和非农业岗位之间的劳动报酬差距所驱动,城乡结构变迁也是我国人口红利逐步释放的过程。《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提出,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于2011年达到峰值后波动下降。另有研究指出,203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潜力将丧失殆尽。笔者近期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调研证实,农村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已经实现了向城镇的就业迁移,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现象十分突出。
至2030年,我国城乡人口流动过程中农民非农化的就业流动将大幅缩减。随着进城农民收入水平的平稳提升、农业现代化加快和城乡二元制度弱化的改革加快等过程,城乡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将变成农民市民化带动家庭流动的形式。与此同时,城乡人口流动不再是由农村向城镇的纵向迁移占绝对主导地位,而不同城镇之间的人口流动与迁移将呈现更加频繁的态势,城乡人口流动将呈现纵向和横向复杂交织的特征。
■城镇体系结构的重心持续上移,城市分化态势将不断加速,世界城市、收缩城市、衰退城市会不断涌现
城乡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城镇结构的变化,包括城镇体系结构和城镇职能结构等。在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架构下,不同城镇具有不同的行政级别,高行政级别城镇在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和重大交通路网布局等方面比低行政级别城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此资源配置模式下,城乡人口流动毫无疑问会向高等级城市迁移,城镇体系的重心会持续上移。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体系结构的变化验证了这一趋势。1978年,人口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还未出现,人口500万人以上的城市总人口占比9.3%,人口100-500万人的城市总人口占比38.4%,人口50-100万人的城市总人口占比27.1%,50万人以下的城市总人口占比9.4%。2014年,人口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3个、城市总人口占比6.6%,人口500万人以上的城市总人口占比8.1%,人口100-500万人的城市总人口占比46.9%,人口50-100万人的城市总人口占比29%,50万人以下的城市总人口占比9.4%。
因此,至2030年我国城镇体系结构重心上移的态势不会改变,城市分化可能呈现不断加速的态势。由于不同城市的条件变化,高等级的城市会成为世界城市,而部分资源型城市、转型难的城市可能会收缩,甚至出现衰落现象。
■乡村由于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而呈现衰落态势,有可能出现大量乡村迁并或消失,乡村老龄化、乡土文化衰退等问题将日益突出
城乡结构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乡村结构的变化趋势。根据对城镇化率的预测分析,2030年前我国农村人口净流出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变化。2030年农村剩余人口大约4亿人,乡村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大部分农村的衰落现象。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的空心村问题已经比较突出,位置僻远、交通不畅、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的农村地区将会出现持续衰退现象。基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效率原则,大量农村将面临迁并和整合发展的现实选择。随着农村青壮年持续外流、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和代际空间选择的变迁,农村老龄化问题将会比城市更加突出。到2030年,我国农村老龄人口所占比重可能会超过30%,农村老龄化将迫使农业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会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农村乡土文化由于缺乏代际有序传递,可能面临失传的风险,“乡愁”可能缺乏被记忆和传递的有效载体,乡村发展活力将面临进一步衰退。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