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提高隐私保护意识当从公共部门做起
时间:2017-11-27 09:42:5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敬一山 

    近日,有媒体相继披露了吉林、湖南、湖北等地多所高校官网存在泄露学生个人信息的情况。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网站也存在大面积披露公民隐私信息的现象。

  客观而言,这些泄露大多属于无心之失。看起来,详细的信息披露是为了公开透明方便监督,但多数情况下更像是考虑不周的懒惰。同样是高校公布国家奖学金名单,同样是地方政府发放低保、分配保障房,很多地方并没有直接公开受益对象的身份证号,也没有造成公开透明和泄露隐私之间的冲突。所以,此类批量隐私泄露并非技术性原因,而是隐私保护意识的缺乏。

  耐人寻味的是,如果不是媒体近来持续地跟进监督,这种现象恐怕不会受到如此重视。大量个体被公共部门披露隐私,却很少有人提出质疑,这背后当然有情非得已的顾虑。从被披露的信息缘由来看,低保或者保障房也好,奖学金也罢,虽然都是符合条件者应得的权益,但现实中给人的感觉总好像得了某种“好处”,人们并不好意思去较真。这种隐私保护让位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具有普遍性。

  此前还有媒体报道,中国互联网用户普遍缺乏隐私保护意识,很多人愿意用个人信息来交换网站提供的服务。而那些个人信息中,包含了许多隐私,其无形价值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曾有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只有50%的中国人认为在网上分享个人信息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而在其他一些国家,这个比例要高得多。几年时间过去,民众隐私保护的意识有所提高,但从一些公共部门的做法来看,思维的转变还有待时日。

  必须重视隐私保护的原因,在于其可能遗留安全隐患,甚至造成直接的利益损失。尤其是公共部门无意识泄露出的隐私,不仅包括身份证号等信息,还涉及公民领低保、分配保障房等动向,会给别有用心者骚扰、诈骗带来便利。隐私泄露可能会对个人造成权益损害,也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中国网民因为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总体经济损失约915亿元。

  中国渐渐步入信息时代,电子支付越来越普及,隐私泄露可能造成的危害将更大。最近曝光的公共部门泄露隐私案例,虽然暂时还没有造成严重危害,但及时敲响隐私保护的警钟是必要的。提高隐私保护意识,要从公共部门开始,这既是对公民权益负责,避免自身的侵权责任,也是为了起到更好的社会垂范作用。只有公共部门明确隐私保护的意识、守住底线,才能更好地推动相关法规的完善和执行,让隐私保护成为整个社会的习惯。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