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世纪国建宾馆
会议内容
主持人:早上好!各位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编写提纲征求意见新闻发布会现在开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要领导和媒体朋友们有:
金德钧:原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建设部总工程师,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会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
李秉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胡存智: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总规划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他因部里召开重要会议,未能出席,特别通过李铁主任请假
李 铁: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城市化政策研究著名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李兵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研究会中小城市分会会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刘仪舜:八届、九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国有资产法》起草工作组组长,中资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开发银行装备制造业投资顾问
张幼云: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张庆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杨绍辉:抚顺市政法委社会稳定研究培训中心主任,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翟宝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城乡规划处处长、博士
赵 加:北京国华置业有限公司营销总监
张寰宇:北京易安鼎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于贵红:北京润土房地产市场研究与咨询总经理
刘 杨: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市场学会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张 伟:山东城市发展研究基地主任
郭 祥: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部主任
蔡义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秘书长、城市化杂志主编、城市化网总裁、
顾 晴: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新闻媒体委员会副主任、城市化杂志副主编
杜 宇:新华通讯社主任记者
张希敏:中国新闻社主任记者
严 冰:人民日报海外版主任记者
梁 捷:光明日报主任记者
陈爱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主编
王虹航:中国建设报总编办主任
蔡金平:中华建筑报主任记者
梁 琦:北京青年报主任记者
吕程平:城市化杂志编辑记者
吕 伟:搜狐网
吕洲科:新浪
张 雪:搜房
[!--topsoarnews.page--]
主持人:我叫李津逵,是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主任研究员,很荣幸为大家主持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的发布会非常有意思,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的大迁徙,这就是城市化。这个城市化规模比起当年英国、美国、欧洲的城市化简直是几个数量级的跨越,今天可以形象地说中国在未来二十年中间要把一个欧洲的人口从农村搬进城市,再从城市中心搬进城市郊区。对生态的影响举足轻重,如果中国走低碳的城市化道路是人类的福音,如果像英国走高碳道路、像美国那样走高碳郊区化道路,那么人类文明将被这根稻草压倒。不论是巴黎公社起义法国城市化阶段,还是五一大罢工美国城市化加速阶段,今天中国城市化能不能走和谐城市化道路,不仅关系到中国安定,也关系到人类文明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化又是中国农村、社会发生剧烈动荡、解体、凋零过程中的城市重建,乡村纯朴民风在消失,在这样的大变迁里心灵能不能得到快乐的过程?也关系到人类文明与健康发展。
所以我们今天做出《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是由金德钧主任、李秉仁主任非常辛苦地带领相关专家,召开了数次会议得出初步的想法。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今天这个问题提出来了,城市化质量要关注,应该有一个评估体系,但是具体到怎么解决,是一个技术性问题、需要长期讨论的问题。今天可以说是一个把问题提出的、征求意见的会议,非常高兴的是在会议开始前已经有不少专家对这项工程的内容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
接下来按照议程,首先请李秉仁主任,对《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的总体设想和工作安排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topsoarnews.page--]
李秉仁:各位大家好,刚才已经说了,关于城市化的问题,我们的城市化委员会提出了这么一个题目,一个《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的提纲,请大家讨论。
中国的城市化这三十年来其实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30%,一年1%。我们的GDP每年约增长10%,城市化水平提高1%,每年将增加一千多万城镇人口。三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所以,我们说中国的城市化是全世界都在关注,这和中国的发展一样全世界都在关注。我们想对这些问题做一些进一步的研究。因为我们城市化委员会经常开一些专家研讨会,讨论一些城市化的问题,上次在杭州召开的十二城市化政策建议论坛,讨论的问题还是比较深刻的,针对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大家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一些地方介绍了他们的做法,比如说重庆市。重庆市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有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比如说在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推进城市化。也包括德州市,都对这些方面有很多想法。对于他们推进本地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当然我们也希望不断总结好的经验、好的做法,真正地推广。
关于城市化水平本身的这些数据一直以来有很多争议,这不是现在才有的争论,这个争论已经有几十年了,我们对外公布的数字是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为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所以这次我们提出了评估体系,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国土资源部科技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在学术上的指导,我们也成立了一些专家组。这次研究我们认为还是很有价值的,无论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推广价值、学术价格等各个方面都是很有价格的。
我记得去年我们城市化委员会对半城市化问题做了一个专题的分析研究,去年发布的城市化率白皮书中有这个报告。我们现在是一部分土地城市化了,但人口是被城市化了。怎么讲呢?主要针对失地农民来说。很多土地变成了城市的土地,已经成为建设用地,但是农民呢还是农民,他们没有真正成为市民,也没有解决就业问题。所以他们是被城市化了。也有讲我们现在农民工是城里的乡下人,乡下的城里人。我觉得这个也是非常形象的,没有享受到城市化的成果、没有真正成为市民。他的身份没有真正转变成市民,这里有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因为作为一个市民和现在的农民工,在公共服务方面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社会保障方面,如果使农民完整的成为市民,我们相信还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也希望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能做更多的研究,使这个东西更加明确,大家有更加明确的说法。
这次《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工程准备用三年时间,今年、明年、后年,我们希望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成果,供有关部门和学术单位及各界人士共同研究和参考。
背景就说这么多,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李总经济师,他讲我们要用三年时间汇集社会各界的智慧,大家一起探讨我们中国的城市化问题,特别是其中李总经济师刚才讲到了我们的焦点是在半城市化、公共服务没有享受到均等化的城市化中间的人群,而不仅仅是土地、其他的一些经济指标。这个过程用三年时间来做这么一件事,其实是很有必要的,这个工程现在开始,我们不可能像发射步枪那样做一个瞄准发射,我想这个过程更像一个发射导弹、发射制导、不断调整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接下来有请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李兵弟司长介绍一下,我们现在征求意见的编写提纲,未来打算怎么样在编写提纲的基础上不断征集大家意见,不断以一种开放、前瞻的方式、不断调整、修改、完善,把工程持续下去,大家掌声欢迎!
[!--topsoarnews.page--]
李兵弟:我把《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编写提纲征求意见稿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我想分几个方面说一下:
第一,《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主要想体现出五个方面的特点:
1、要正面引导,全面倡导。我们说城市化发展质量,不是单一因素、不是单一部门、不是单一城市,而是整个城市的参与、民众的互动,这样才能够反应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各个阶层的特点。因此评估体系的设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也要求是一个正面的引导。我们更多想从积极的方面来宣传、介入、引导,让各个城市明确、体会到怎么样才能提高城市化发展的质量。
2、争取更多的、更加准确的体现出我们国家现阶段科学发展的诉求。这里把经济、社会、文化、三个方面的建设怎么样能够实现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间的统筹推进、相互促进、协调共进的要求体现出来。
3、能够让公众参与,特别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间,不仅仅是已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能够参与,而且要让正在进入城市的人、准备进入城市的人也能够参与。实现公众参与的途径,包括公众参与意见与反馈意见的有效性。
4、这里特别强调政府和民众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间的互动性。我们说城镇化发展质量单一、政府评价或者叫政府评估不行,单一的民众反应也是不完整准确的,只有把这两方面共同结合起来,体现一种政府的意志、民众的诉求,政府意志和民众诉求的结合,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5、《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还要能够反映出各方专家的参与、多种意见的介入,而不是某一领域专家的意见。
这五个特点在《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的设定和研究过程中间是大家始终共同努力追寻的。
第二、关于《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的结构特点。
请大家主要看第二部分,因为给大家的稿子前面有一些文字性的说法,看第二部分,主要考虑分成两大板块、两大部分,可以这么概括出来。
第一部分,我们叫客观性的指标评定,应当是整个质量评估体系的量化构成和比对判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更多的是采集政府的、公开的数据信息,那么进行一些有效的比对,能够更加客观的来反映我们的城市化发展的一些情况。或者叫各个城市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间的情况。
这个板块大家可以看到,是指标的设定部分,也就是说我们的二级指标这三大类,城市经济的发展质量,一直到我们的幸福城市化这一块,从我们的第一页到第五页。是前面的二三四篇的意思。
第二部分,最主要的是一种主观性的、感官性的评估,更多来体现公众参与、民众参与对城市化发展质量中间的体验、一种参与和一种感受。
正是这样一种公众的参与,而能够让政府从民众那里更多的听一些基层意见、民众的意见、老百姓直接体验的意见。
这两大板块构成了我们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共同对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进行全面的、公正的、客观的评定。这样一种设想是否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请到会的同志评议,也请社会上各个领域专家来参与、共同讨论。
第三,具体谈一下两大板块。在第二部分的第一大板块中间,主要讲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这三篇用的标题一个叫低碳城市化评估指标,第三篇用的叫和谐城市化评估指标,第四篇讲的幸福城市化评估指标。在第二篇低碳城市化评估指标中间,我们又把它分成了三大类,从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是二级指标设定,分成三块,在经济发展质量的第二篇中间,我们用三大类、三块来设定的,一块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块叫做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一块叫做绿色城市的发展。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间设定了八项指标,最主要的是想反映经济的这样一种发展与资源消耗的状况。包括万元GDP综合能耗、单位GDP所消耗土地资源比例、单位GDP、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人均资源消耗比例、可再生资源利用率、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增加值、能源平均使用率、废气废水处理情况。更多想反应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在经济发展质量中间的第二方面叫低碳,也有专家叫做低碳生态城市,这个词还可以推敲。一共用十一项指标反应当前的状况。主要讲的有环保投资占GDP比重,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状况、人均绿地覆盖面积、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天气比重、域内水质达标比重、城市森林覆盖率状况、节能设施比率、屋顶绿色面积等等,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这个三级指标小板块设计,没有像以往城市规划设计的指标,更多是关注能够体现正面引导的发展模式和要求。
这里面第三部分经济发展中间是绿色生活篇章,一共设定了七项指标,这里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指标性建设,因为这里包括了一些主观性的判定要求。包括市民对环保的态度、参与环保植树等情况、低碳出行、垃圾分类、节能措施、新能源汽车占有率。这是我们所说的在城市经济发展中间第二篇中的三大类。
经济的可持续性、低碳、生态城市指标反映,以及城市绿色生活的反映。
第三篇,关于和谐城市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能不能和谐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里面包括政府公共治理、公共服务、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等等方面。在这里面一共分成基础设施、政府服务、公共福利、公民权力、城乡统筹、城市文明这样六个方面。先来看看基础设施水平,基础设施水平中间我们想要更多的反映一个城市比较均衡的为老百姓能够提供公共服务这样一个保障的水平,在这里一共认定了十项,当然这里比重也不太一样,比较重的是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占公共财政投入比例,我们特别关注的城市发展中间怎么样能够解决交通问题,城市的通勤时间,希望更好的提高城市效率,包括城市公路网密度、万人拥有汽车数量,这个指标可以进一步讨论,有的城市用公交出行比例,万人拥有公厕数,这是卫生水平的反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水平。目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也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很重要的事情,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包括我们所说的对于一些城市档案管理方面的要求,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地上地下一系列的东西,如果没有很好的档案管理水平,只能带来未来建设的浪费甚至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以及事故。
在社会发展质量第二部分,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政府的服务,在政府的服务中间,我们在设定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政府管理的公开、信息的透明,社会的科学管理水平,以及对整个社会安全、保障、发展、矛盾化解等方面的要求。这里面我们也设定了十一项指标。这十一项指标包括政府信息公开率、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水平,数字化管理覆盖率,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覆盖率、老百姓对政府政策满意程度,民众对政府工作效率满意程度,民众对政府化解社会冲突的满意程度、民众对于交通出行便捷情况的满意程度,以及群体性事件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来保证我们的城市政府在城镇化发展进程当中能够更加关注社会的稳定、和谐,保证老百姓食品安全。
第三部分讲的是公共福利水平,公共福利水平更多的是关注政府为包括进城所有居民都能够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的覆盖程度,以及服务的水平状况。这里面用了八项指标,一个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公共支出水平,主要看政府在公共财政支出方面,拿多少为老百姓服务,第三个讲的是文化建设、万人拥有的图书馆、科技馆的数量。第四个是万人病床位数,等等,这也是关注城市发展未来潜力指标。之后是养老覆盖率,还有社会供养状况。
第四部分讲公民权力保障水平,城镇化发展质量公民权力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能够让公民在我们国家的社会制度下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社会发展,保障妇女儿童的权力。这里定了六项指标包括社会民间组织的增长率、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水平、人大、居委会参选率、社会法制满意率、妇女权益侵害案件的满意率、妇女在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率。
第五是城乡统筹方面,我们用了二十项表达我们对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乡统筹水平的关注。体现出了方案设计的侧重点、关注点,也是当前我们社会城镇化进程中间的热点、重点、发展的难点。
在这里面,我们一共设定了20项,把它说一下,第一项是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比例;第二项是城乡恩格尔系数差距;第三项是财政转移支付的比例,第四项是安全饮用水普及率,更加关注农村的安全用水;第五是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用于农村比例最高的城市,主要想反映城乡要素之间的流动状况,是不是能够在要素流动中间保障农民的权益;第六项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占财政投资的比例,表达财政对农村的支持能力,我们农村公共交通网络覆盖率,第三次农网改造状况,新型农合医疗参保率,城乡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城乡人均受教育年限差距,城乡人均基础教育投资比例,城乡义务教育中间的差距。城乡高中升学率,更多想反映义务教育以后,农村的孩子能够上学、升学的状况。
第十五到二十,我们用了六项表述对新市民、新移民向城市转移进入城镇的这些新市民状况的关注。包括外来依据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水平,城市外来人口享受住房保障水平的水平,城市外来移居人口享受技术培训的水平,社保参保水平,农民工子女当地入学率,反映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水平。这几项指标可以说是方案设计者更加体现出他们对外来进城定居就业的新移民、新市民的高度关注。
最后一项讲城市文明,在城市化发展进程当中城市文明是很重要的一块,必须在城市发展进程当中同步发展。这里更多反映一种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发展的状况。包括了有五项指标,文化产业组织与人口比重,民众对文物古迹保护比例,以及我们特别强调的当前无偿献血率,虽然是很普通的指标,但是能够反映出城市精神文明、公益献身状况。
第三篇是幸福城市化的评估指标,我们用了三大类反映,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当中的心理感受。
第一块用社会安乐指数来表述,这里面用了十三项,包括人均寿命、心理疾病发生率,心理疾病发生率在城镇化发展中间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听有关方面反映,我们国家心理疾病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
对市民文化的满意程度、对社会公正和谐的满意程度、对市场安全放心的满意程度、对物价水平的满意程度、对社会贫富差距程度的可接受的状况、对社会阶层流动性满意程度,对家庭居住环境满意程度、犯罪率是否能够控制在有效的、低水平上,公众对社会事务关注程度。
第二部分讲人际关爱程度,邻里之间关系,邻里互助满意程度,民众对人际感情关系满意程度,民众对社会价值认同的感受水平。有很多社会学方面的指标。
第三板块是家庭和睦指数,在城镇化发展进程、社会文明建设中间,道德建设也是很重要的一块,道德建设很基础的细胞就是家庭,这里专门列出一项,用了八项指标,包括离婚率、社会大龄单身率,也是需要推敲的,科学胎教、婴教的采纳水平,父母与子女有效沟通状况,核心家庭大家庭和谐程度,老年人对家庭赡养满意程度,社会代沟等等指标来反映。我们用更带有客观性的反映,包括一定程度的社会数据采集反映整个城市化发展质量。也就是说从大的方面,社会经济城市化发展的幸福程度来反映。
《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还有一个很精彩的部分,我们说更多关注老百姓直接参与、直接感受、直接体验。我们后面第五篇开始的,感性城市化评价指标。这里面可以说第五篇、第六篇、第七篇基本上是这样的概念。在我们的体验城市感觉中间,也重点把它分成三大块,经济社会文明程度,简单强调一下,第一块是关于第五篇感性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第一部分是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这里更多要向群众采信,听听老百姓的意见,包括经济、产业、科技、环境的相互关系,产业功能区最合理的城市、现代金融业最受企业信赖的城市,融资服务功能发挥最好的城市、商务服务业发展最满意的城市、跨境贸易最繁荣的城市、企业品牌最多的城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中小企业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区域经济互补性最强的城市、对于周边发展带动最明显的城市、信息产业支持体系最完善的城市。农产品加工业在县域内最集中的城市、品牌形象突出,现代城市产业集群的城市,国际竞争能力最强的制造业产业基地,我们对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合作最好的城市,高薪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服务业发展最规范的城市,节能减排力度最强的城市等等。
关于第二部分是城市社会发展的质量,城市社会发展质量中间也分了很多小板块,包括城市的功能设施规划、政府服务的能力,公民权力、城乡统筹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等等。说一下重点,这里包括最人性化设计的城市、科技创新和人性化融合最好的城市、居民生活最便利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最好的城市、市政设施维护保养最好的城市、商业服务业发展最好的城市。
我们很关注城乡统筹最好的城市、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最完善城市、户籍制度设计最具有创新程度的城市,政府最受到老百姓信任和拥戴的城市。
公民权力中间最关注的一个是就业状况,找工作和对工作满意的城市,安全城市,看病难、看病贵解决得比较好的城市,民众诉求表达渠道最畅通的城市,社会组织发展最完善的城市,对教育方面最重视的城市。
城乡统筹中间我们提出了基本的城市比对,包括城乡统一人力资源市场建立比较完备的城市,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小城市发展最活跃的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最具有融合力的城市,农田保护和产业群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环境、规划最好的城市,节能、节地、节材、设计做得比较好又有农村传统风格的地区。
生态环境方面提出这样一些指标,包括与环境融合比较好的城市,可循环设施得到最好利用的城市、垃圾分类做得最好的城市。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别是一些水系保护最好的城市,生态涵养功能做得比较好的城市。以及对生物质能使用比较高的城市,风能太阳能推广比较得力的城市。
第三板块城市文明发展质量,文化发展、城市精神、城市感受等等,特别应该关注的是城市精神和城市感受。文化发展角度提出几点,最富有历史韵味的街区、图书馆使用效率最高的城市等等;环保方面提出包括自行车使用效率比较高的城市、环保出行深入人心的城市。
在我们很关注的城市精神感受方面,我们列了这么几条,市民归属感最强的城市,时间观念最强的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最好的城市、最互相关爱的城市、公交车让座率最高的城市。
在城市感受中间,因为老百姓在城市生活的感受是不同的,我们想能够反应出更多层面的老百姓对城市生活的感受。这里提出的有些可能是互相不一致,但是不管怎么样都是老百姓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我们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忽视。这里包括生活节奏最慢的城市、剩男剩女最少的城市、市民身体最健康的城市、最休闲的城市、旅游服务满意度最高的城市、最适宜养老的城市、大学生最愿意回来就业的中小城市。
下面是带有各种特征的城市,如最古朴的城市、最浪漫的城市、最自由的城市、最精美的城市、最宜居的城市,这些指标是想看老百姓自己的感受。后面还有一些,如快乐指数最高的城市等等。指标也非常关注老年人在城市化进程当中,老年人生活状况怎么样。这里特别关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写了老年大学入学率最高的城市等等。
这些体验性的感受,也还没有做一些样本,先提出来,供大家帮助我们不断丰富、完善以及准确地把握。
总之这样一种体验性的目的,就是要能够让老百姓最直观的、最简单的表述出自己对城镇化发展的一种感觉。为了更好的加强这样一种认同,即对老百姓的体验的重视,在这评估当中专门设计了城市化对比的图片,把城市新旧发展、历史和传统等对比状况,以及城市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发展水平的状况充分表达出来。这是第六篇。
第七篇在城市化发展进程当中,各个地区都有很多不同的做法,会有不同经验的产生。有一些会产生非常好的案例,特别是李津逵同志刚才也讲了,希望中国在国际化发展中间能够有自己的特点,而不是跟国外的一致。这些典型的案例特点需要政府和老百姓共同推出。第七篇是国内城市化典型案例系列,包括政府角度的评判、企业角度的评判、社区角度的评判,重大建设项目的评判,以及包括不同人物、社会阶层对城镇化发展的评判。
我想说第二个板块,当然为了更好的在整个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科学的、忠诚的、真实的、完整的记录,还特别在这里设计建议了第八篇和第九篇。第八篇是记录研究活动的进程,第九篇是想用现代化的手段光影记录中国伟大的城镇化进程,以及在这伟大进程中城镇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
我把设计的评估体系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不准确的地方请参与的同志做补充,谢谢!
主持人:谢谢李司长的介绍,不到三个月前看到的还是前一稿的体系,这么短时间里又做了这么多的工作,特别是一开篇李司长介绍的编写体系的原则,他讲到了正面引导、全面倡导、公众参与、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各方专家的参与,简单来说就是开放性、全面性、综合性、参与性。这样一件事是我们自己民族的时代自觉和主体意识。大家可能关注到第三级指标,给的项目最多的是城乡统筹,有二十项;接下来是城市安乐,之后是低碳。在主观性中间强调我们这次的质量评估体系不是专家拿出一些东西简单打分,而是要全民参与、百姓感受。谁的城市?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最后讲到案例全程有光影记录,整个过程就是一项公共参与的行动。
我想因为今天是个征求意见的场合,到场的专家有国家的劳动与就业专家张幼云女士,全国都知名的研究小城镇的专家李铁先生,金融专家刘仪舜老前辈,建设规划工程领域里的专家更多,也有来自地方政府的专家如辽宁的杨绍辉先生。
今天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各位来自新闻媒体的朋友们今天的角色也与以往不同,今天你们也是一个参与,是我们大家自己的事,接下来的时间叫做回答媒体和嘉宾提问,其实就是所有媒体和嘉宾的讨论过程。现在开始!
[!--topsoarnews.page--]
李铁: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么一个发布会,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工作内容,跟在座的很多领导都非常熟悉,说话就直截了当一些。
《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现在搞起来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现正在做十二五城市化专项规划,动员了十几个部委,按照中央十二五规划要求,感觉到城市化很多数据、内容都没有,没有一个数据支撑依据,从统计局到很多部门都没有。所以我觉得做这么一个质量评估体系,拿出指标来对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有很多帮助。城市化在国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成为政府政策就是在中国,中国从五十年代以来有限制城市化的管理政策,限制到现在就成为固化利益关系,如何把农村人口变成正常、自由地向城市迁徙。所有的有关城市化政策就是怎么样取消障碍。这也是目前研究各种政策的难点和重点。都知道我们有户籍政策,进不了城,离开这一点谈城市化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我大概想了一下,中国现在存在两件事情,一件是城市如何发展,我们看到城市化的体系,更多是关于城市如何发展的情况。而关于城市化的问题,在我们制定的中央政策,在进行各方面讨论的时候,每次讨论大家都认为质量问题是什么问题呢?是外来人口被统计入城市的人口,他们是不是享受到和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水平?我们现在统计城市化率47.5%,但是中国城市户籍人口38%,不到10%的人能不能有同等公共服务水平,这是现在提升城市化质量的关键问题。各类有关政策精神都要解决这件事。
所以我想城市化的所谓质量评估体系应该分成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雪中送炭类,就是针对当前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针对各类城市都不愿意给外来人口公共服务问题以及外来人口落户的问题,这是比较有现实意义的。因为现在没有统计基础,这块是一类。第二类是未来理想城市发展,作为一个质量评估体系,这个比较贴切。
为什么要分开呢?据我们了解这次讨论户籍改革问题,各级城市因为有了现在城市的所谓各类指标,为了提高各类指标也不愿意去把外来人口纳入城镇公共服务体系。举一个例子,从人均来讲,人均GDP、人均的公共服务水平,如果把外来农民工全部纳入,下降一大块。这是现在存在的难点,深圳搞大运会一下子清理了八万人。某种情况来说是违反人权的。2003年的文件里特别强调了强制迁徙外来农民工。各地城市关于引进人才的标准,全部是中高级技术人才。对农民工根本不想,这是我们存在的非常大的制度性问题。同时我们想举公共投票,公共选择,你公共选择是市民选择还是外来人口选择还是全体国民选择?市民谁也不希望外来人口进来,谁愿意家门口有一个城中村?谁愿意有一群流动人口和你享受一个电梯、一个地铁。这也是固化的利益阶层形成了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最大障碍。恰恰决定了很多城市管理者不愿意解决外来人口。因为会降低了市民的公共服务水平。
正因为如此《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不能误解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质量评估体系。我们认为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选择。
我们再提出未来户籍改革政策的重要目标,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内容如何把长期迁徙的人口尽快转化为城镇居民,现在我们国家1.52亿跨乡镇流动的农民工,也是被统计为城市户口的农民工;有20%的举家迁徙的农民,在城市十几年了,他们还没有户籍,享受不到公共服务。还有一大批流动工作的人口。政策目标之一:是不是彻底打破政策障碍,举家迁徙的是不是可以进入城镇户口?不是举家迁徙的是不是可以享受同等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如果拉平了,中国城镇化水平质量问题就基本实现了。
在这里涉及到对外来人口详尽的调查,到底有多少,大体结构、分类、大体就业、各种产业、各种结构,恐怕比较契合城市化。
第二类是他们在城市享受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居民有什么差距。比如举一个例子,我们举几项公共服务,第一教育,教育涉及到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仅仅对所有城市间流动人口都存在;第二是义务教育,第三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三类可能是最大的,第四类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差距。
第二是保障房,保障房现在有些城市号称有保障房给农民工,但是实际上都没有。农民工居住条件到底怎么样?我们在进行调查的时候,大部分住出租屋,出租屋的租金水平应该是我们的重点。保障房向不向农民工放开,未来的保障房从廉租房到公租房,但是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是公租房,公租房能不能向农民工放开,农民工现在的租金状况怎么样,这是城市化质量调查很重要的内容。
住房情况调查包括了住房产权所有者,广东大量农民工住在出租屋里,是集体土地出租。城镇化过程中不仅人口城镇化,还有土地城镇化,这里也涉及到土地调查。户籍改革中明确了农民进城不交地。但是大城市郊区土地城镇化也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内容。
第三类是公共医疗、公共卫生,公共防疫;第四类社保,平均不到10%,工伤保险30%左右,失业险仅仅3%,如果跟城市完全一样了,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包括基本养老的覆盖率,都是我们涉及到的《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里核心的问题。农民工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住房、就业、居住条件等等。
如果把这些东西纳入,质量评估系统监测的时候对制定农民工落户政策有很大帮助。到现在有一件事一直解决不了,到底一个农民工进城要花多少钱,最多城市政府说要花50万,最低说1万,还有说2万、3万。按照什么标准确定?城市政府说要花很多钱,但是如果把保障房全部拿出,累计贡献有多少?也没有调整。如果把质量评估体系核心内容,城市化的质量在现在所开的各类政策研讨会里,大家的意见都是提到不到10%的外来人口他能不能提升到户籍人口同等公共服务水平,这是核心质量问题。
第二是城市质量评估,我觉得这个写得很好,但是有一件事我们一直没有解决,这次也是中央在制定城市化政策厘不清的事,对城市规模的问题,什么是特大城市、什么是小城市、小城镇。城市是一个区域管理的概念,北京市不是一个市,是一个省,管着16800平方公里,有三类居民,但是一个政策下来之后16800平方公里全动,东京才13000平方公里,现在哪一个城市都是,苏州市下辖多少县级市。重庆市最大。我想到现在,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如何协调发展,什么叫大城市?是不是原来说的100万以上就是大城市?现在1000万人口以上城市5个,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400万人口以上城市13个。但是这个城市是行政区域。是不是能在《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里把城市认真分类?按照主城区人口区分真正的城市,现在县级镇平均是7.1万,这个城市,到现在只有把行政区当做城市,从来没有把城市当做城市。我们对城市的管理和认识还是很浅薄的,因为我们没有确定一个标准。能不能把城市的分类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比现在的数字更有积极意义。无论对将来地方的发展、客观的评价对城市的各种指标、各种现状、未来发展趋势,都有一个明确的依据,特大城市到底是一千万以上还是四百万以上?超大城市、城市群一大堆,似是而非,城市质量评估体系里,我们对城市还不清楚的情况下怎么做评估?城市都是等级化的行政区域,很难判断。这件事情在城市化评估体系里,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这个内容做好了,其他内容放进去就更完美了。
所以我讲两件,城市化是城市化,城市发展是城市发展。城市化包含了城市发展的内容,但是城市化,确确实实是世界上唯一面临这么大制度障碍的,而且解决不了,将来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都有很大的制约,而且现在是最大的改革问题,如果不搞城市发展会产生一系列的后果。希望把这两件事既有合理区别,同时在进一步完善。
我就讲这些,谢谢!
主持人:今天是讨论征求意见的第一次会议,第一个发言,李铁主任的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关系,谈到制度壁垒是5000年。
李 铁:户籍制度是1956年以后,以前中国没有这个事,现在是村里进不了另一个村。把城市化的事提到一个层面,城市发展是另外一个层面。
主持人:感谢李主任,使我们的研究进入深入的状态。
[!--topsoarnews.page--]
翟宝辉:针对今天这个话题,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八个字“不求系统,但求细节”,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我们现在提的大框是非常好的,国务院研究它,全国的所有问题都解决掉了,解决透了就全解决了,作为城市化委员会这个职能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我们做细了,做什么呢?把体系里能拿来指标的,还得是政府认可的数据做比对,李司长已经说了,我们可以有结果,但是现在还有在第三级指标下拿哪些指标出来,怎么比,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二块最活跃的应该是第五篇里讲体验城市的,体验城市这一块真的要让老百姓讲我对这个城市的感触是什么。简单一点就是一个问卷,在城市化网站上按个钮就出来了,定期点击率是多少,回答了三个问题占多大比例,本身就是一个参与过程,到年底汇集一个报告出来。这是网民的角度来讲。
现在网民很多,所以一定要有问卷调查跟着,这两个指标做一个很好的整合,这样才能反应真实情况,否则有时候,盐荒的时候、世界上一些大事情发生的时候,网民表现出来的,感觉往两个极端跑,有时候说很反动、有时候说太保守。这两个都做一些配比,城市化委员会汇集了这么多专家,我们分细一点,比如说就做幸福城市里的某一个单项指标,因为大家都不是专职的,与自己的工作结合,做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关注,最后数据汇集起来,我们讲三年,肯定会做起来。
然后就是我特别欣赏开放过程,我们不追求拿出来我的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拿出来以后国家用了,现在没这个能力也做不到,也不希望做它,我们希望做的一个是真正把城里人、城外人、城市人和农村人都调动起来参与到过程中,就可以了。刚才讲到质量,我同意那两个方面,但是最难的是什么问题呢?城市发展的质量没有很好的评估体系。你对城市化的质量评估也就没有根基。小的问题在基础设施的配套率上可能还要增加一点权重,城市和乡村最大的区别是城市有一套完整的基础设施体系,如果这些东西不能正常运转,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交通拥堵、上学无本、上学堵车、医院排队、一个号倒五千,这种情况不可能对城市有比较高的评价。
这是两个方面,一个城市质量一个城市化的问题。先说这些,谢谢!
主持人:谢谢翟博士,“不求系统、但求细节”非常好。城市化是每个人参与其中的,城市化问题上没有谁是唯一权威发言,大家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
张幼云:我觉得做了大量工作,而且首先表示祝贺,《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编写提纲跟第一稿比有了很大的完善。要做起来我觉得确实是一个对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将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我讲一点仅供参考,我觉得今天李铁主任的发言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把城市化评估体系和城市发展评估体系,这两个在中国来讲既相关联但是又有不同,因为城市化,现在要解决城市化、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确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统筹、农民工转移,如何做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可能我们还要从实际出发,我想能不能两个搞一个折中的,一个是城市化的质量评估体系侧重在解决二元的问题,农民工如何进城安居乐业?在安居乐业上做文章,他基本的权利、机会均等、待遇平等、市民化享受的标准情况。刚才谈到,去年说的10%的差距,其实这就是一个安居乐业的问题。如何做安居乐业的城市化?这可能是蛮重要的,属于最基本的一些统计标准。我觉得这个可不可以考虑一下?他就是进城务工了,务工还是细化,是在正规部门就业还是非正规部门就业?如果在正规部门就业,尽管是农民工,但是他的基本权利比在非正规部门就业有保障得多,有合同,特别是真正落实合同法,一些基本的保证就有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市民待遇没有享受的,子女受教育问题,住房问题,如果是正式的合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在合同里是有所包括的。所以我觉得在城市化,我们应该搞一个指标,以突出安居乐业。
还有包括进城的农民,是个人进城还是举家?还是候鸟式的,这个倒是蛮有益的工作,我觉得这可以在考虑一下。
但是我又觉得这对我们现在一些领导,如何使城市健康发展挺有指导意义的,要充分利用,我说的是已经有很大拓展、很好的,但是是不是有些东西要精化一下?铺得太大了,有点太大、求太全,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可能要分阶段来进行。用三年时间来做这个事情,不是一年一个项目搞完了,这很好,但是对这样的评估体系三年仍然是很短很短的时间。有亮点的、感受的部分,但是即便那些指标还是有些摸不着,比如感受篇吧,要求是什么?政府的政务公开,有多少政府提供的各种信息、各个相关部门的信息是老百姓真正能够看得见的,比如说现在垃圾的处理,我是前不久刚知道,因为理事会的分类,有一个再生物回收的问题,一个秘书长谈到我们小区里已经是垃圾分类,但是很多情况下分类的垃圾到最终处理又不是了。这些数字在小区里看到了,垃圾分类处理了,实际上压根不是的。分了以后拉回去以后,根本是混合处理,而且是大多数情况是这样。所以我觉得这种信息有很多,需要在现阶段,在我们政务还不是很公开的情况下,信息都不全的,我们本身信息都不全,这种统计的系统、制度都不完善的情况下,要求这样一个比较完善的东西有难度、有差距。
另外有些数据觉得可能我们需要再谈的时候,在下面再举行各种论证会的时候要谈,比如建立这个指标体系,我们参照什么样的指标体系?有些什么样支撑的观点。比如说很高兴,在这里谈到了女性问题,谈到了妇女权益在公民权力保障水平,很注重的妇女权益,提到了妇女权益侵害案件的发生率,而且还列上了妇女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的比例。我觉得这个挺好,城市化过程必须是一个推动性别平等的过程,但是像这样列这个系统可能不全面,比如说妇女权益侵犯,我们要细化。前天胡锦涛同志在人口会议上讲到女童的问题。但是另外我讲的是什么?企事业单位,首先应该是政府,应该有政府,这是国际上标准的应该是30%,只有在领导层(有例外),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等等,应该是一个性别的人,起码不能够低于30%,以女性为主的,或者妇联,最好有30%是男性,因为有30%对决策可以产生影响的一个国际上指标。所以在这里不光是企事业单位了,首先应该是政府。
总体来说觉得有很好的开头,很好的基础,但是一个城市化质量体系、一个城市发展质量体系,工程越搞越大。你知道我想的是什么,中国不是五年可以消灭二元问题,但是又要向前进,如果这样搞没有一个完整的、健全的统计系统会很难的。我想如果最理想的是什么?30%多的真正户口在城市的GDP加上进城的(GDP)一拉是什么样的,这一搞就不得了了,更大了。我想怎么从现实出发,但是把未来远景跟上,这两个怎么结合?下来动点脑筋。首先祝贺,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项目!
[!--topsoarnews.page--]
主持人:谢谢张老师的鼓励,而且大家真知灼见的同时,有很多技术性的建议,比如刚才翟博士说能不能十个人一组,做一个大项,每月一点和调查问卷结合。张老师说能不能纳入一些国际公约体系。下面有请中国新闻社主任记者张希敏女士,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中国新闻社张希敏:我是新人,谢谢主持人。我刚才看了一下,加上听了李主任的介绍,确实涉及到方方面面,特别宏观,也特别的宏伟。因为可能也是刚接触,不是特别了解,像这些体系、这些指标我们怎么能特别公正地来反应它?确实张老师刚才说了,有些指标不是特别能,我们可能掌握起来不是特别顺手,不是特别方便,怎么能让公众来非常直观地体现定量指标,我想问问专家从哪方面来解释一下?
主持人:她提了非常好的,指标怎么可测度,刚才大家都注意到李兵弟司长说到义务献血率,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今后接下来在指标体系的设定过程中间都是一些很顺手、能够抓得着的一些、容易测评的。
光明日报主任记者梁捷:提两个问题,第一,评估体系是中国特有的还是国际上引进的?国际上是不是有一些现成的经验。第二个问题,评估的时候,是否按照城市的等级、大小来进行?请主席台上的专家来回答。
李秉仁:这些年来我们对城市化问题研究得比较多,1982年开始第一次城市化问题讨论,也关注国际上的情况,国际上有二百年、三百年的时间了,但没有像我们这样系统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一些发达国家人口流动比较顺畅,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国际上对农民、土地的问题,普遍采用私有化政策,但像刚才李铁所说,现在国家有规定农民进城不收房子不收地,这个国际上肯定没有,只有中国有。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制度设计问题,大家可以讨论,这种制度设计对于我们推进城市化会产生什么作用。
第二个问题,关于城市规模的问题,过去我们是有的,1989年通过的城市规划法把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称为大城市,人口在20万到50万的为中等城市。但是把城市规划法修改为城乡规划法的时候,这条定义取消了。此后,关于城市规模的界定也就没有任何一个官方的说法。严格来讲,我们国家现在说的大中小城市没有一个统一具体标准。因为它本来是一个规模标准,以人口规模来统计的。当然我们做这方面研究,还是需要有一个说法,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来做。我们认为100万以上人口城市是大城市,按照人口规模来分组也可以。我们也希望像李铁说的,不知道大城市是什么,国内老说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但是没有标准。有人说一百万、有人说两百万,但是我们的研究当中确实可以分一分。
主持人:谢谢!接下来再给最后一个机会。
于贵红:听完各位专家的意见,我有两点感受,一个是指标体系的导向性问题,觉得确实要在下一步好好考虑考虑,导向性刚才提到的,我们是锁定在城市化的“化”字上,如果更强调“化”字,包括刚才李铁主任提的,是不是在城乡统筹上多下功夫?我想对于城乡统筹这块,进城这块,城市化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主动城市化,有的大学毕业生、一些年轻人主动进城,就是来城里打工了。另外一种就是被动城市化,如果要关注,不管是主动进城还是被动进城都要关注这个问题。另外,导向性的问题,公正和谐是必须关注的。
还有一点就是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问题。刚才说到指标可测度性,因为我是学统计的,我有两点意见,一是我们取指标的时候要尽量取,我们拿统计局数据、国际数据可以取到的,如果取不到的话,调查可能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让它非常公正和客观,而不要出现非常大的偏离。
此外,还有体验城市这块,我们必须强调公众参与性。这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指标体系里列了很多,下一步还应进一步做一些提炼,让其更加精确化,以便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主持人:谢谢!
[!--topsoarnews.page--]
搜狐网吕伟:感谢!我是搜狐网的记者代表, 我说一下我的看法,目前城镇系统规划比较缺失,但是省域城镇化规划已经全面展开,这样可能会造成重复规划,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评估体系怎么量化和衡量?
第二个问题,目前很多小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卫星城,都在强调发展和升级,现状是主动分享大城市的成果,但是很少有小城市说要为大城市分担压力,主动解决大城市病,环首都城市经济圈概念的提出让北京周边区域的城市很振奋,觉得自己机会来了,但对北京来说可能没有太大的变化和机会。与其鼓励小城市盲目发展,不如倡导他们转型。所以,我个人认为,在评估体系里,关于城镇发展转型的考核应该比较重要。
李兵弟:全国省域规划进入新的安排,现在都在做,是一种正常的工作,我觉得没有太大的影响。做了政府就批,批了执行就行了。关键这次规划能不能解决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间实际面临的问题,包括区域的协调发展,包括城乡的协调发展。
各个城镇之间彼此发展,这些年国家一直在致力于这个问题,解决发展进程中间哪些城市能够更有条件发展得更快一些,把一些必须要管制的地区,怎么管制下来?解决一些在城镇发展中间共有的区域、共有的流域,解决发展中的协调性问题。
我觉得省级城镇体系不会太影响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建设。省级城镇体系是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保护等一些发展中间的矛盾和问题,统筹协调,通过省政府的层面,行政层面,把握一些更好的城市发展的机遇,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空间上的问题,这项工作一直在做。
因为有些城市省级城镇体系从最早到现在已经批了很多年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城乡规划中间一项行政工作,是省政府用于调控和指导本省行政地域范围内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城镇,包括农村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区域性空间规划。
我想它的作用显然很重要,当然也会涉及到一系列城镇化发展指标,包括一些社会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空间布局的指标。劳动力、就业、土地、水资源、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安排,甚至一些重大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区域性的饮水等,包括对一些生态敏感地区的保护严禁开发。现在主要是空间管制依据,因为包括内容太广泛了。
李兵弟:你提的第二个问题我没有听得太明白,请你再重复一下。
搜狐网吕伟:可能在评估体系里,预期强调升级或者发展,重视一下转型的重要性也很重要。
李兵弟:你说的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经济发展转型中间,城镇发展模式必须要跟着转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也必须要转型。我是这么认识,关于小城镇和大城市,城市之间的发展问题,不能够简单地归结为谁反哺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没有再分大城市、小城市的反哺支持关系。
我们从一开始做规划讲的更多的是形成比较完整、合理的城镇体系,主要从空间布局、职能分工,规模等级上讲,现在来看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但也不能把这个东西过于强化,因为在整个城镇体系发展中间,更有生命力的是在于城镇之间、彼此功能的紧密联系,而不在于规模等级的合理分布。
我一直认为,我们可能在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当中更加关注小城镇对于吸引农民进城进镇、侧重于解决当前我国三农问题、重点解决农民到哪里去的问题。如果我们过多强调小城镇作为完整的城镇体系去追求、去实现,反而会把小城镇在当前阶段为解决中国艰巨、复杂的三农问题所能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给忽视了。我觉得强调小城镇发展进程当中,应该更多地强调它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
在一部分城镇的密集发展地区、城市群,大城市为了解决城市病,应当主动疏散部分城市功能,让周边小城镇能够更多地承接大城市疏散出来的城镇的功能。与大城市共同形成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应当是这么一个过程。
这里面还有一个关系我们必须要讲清楚,大城市在城市转型中间和小城镇发展转型是不一样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认识的,作为中国的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在城市发展转型中间,应该紧紧扣住当前中央所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抓住这个重点。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里有那么多的人力聚集、资源聚集、人才聚集,高校、科研单位,应该在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间义不容辞承担起更多责任,而不应该在一般性制造业方面,跟周边小城镇、小城市去竞争。因为这种竞争来讲,小城镇、小城市永远竞争不过。
你刚才提的关于环首都经济圈也是这种情况,北京市应该致力于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在产业创新方面,在集群产业高端服务业方面重点发展,把一般性制造业、大胆地放出去。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特大城市,在国际性的城市竞争中间,处于高端位置,而不是在一般的制造业竞争方面,去消耗大量的资源。这样也能让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更加带有积极性的解决我们国家的人口移动、流动问题。也能够让我们的小城镇发展真正能够具有产业功能性质,而不是仅仅把它说成是一个主要解决居住功能和公共服务问题。如果把小城市、小城镇发展单纯地局限于解决居住功能和公共服务问题,那么显然来讲小城市、小城镇的内生性发展动力将是十分有限的。
我国近十年来的小城镇发展,或者用国际社会小城镇发展经验也说明了,绝对不能把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市变成简单的卧城,这种城镇化发展道路,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讲行不通。
如果按照刚才你所关心的方面来讲,最重要的问题是,在引领空间布局发展方面,应当改变当前大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更多形成一种沿着交通干线有效布局,组织产业功能转移,包括居住公共服务功能在内的交通沿线发展,彻底改变大城市蔓延式、扩张式的、同心圆的发展模式,也为我们国家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形态。
这应当是把交通有效组织和城市空间布局形态调整结合起来,大城市发展模式转移包含内容非常广泛,我只能点出一两点来。小城市的发展问题可能难度更大,也不是我们会上能够完整讲透的。但是我想小城市更应该引起我们关注。在我们国家整个发展进程当中,如何增强小城市、小城镇的内生性发展动力。可能这个问题更重要。
为什么沿海地区一些小城镇、小城市发展比较快,关键就在于内生性发展动力,也包括大城市对它的辐射带动作用。这个问题不能隔离开。
[!--topsoarnews.page--]
主持人:谢谢李司长,瑞士洛桑是世界经济论坛的永久论坛地,法国嘎纳是世界电影的高地,现在顺德北郊是广东设计城,未来围绕大都市圈内小城镇大功能这篇文章可以继续不断追踪。最后一个问题给小吕。
城市化网吕程平:谢谢李主任!因为参与到指标的编写过程中,我们了解的农民工问题,不仅是权益问题,甚至在信息获取、信息知晓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要让农民工、新市民评价对城市的感受,但他可能不了解大城市信息,没有渠道上网,所以想听听各位专家的意见,怎么样让评价体系在各类人群中实现信息获得上的平等化。
翟宝辉:我们老是讲网络,网络这个东西有特点,现在应该想办法用手机,手机绝对是所有农民工都有,把我们要传达和要收集的资料通过手机传达出来,应该有可行性。
张幼云:在就业领域有的地方已经做了,除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我也认为可以利用手机来做更多的事情,而且可以和呼叫中心咨询,都可以通过手机,获取信息,愿意去,就会通知你(农民工),这个厂里和你安排什么时候见面,愿不愿意。苏州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现在,人们要求政府的信息是公开的,因为人们有知情权,包括我们有些没有做到的,很多问题市民没有回答,包括我们在城里这么多年都没法回答,因为你不知道信息。指导性如果搞得好,不见得都能做,但这是一个引导,使公民社会更加完善。
比如说群众社团组织的情况,你怎么回答?没法回答这个问题。我自己现在是社团的,但是我自己不知道,相比以前。如今北京的社团组织到底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搞不清楚。像这些问题摆在那里没法回答。满意度也不知道。但是这是公民社会很重要的标志。另外,现阶段对我们来讲,群众组织应该是不断增加。当然除了数量问题,还应保证质量。
主持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巨系统。
李兵弟:农民工就业信息问题不是问题,不但用手机可以解决,到下面包括农村的一些社区,现在工业市场都是联网的,用工信息非常详实。
主持人:市场经济的信息在拿手机传递,但是公共的信息,信息源是政府。
新华社杜宇:听大家讲这么多真知灼见,让我受益匪浅。在听的过程中,我的角色在不断转换,刚开始来的时候作为记者,进行观察,通过讨论的过程中希望听到一些建议。我们因为不是具体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建议也提不出来,但是前面发言的人已经谈到了。我思考了三个问题,第一是明确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编写的目的,这个东西出来之后,究竟是要为政府部门作为一个决策参考的指标体系,还是说作为一项大型公益活动,希望通过活动能够提高大家参与城市化的研究关注;第二,这个指标设计非常丰富,但是有点过于繁杂,一些指标有重合。第三、还有一些主观指标,客观指标可以从政府部门公开数据查到,但是一些主观性比较强的指标,这些指标可操作性怎么考虑?又怎么来评估和设计。
主持人:我代表大家向杜宇问三个问题,第一,你觉得我们这次的编写提纲是要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还是为了促进全民族对中国城市化的关注与参与?
新华社杜宇:评估体系作为一个大型活动,一个三年的活动,两者一定程度上能够兼顾,但是如果侧重于决策参考,那么在科学性、严谨上做大量的工作,有些不是一个部门的能力能够承担的,难度比作为一项公益性活动要大。
主持人:公众参与的客观性、可信度在参与过程中怎么样把握更好的方法?
杜宇:刚才翟博士讲的,只能给一个意见,新华社也做过大型报道,除了网上调查,还有就是问卷,我们的问卷就是依托全国各地分设机构,随机发放。对百姓感受方面的一些东西,做了大型的问卷调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主持人:杜宇给了我们两个建议,第一做这件事的功利性不要太强,那样可能欲速则不达,第二新华社全国分社可以帮我们做很多随机调查。
今天在座的都是智慧的宝藏、智慧的源泉。大家一起参与今天首次讨论,让我们信心倍增。最后请金德钧主任代表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质量评估体系发布组织者和牵头机构做一个回应发言。
[!--topsoarnews.page--]
金德钧:今天我们这个会开得很有意思,我们从新闻发布会开成了研讨会,既发布了又研讨了,大家的发言我在认真听也在认真想,确实我们在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当初蔡义鸿秘书长要成立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的时候,我说你胆子真不小,但是我们委员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研究、调查,而且我们现在的研究团队已经不局限于建设系统里面了,有国有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这里面既有政府官员,实战家,也有权威的院士,知名教授学者等。所以,走到今天能够拿出提纲来征求意见,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已经有了相当的底气了。
第二,我们这个委员会已经要想从政府城市化的全局来研究城市化问题了。具体说到我们提纲,我觉得提纲编写出来,固然反应出来我们这些年来研究的成果、大家的智慧,但是说实在的仍然是很初步的,我觉得我们想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评估体系弄得好一点,争取形成一个可以拿出来的东西,这个指标本身就不低,这个过程也是我们这些编写者、组织者包括在座各位专家,对中国城市化进一步深入认识的过程。我们是一个工作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时我们不是坐在屋里来编写,而是深入实际去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实践当中总结、提炼、最后形成这么一个评估体系。 所以这个文件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实践过程、总结经验的过程。
现在评估体系提纲初稿拿出来了,但我早就跟蔡义鸿主编说过,我们不是拿出评价体系交给政府,要求他们按照这个考核城市去,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没有这么大的胆量、也没有这么大的能量。我想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我们形成这个评估体系的过程,以及形成评估体系之后,通过我们的活动让中国方方面面更多思考城市化问题、参与城市化进程,为提高中国城市化质量,多发表点意见、多做点有益工作,同时有了这个东西以后,提请各级政府请参考,觉得有道理,就在决策的过程当中、施政的过程当中可以多考虑评估体系的要求,把推进城市化工作做得更有效一些、把城市化质量、保障系数提得更高一些。我们就到处去看,谁家做得好,帮他总结经验、帮他宣传。在任何时候,我们委员会都不能拿着评估体系去评价一个城市。因为说到底我们是一个民间机构。
另外,请大家考虑,中国城市化进程过程当中,社会的不成熟性、复杂性是客观存在的,很多问题不是我们想知道就能知道、想统计就能统计的,所以我们只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从实际出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这就是我对这个提纲究竟要做什么的一个简单阐述。
对于今天开会以后怎么办?我也觉得有几点需要我们编写组再努力。
第一,我们要把提纲所列的各项指标通盘考虑之后,一定要把主题更准确地突出出来。我们是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肯定要把评估的重点放在城市化上,李铁主任刚才不说这个问题,我就没注意到这点,因为我们搞建筑的太偏于建筑方面了,所以要把反映城市化方面的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加重其权重。刚才李铁主任讲了很多,中央关心的、社会有阻力的,是各级政府一方面积极推进城市化,另一方面又尽量少让人进城。评估体系应将这方面的指标应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关于其它指标,我认为一些相关联的东西也不要舍掉。因为农民进城了,有工作做了、有房住了、有学上了、有医疗了,是不是够了?他跟城市原居民融合得如何,全市交通如何、基础设施如何?城市环境如何?还是我们与城市化有关联的一些指标因素,因此我不太主张分成两个东西,把主要指标突出,相关指标列出来,但是位置要有所变化。
第二,我们在确定指标的时候,要注意精化,精化是不要追求完美,把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指标列出来,而且还注意它确实在现在的条件来看,经过努力后可以做到、可行的。本着这样的思想,把我们所提的条条再列列,哪些觉得不错,但是不是最主要的,考核起来也很难,这个东西我们可以舍一舍。至于说后面说的感受的东西,那些好办,那些是更宏观的,好办一些。重点在前面的指标体系,要下下功夫再进行调整。把这步工作做完以后,再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研究具体实例,这部分工作没有做,不要拿现在的指标体系去做工作。
最后我感谢提纲的组织者、编写者,你们付出了辛苦的劳动,也感谢今天在座的各位专家,谈了很多宝贵意见供大家参考。感谢新闻媒体为我们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你们提出了很多意见。我作为现任主任,从心里感谢大家!谢谢!
主持人:媒体朋友们,根据金主任的意见,今天的会议是《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编写提纲的新闻发布,但《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编写提纲的内容不作为正式发布,我们将汇总今天的意见,对编写提纲的具体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后再发给大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中国的城市化健康发展出谋划策。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