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诺奖得主“老来俏”有什么启示
时间:2017-10-07 14:31:42  来源:东方网  作者:谭浩俊  

    随着2017年诺贝尔奖的逐项颁发,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出现了,9个诺贝尔科学奖,都是“老来俏”,平均年龄高达76岁。虽然情况有点特殊,从以往诺贝尔奖得主的平均年龄来看,也就59岁,物理奖得主的平均年龄更是只有55岁。但是,从总体上讲,诺贝尔科学奖的平均年龄还是有点高的,尤其是今年。

    不过,从科学研究的规律来看,如果不是在特殊条件下,诺贝尔科学奖的殊荣是很难在低年龄阶段获得的。毕竟,一项科学成果的诞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某些科研成果,还必须依靠时间和观念来检验,达不到一定时间,其他人对成果的观念又得不到转变,要想获得诺贝尔奖,难度相当大。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奖项是在研究者去世以后才颁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实也是,很多的科研成果,几乎耗尽了科学家们的毕生精力,甚至耗尽了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够拿得出用于获奖的成果。诺贝尔科学奖所以珍贵,就在于研究成果必须是科学界的顶尖水平,是别人达不到的境界。如果很多人都能达到的水平,也就称不上顶尖水平了。诺贝尔科学奖所选取的,就是金字塔顶尖的那些研究成果。就算是低年龄者获得,也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的结果。更多的科研项目,都是靠时间和经验堆积起来的,是一步一步地走到最高峰的。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先生担忧,现在许多优秀科研工作者、优秀学生,都转行学经济管理、金融了,包括他最得意的学生。原因就在于,科学研究太辛苦、太清贫,且往往很难拿出象样的成果。相反,经济管理、金融等,只要掌握了一定知识,并对市场有所了解,应能很快出效益,很快让自己步入有钱人的行列。可是,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年轻人都转行去搞管理、搞金融,而没有人去潜心研究技术、研究科学,那么,经济发展也会面临严重问题,面临技术落后、工艺落后、产品落后、竞争力下降的矛盾。学业有专攻,搞科研的去搞经济,不一定失败,但对社会来说,却是极大的损失。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潜心于科学技术研究,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而从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年龄状况来看,也确实印证了在科学技术领域获得成功的难度,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是很难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坚持下去的,也是很难拿出能够得到科学界认可的成果的。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风光”,往往就是瞬间,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默默无闻,而基本不会出现金融领域那种可以到处扬名的现象。

    曾几何时,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的名字,成为一个个中国青年仰望和学习的符号,从而让大批青年投身到科学技术研究之中,我们是何等的激动和兴奋。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知识变现的步伐加快,愿意潜心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显然,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特别是高考状元一个个离开原本确定的研究目标,而转向金融等领域,确实让我们感到担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对科学研究者的关心和帮助可能还不够,给他们提供的研究科学技术的条件还较差。否则,他们是不大可能离开科研岗位的。譬如报酬、住房、子女入学等。尤其是大城市,如果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连住房也没有保证,子女入学也有障碍,自然会对他们潜心科研的动力产生影响。

    科学家“老来俏”并非不正常现象,恰恰相反,正是科学家“老来俏”,才说明科学技术研究是需要靠时间和经验来保证的,是用时间和经验来确保科研成果的含金量的。科研成果不可能是快餐品,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激素。激素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发展起来的,但科学技术研究决不能用激素。这一点,每位科研工作者心里都非常清楚。也正因为如此,面对今年诺贝尔科学奖呈现“老来俏”的现象,更应当激起科研工作者的深层思考,激起科研工作者潜心科学研究的热情。科学技术研究是来不得半点虚伪和功利的,而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可以走得慢点,但一定要步履稳健、脚步踏实,也只有这样,才能拿出真正的研究成果。

    中国人对诺贝尔奖一直情有独钟,也迫切希望中国人能够早日拿到诺贝尔科学奖。为此,相关企业也设立了中国版的诺贝尔奖。但是,能否让更多人静下心来研究科学、研究技术、研究尖端领域的项目,却需要有更多的办法与举措。不然,科研工作者撤离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现象还会更加严重。科学技术研究,不仅需要才能、天赋和能力,更需要时间、经验和毅力。今年诺贝尔奖“老龄化”,也是重要的启示之一。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