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涂圣伟:管理学博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主任、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起草小组成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
曾参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起草和研究工作,多次参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相关论证与咨询工作。
日前,《十三五规划纲要》起草小组成员、宏观经济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权威专家、管理学博士涂圣伟接受《城市化》杂志专访时表示,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各地要依托资源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和机制创新等,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融合和产城融合发展道路,打造一批农字号的特色小镇。在他看来,“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必将跃动出改革创新的新色彩。
《城市化》杂志:据您了解,2017年上半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整体形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涂圣伟:近年来,尽管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但农业发展一直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态势,我认为,2017年上半年这一态势没有改变。大体来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整体形势呈现出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生产平稳”。夏粮产量达到2810亿斤,同比略增,口粮基础牢固,畜牧业、渔业平稳发展。二是“结构向好”。玉米面积继续调减,大豆、杂粮杂豆、优质饲草等市场缺口品种面积增加,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比重提高。三是“动能增强”。三次产业融合提速。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农村新动能不断孕育成长。据相关调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营业收入同比均增长10%以上。四是“增收回暖”。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4%,分别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0.5个和0.9个百分点。五是“改革落地”。农产品市场化改革总体推进有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关举措加快落地,部分试点试验取得一定成效。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将进入一个产业体系、要素结构、发展质量不断优化的新阶段,增长的基础将更加牢固。但进中有难、进中有忧,我认为,一些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处理不好可能变成整体性、全局性问题,需要积极关注:
首先,农民持续增收挑战加大。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和农业内部条件变化,新的减收风险因素不断积累,农民工资产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空间缩窄,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逐渐减弱,部分地区、部分人群增收难度较大。
另外,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加大。我国人均耕地少、水资源相对短缺,支撑农业生产的要素和环境已绷得很紧,尽管部分产品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但产能基础并不稳定,质量水平也不够高,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者,农业农村领域的部分改革进展缓慢,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的力度和成效,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农民期待还有一定距离,要素资源错配格局尚未根本扭转。
《城市化》杂志:据您看,特色小镇的建设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哪些影响?
涂圣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立足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和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特色小镇建设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在我看来,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特色小镇建设构筑了城乡要素流动新平台,为农业农村注入现代生产要素,有利于提高农业要素配置效率。当前我国农产品总量增长与质量提升不同步、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关键诱因是农业要素投入结构长期失衡和配置扭曲。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农产品供给体系,不可能建立在传统生产要素和封闭环境基础上,这就需要打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推动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和集聚,特色小镇作为联动城乡的功能性平台,可以带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农村、惠及农业。
其次,特色小镇建设构筑了农村产业融合大平台,促进了产业集聚融合,有利于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度和灵活性。农村三产融合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特色小镇建设,可以为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休闲农业等发展提供集聚载体,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此外,特色小镇建设拓展了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有利于盘活农村资源和资产,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特色农业小镇、乡村旅游小镇等的建设和发展,不可避免地涉及农村土地、集体资产的使用,如果处置得当,将有利于盘活农村土地、房屋等资源,让农民分享资产增值收益。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必将跃动出改革创新的新色彩。
《城市化》杂志:农业如何合理与市场进行对接以规避反复出现的农产品过剩等供需问题?在您看来,政府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
涂圣伟:对当前我国部分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问题,我们应该客观认识和看待,其中既有市场因素,也有政策因素。要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既要在市场层面着力,也要在政策层面进行调整。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健全农产品和要素市场体系,促进市场功能有效发挥。从保障市场公平交易和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着手,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电子商务等先进交易方式和手段的应用,规范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提升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和上市“最初一公里”组织化水平。积极培育农村要素市场,引导城乡各类要素有序流转交易,改善农业要素投入结构。
二是加强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的机制化建设,减少行政干预。明确农业政策目标导向,避免调控在稳产量、促增收之间左右徘徊,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避免“空调”和“超调”。
三是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产业链建设。农产品的高质量和有效供给,取决于从田间到餐桌各产业、各环节的有效耦合,目前我国农产品供需不匹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联结农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的纽带作用就很难发挥,要强化农业产前产后环节的支持,健全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建设,构建产业环节均衡发展、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推广销售、农技开发和推广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城市化》杂志:目前,特色农业小镇建设备受地方政府青睐,依您看,特色小镇如何聚焦、打造特色产业?
涂圣伟:特色小镇是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竞争力所在,也是发展的根本所在。我认为,目前地方政府建设特色小镇的积极性很高,一些地方做法很有特色,但也存在一些误区,要真正培育好特色小镇,让特色产业特而强,增强特色小镇吸引力和竞争力,需要摒弃一些错误做法。
一些地方认为一些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低端领域,建设特色小镇片面追求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而忽视了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实际上,不仅新兴产业可以“新苗发金芽”,传统产业通过升级也可以“老树开新花”,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另外,在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上,仍然是政府挑选优胜者模式,行政过度干预,而对产业生态营造着力不多。培育特色产业,需要变选择性政策支持为功能性政策支持,强化市场主体作用,加强产业发展载体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营造特色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缺乏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采取大水漫灌和拔苗助长方式发展产业,这种现象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还比较普遍。培育特色产业,只有搞好产业配套,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服务水平,厚植产业发展沃土,特色产业才能根深叶茂、持续发展。
因此,在我看来,特色小镇建设应该避免过度追求“高大上”产业,摒弃以传统手段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不能急于求成。特色农业小镇建设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途径之一,要在规避相关问题的前提下,走出一条以特色小镇建设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深化之路。这是愿景,也是我们每个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我相信,这条路虽任重而道远,但光明也璀璨。总之,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