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停车资源的浪费是造成目前北京停车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北京市交通委昨日发布了停车资源普查报告。截至2016年底,全市城镇地区最终核定车位总数为382万个,全市城镇地区夜间停车总数为384万辆,停车供需总量相当,但全市城镇地区居住停车缺口总量达到129万,夜间停车供需矛盾最突出。
作为北京的车主,最现实的感受就是,白天出门交通拥堵,马路仿佛停车场;晚上回家停车困难,兜兜转转找不到位置。我住的小区虽说已经在五环边上,而且相比一些固定车位的小区,已经实现了流动车位管理——不设置固定车位,业主车辆先到先得。白天还好,但是如果夜间稍微回来得晚一点,就基本没有位置。只能冒着被贴条的风险停在小区外的路边。
而在许多老旧小区,由于原居住配套未考虑到车辆的增多,车位远远不足。除此之外,私装地锁强占公共车位现象屡禁不止,导致车主有位不能停,有路不能过,公用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把固定车位流动化管理,能够有效盘活车位的使用效率,这已经是比较积极的尝试。但仅仅依靠这样的盘活,还远远不够。在我家小区门口就有一块公共用地,如果能够开放供车辆停放,起码能停下20辆车。但是由于楼宇底商私装地锁,白天行人难以通过,晚上歇业车辆也无法停放。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还导致小区外部路段经常性拥堵。
公共资源的浪费是造成目前北京停车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从数据就能看出,全市公共建筑车位总量为147万个,夜间停车总量为58万辆,约有90万个停车资源可供使用。也就是说,属于机关单位、公司及商业的车位,事实上很丰富但不开放,夜间居民没车位,整体的车位利用率极低。
其实,在停车位供需总量相当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探索更科学的管理配置方法来盘活利用率。比如可以在老旧小区设置停车楼,优化绿化带布局、拆除违建等方式,利用有限的公共用地创造更多的车位。还可以考虑优化公共车位使用,分段计价的基础上,推出更多优惠政策;还可以开放政府、公司封闭停车场供居民使用,提高夜间闲置停车场使用率。而且,目前许多创业公司等都已经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了车辆进出场的智能控制,在技术层面完成对停车位的科学管理已不是什么难题。
盘活存量停车位,涉及多方的利益博弈,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更加精细的规划和管理。综合运用立体空间、时间差、价格、技术等因素,尽可能地释放供给端潜力,解决停车难或许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