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城市规划师应是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助手。但从某些城市看,规划师的意见如果符合政府某些领导的胃口,尚能被认可;反之,再好的意见也“靠边站”,原因很简单,与上级的权威相比,下属多处于“人微言轻”的境地。于是,这些地方城市规划的编制往往是领导先定调,“我怎么规定,你怎么画就行了”。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外来和尚”无非两类人,一类是外地的专家学者,因为他们见多识广,与地方领导又没有上下级关系,“权重值”要比本地同类的“土专家”高得多,他们提出的建议多半能为当地领导接受,即使双方看法不一致,地方领导也要三思而行。另一类“外来和尚”是外来的投资者,由于能为当地带来新的建设项目,为城市的GDP增长或提升城市形象做贡献,自然地方政府不敢怠慢。哪怕这些项目或设想不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被规划师驳了回去,只要开发商抓住某些领导急切希望引进投资的心里,他们的歪道理有时也能畅通无阻。应该说,这类“和尚”念的“歪经”不可取。
既然“外来和尚好念经”,如果当地规划师和政府部门对城市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的方案产生较大分歧时,不妨通过会议和咨询等形式,多请一些外地同行或专家交流。需要提及的是,“外来和尚”念的经不一定完全正确,只能供决策参考;另外,作为“外来和尚”,在“念经”前应对当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倾听各方意见,才能念出“真经”、“好经”。
举例来说:几年前,我国西部某县城建设局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为了利于疏导交通,美化城市,县领导要求将南环城路拓宽到120米,并在路中间修一条水渠,引水入城。对小县城来说,修建如此宽的道路既劳民伤财,又浪费土地,毫无必要;在交通性的道路中间建渠引水更是荒唐罕见。城建局长无法说服上级,只好到北京求援,请求外来的“和尚”去“念经”。我作为外地专家代表,首先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其良好的出发点,然后再以理服人。有了和谐气氛和交流平台后,我用讨论的方式提出看法:“路窄了容易堵车,但道路是一个系统,只拓宽其中一段并不能解决整个交通堵塞的问题,这好比居住小区用水——供水管网口径太小,家里用水就不足,如果只把家里水管加大,不去改造小区管网,水还是供不上来。同理,要让南环路畅通,必须让整个县城路网达到一定宽度和密度。此外,将水引到路中间的出发点——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无可非议。问题在于这是一条交通性干道,车辆来往频繁,居民晚上到渠边乘凉很不安全,而且道路两侧的居民若要联系还要修建桥梁,既不方便,又不经济”。经过一番讨论,地方领导终于改变了初衷。
通过这一案例,笔者认为与地方部门沟通,首先不能居高临下,要充分肯定其出发点和积极性,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因为大多数地方干部都想为地方办好事,办实事,搞“政绩工程”者毕竟是少数;其次,“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前提是讲道理。当前不少领导干部也是知识分子,只要你讲的道理依据充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他们也是乐于接受的。推而广之,即使外地开发商与当地政府互动,只要他们尊重地方规划部门的意见,也可以念出“好经”,为地方的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