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预录费”怎成高校挟持学生的资本
时间:2017-08-17 08:50:29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蒋璟璟 

    “预交学费的就发放录取通知书,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就不能来就读。”8月13日,有网友爆料称,湖南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南工商职院”)要求高考统招生缴纳2000元“预录费”,规定时间内不交费的学生将拿不到录取通知书、不被录取。(中国青年报) 
 
    要想被录取,先交“预录费”。关于此事,围观者下意识的反应,自然是吐槽校方“唯利是图”“视财如命”云云;而倘若继续深究下去,人们或许又会发现,学校此举多多少少也有些无奈:由于过去几年新生报到率的不高,该校今年方才未雨绸缪,想到通过“预收费”的方式提前锁定学生……这一做法尽管简单粗暴,其初衷却是可以理解的。  

    按照校方说法,提前预收的学费,到正式缴学费时会抵消。这实则表明,所谓“预录费”并没有增加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这使得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乱收费”。公众之所以对之口诛笔伐,想必更多还是出于对学校无视现有管理规定、擅自变更缴费程序的天然抵触。此外,从道德层面来说,“湖南工商职院”竟在如此事关学生核心利益的关键事项、关键节点上要挟威迫,这副嘴脸本身就令人生厌。
  
    发生在高职招生环节的“预录费”事件,绝非孤立现象。很长时间以来,高职院校都面临着“生源荒”之困局,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生投档数、报到率严重不足。置于这种大背景下,多数高职都感受到了“生源大战”的严峻压力,久而久之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都难免发生“变形”——无论是此前曝出的“收买教师篡改志愿”“不当允诺学生专升本”,还是这次浮出水面的“预录费”,莫不是发端于此。
  
    相较于监管较为完善的公办学校,诸如湖南工商职院一类的民办专科学校,“抢生源”“骗生源”的手段无疑要极端得多。但过往案例表明,不将努力重心放在提升办学质量上,而是一味耍花招、玩心眼,只会越发招致学生的鄙弃。以此次“预录费”事件为例,不少学生和家长在得知真相之后,都感到气愤不已,纷纷决定报复性主动申请退档。对校方来说,这当真是得不偿失,完完全全玩砸了。
  
    在整体性供过于求的格局下,大多数高职院校其实都不具备要挟学生的资本。常识是,当学生们具备N个替代性的入学方案,任何一所高估自己、坐地起价的高职学校,都注定了最终只能沦为笑柄而已。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