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九寨沟灾情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截至8月9日18时25分,地震已致19人死亡,263人受伤。
我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对于地震,人们并不陌生。汶川特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的惨痛情景并不遥远,历历在目,诸多与地震相关的新闻报道、影音资料、口述历史已经成为人们的集体记忆。如何贯彻落实中央重要指示精神,做好救灾善后工作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工作。作为救灾责任主体,政府统一指挥、综合协调的职责不可替代。而另一方面,来自于商业方面的力量在目前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救灾面前,包括各类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需要履行一定的社会公益责任。
从企业本身来讲,获取经济效益是其本能和动力,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地位毋庸赘言。而在另一方面,社会公益责任常常为企业所忽视。究其原因,社会公益责任的概念较为泛化和空洞,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做公益不仅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而且在短期内难以让企业获得明显的经济收益。在诸多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今天,公益为诸多企业所忽视的现象显得司空见惯。许多企业常常是在危机发生以后,才想到平时本应承担的责任。
实际上,忽视漠视公益是某些企业不便明说的一个误区。在救灾中,为何需要企业做社会公益?这样的要求并非强人所难。参与公益事业,不仅是企业应该履行的责任,也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公益事业的发展,不少企业开始关注公益。在此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热心公益的企业看似吃亏,其实在从事公益的过程中,自身品牌的美誉度随之上升,在无形中获得人们的认可,从而达到有效的品牌传播,进而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
此外,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企业,本身具备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这种聚合多元社会资源的组织契合了救灾过程中需要的种种硬件条件。从实际效果来看,企业的力量显然大于单打独斗式的个人力量所为。回顾历史,在包括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鲁甸地震等数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正是由于包括众多爱心企业在内的多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救援,通过捐款、捐赠紧缺物资及生活必需品、派出志愿者等诸多方式,展现了社会力量组织灵活和服务多样的优势。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本次地震发生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积极开展精准救灾和快速有效救灾工作。比如京东集团发挥自身长于物流的优势,在四川省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物流运输车队,联合成都市慈善总会,一起将物资送往前线。政府之外,企业积极参与救灾,值得肯定。
灾难面前,社会公益责任亟待企业履行。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早在2015年,国家民政部制定印发《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通过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完善服务、激励表彰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救灾工作。”从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救援的角度来看,在正常的经济经营活动之外,我们期待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涌现出更多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履行社会公益责任,更好地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