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987 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获建筑学学士学位
1991 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获硕士学位
1987-今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原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历任综合所副所长、所长、专业院副院长。现任院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张祺建筑工作室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2004 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
作为建筑设计领域,尤其是文化建筑设计的翘楚,张祺很好的秉承了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工作二十余年来,他先后获得近十项国家级奖励,为社会奉献了一座又一座精品建筑,当记者问及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时,他将其归纳为两个字:责任!
建筑创作是理想与现实拉近的过程
在建筑设计领域,如何处理建筑理想与现实约束之间的矛盾是个永恒的话题。在张祺看来,无论是建筑理想还是现实制约,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的对立。
正因为如此,张祺强调:“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应该意识到建筑体本身及建筑与周围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适应是一个矛盾与冲突的动态过程。”不受任何约束的创作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坚持自己建筑理想的同时还能通过独特的方式去协调现实冲突,是优秀建筑师的必要素质之一。
张祺坦言,每个建筑师在做设计时都有自己的思考及创作理念,应在工程中尽可能地坚持以求实现。建筑师完全不妥协是不可能的。“因为建筑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品,它是有实际功能的产品。投资方各方面的需求也有其特殊性和相对合理性,需要双方的融合。现在的我可能没有年轻的时候那么激进,倒是多了些技巧,因为有些东西是需要你去沟通的。从上世纪80年代末年代开始做设计,实际上甲方也在改变,他们越来越认识到与设计师配合的重要性。我和他们沟通的时候经常能达成一致,这让我尤其感到欣慰 。”
自1987年至今,从业已有二十余年,张祺已成为了这一领域,尤其是文化建筑设计的翘楚。他先后主持设计的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文化部办公楼、林业部办公楼、蒙元文化博物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万寿路老干部活动中心、以及金融街F10大唐电力公司办公楼、中关村软件园国家软件中心等一系列工程相继竣工,并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多个奖项。目前正在进行江西艺术中心、青海大剧院、东营大剧院、北京大学人文大楼等工程的设计。而以他为核心的工作室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教育建筑、文化建筑为特色,有着剧场建筑、体育建筑等大型专业性设计经验的专家设计团队。
尽管取得如此成绩,张祺依然十分谦逊。他说,自己和团队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除去专业设计能力外,同样也得益于客户对自己设计理念的理解与尊重。“由于工作性质和业务的关系,我们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比较多,这就决定了我们无论是在参加竞标还是做具体项目时必须时刻意识到责任二字,对每一个项目都得在设计理念及设计完成度上有更高的要求与保证。”
建筑的地域特色是创作的灵魂
歌德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张祺说,歌德先生的这句话非常经典,但在我看来,我觉得建筑实际上也是一种生产活动。建筑本身具有双重属性,一个是艺术性;另一个就是商品属性,它要带来回报。而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这两个属性的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绝不能一味追求建筑本身的经济价值,因为建筑本身具有精神性,所以在做项目时,我一直强调建筑本身的文化性。一个建筑如果没有文化性,没有体现出地域特色、地域精神,它就缺乏一种表现力,缺少精气神,这也是造成当前千城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来检验一座建筑的好与差呢?在张祺看来,除了建筑设计人员的创意以外,最为关键的就是能否做出它的地域文化特色,并让其自然流露出来。“作为一个优秀的建筑,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是必需的,让人看着舒服也不难。若想把设计师的独特个性和当地的地域特色有机融合在一起是非常不易的,但这恰是一个优秀建筑师应该追求的。”
他直言,做建筑设计,生搬硬套是大忌。做项目不能刻意地去做,它所使用的可以是当地最普遍的、最节约的、最大众化的技术。“如果建筑设计单纯追求形而上的手法与理念,而忽略地域特色与文化,这样的建筑就会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张祺曾说,建筑创作去其最终成果的表征之外,其优秀所在仍然在于体现文化、地域特征的关系。一个成功的独特的建筑正是出于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及对先进设计理念的感知的成功。建筑师的创作实践及职业追求是并存的。潜心从建筑最基本的要素出发,发现并发展建筑的个性与特色,是建筑师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所在。
所以,在做项目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和物理环境及地方材料特殊性,同时还要呼应周边环境以及相应的城市空间尺度。在不同的城市空间尺度中做设计,就要呼应这种尺度美学,呼应它的这种质感、肌理。当把诸多因素相互融合之后,建筑的地域特色就自然流露出来。
应理性看待超高层建筑潮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超高层建筑以它特有的高度和资本投入,成为了城市快速发展的形象标志。目前,很多城市刮起了建超高层地标建筑之风。不但北京、上海、广州这些超级大城市商业密集区,陆续有规划地建造一些超高层建筑,甚至包括江西、河北、广西等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也都是高楼林立。
张祺坦言,应理性看待这股“潮流”,因为其背后可能是开发商希望土地效益最大化,也可能是阶段性政策导向的产物。我们应该科学地从城市的发展角度和尺度上把握城市的风貌特征。
“不可否认,二三十层的高层住宅能节约用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人多、住房用地紧张的矛盾,从技术上说,也已比较成熟。同时,百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作为一座庞大的建筑综合体,往往集中了国际上一些前沿的建筑理念和技术,这对提升我国建筑设计的技术和水平也有一定的作用。”
尽管如此,张祺还是强调,超高层建筑的建设要量力而行。一方面是由于超高层建筑运行成本高——一栋超高层建筑,一般投资成本在几十亿元,而一天的营运成本要百万元左右。对于一般开发商而言,所承担的运营风险也是极大的。另一方面,城市超高层建筑必须充分考虑足够的停车位等配套设施,同时解决好各个节点的交通问题也非常重要。
另外,超高层建筑设计在安全上也要给予极大的关注,如防火等。近半年高层建筑的火灾已引起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设计上要慎重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