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城市化》杂志编辑、记者
概要
长沙县自2008年起,加快了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进程,其中,板仓小镇建设为长沙县城乡统筹发展的开端。作为长沙县城乡统筹发展的第一个重点任务,板仓试验不仅使区域内的农民就近获利,而且推动了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的同步下乡,引起各方的关注。长沙县县委、县政府对板仓的大力支持,也使更多乡镇看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希望。在长沙县积极引导乡村城镇化的大潮中,双河村——这个曾经贫困、闭塞的小村庄,演绎了一场村民自发组织起来,自主、就地城镇化的“浔龙河之梦”。
一、造梦:描绘家乡发展蓝图
1.从双河村走出的青年
双河村是位于长沙县果园镇西北部的小山村,村庄位置并不偏远,处于长沙县“一心三片”经济核心区域、长沙市未来发展规划的“四环”以内,距离县城星沙仅15公里,距长沙市三环线仅8公里,然而多年来始终找不到发展机会。村庄山地多、耕地少,1177.31亩耕地中有600多亩是山区中的旱土,基本农田只有双江垸的500多亩,户均耕地仅2.47亩,人均耕地不到六分,村民仅靠耕地很难改善生活,大量人口外流,村庄1000余名村民中有500多人在外打工。直至2009年,双河村一直是湖南省的省级贫困村。
柳中辉是从双河村走出去的一名普通村民。1974年,柳中辉出生于双河村朱树组,1993年参加工作后,曾在当地乡镇企业中担任质检员、销售员。25岁那年,柳中辉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市投身建筑工程行业,历任项目经理、副总经理等职。2003年与2005年,柳中辉分别注册成立了湖南圣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湖南圣力建材贸易有限公司,并开发了圣力华苑住宅小区。之后几年间,公司业务不断扩大,先后承揽了高速公路、机场、泵站等多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来自板仓小镇的鼓舞
1999—2009年的十年市场历练丰富了柳中辉的阅历,公司多年经营也积累了足够的商业资本,所有这些为浔龙河的起步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验和经济基础。2009年,事业有成的柳中辉回乡探亲时,得知了长沙县县委、县政府“鼓励板仓小镇建设”的消息:
板仓小镇试点市民下乡建设是以政府为主体推动的乡村试验。在这一试验中,政府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入手,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引导了城市“人”、资本,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的同步下乡,区域内的农民因此获利:他们通过土地置换获得了资金,通过房屋重建改变了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他们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资源,市民的到来也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更广阔的视野……
柳中辉虽已离乡多年,但是始终心怀桑梓,从未忘记家乡父老。县委、县政府对板仓小镇建设的支持,使这位经历过多年市场洗礼的商人察觉到了家乡建设的另一种可能。与此同时,另一条信息的获得也使柳中辉看到了扭转家乡面貌的希望——长沙县城市纵向干线黄兴大道北延线(东八线)即将开工。
3.东八线的开通
2009年8月20日,黄兴大道北延线(东八线)破土动工,这条公路将贯穿双河村全境。县政府站在县域发展角度做出的决策:建设基础交通设施。虽并未表现出对双河村的扶持意向,但商业嗅觉敏锐的柳中辉却意识到,双河村有可能搭上这一“顺风车”实现自我发展。因为柳中辉看到,双河村虽然贫穷,但是资源并不匮乏。
这里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村庄林地资源丰富,总面积11584.5亩的土地中,林地占6645.44亩,这是长沙县长年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的结果。除林地外,发达的水系、丰富的水资源也是双河村的无形资产之一。村内有浔龙河、金井河、麻林河三河交汇,这三条河是长沙县北部的主要水域。长沙县一直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多年来以禁养、退养等措施保护农村生态、治理乡村环境,三河水质越来越好,山清水秀的环境是双河村发展的生态优势。
这里有独特的人文底蕴。杨泗将军斩孽龙等历史传说,马踏石、拖刀石、藏龙洞、出龙潭等人文景观,以及华佗庙、关帝庙、杨泗庙等有影响力的庙宇,都是双河村用之不竭的文化资产。此外,果园镇还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先生的家乡。田汉故居位于浔龙河对岸的田汉村,田汉本人则从小在双河村长大,其外婆、妻子的陵墓也都位于双河村,称其为“田汉的故乡”“国歌的摇篮”并不为过。
双河村虽然有优质的生态资源、独特的文化底蕴,但这些都无法转化为经济价值,只能长期闲置。究其原因,缺乏兼具眼光、胆识、谋略和丰富市场经验的领导者固然是一项重要因素,双河村本身不够便利的交通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客观条件:村庄距县城虽仅有15公里路程,然而因无直达公路,前往星沙需绕道春华、黄花,路程延至30~40公里,交通的不便使双河村变成了一座被遗忘的村庄。
东八线的开通则使这一现状出现了翻转可能。双河村有了通往外界的直达公路,东八线的快速连接功能使它成为村庄与都市相连的重要干道:从双河村到县城星沙车程仅15分钟,到黄花国际机场、武广高铁南站的车程也在30分钟以内。村庄的区位因公路而改变,双河村从一个闭塞的、风景秀美的小山村,变成了有明显交通优势、生态环境保持完好的城郊区域。
4.“浔龙河之梦”
东八线的打通提升了双河村的区位价值,村庄本身又有较好的生态、文化基础。柳中辉看到了这些,他期望把自己在外经商的积累带回村庄,用自己在大都市中经商的做法来建设家乡。然而,将一座贫瘠的村庄打造为繁华的生态城镇并非易事,柳中辉虽对全局有构想,却不知该从哪一步做起。
在真正做出回归家乡、建设村庄的决定前,柳中辉思索了半年之久。半年时间里,他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架构出了村庄发展的一整套发展思路:既然县级政府已表现出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视,那么何不在板仓小镇建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呢? 板仓虽有政府大力扶持,然而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未得到全面调动,建设过程中市场的力量也介入较少、相对薄弱,若将村民全部发动起来、引入市场的强大力量,在此基础上再争取到政府的支持,以双河村现有的区位优势、生态基础,村庄可能走得更远。
按照柳中辉的设想,双河村的未来应当是一个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和生态小镇于一体、宜居宜业的小城镇;小城镇可依据地形、土地性质、资源基础等条件划分为生态旅游与现代农业区、养生度假区、城镇建设区、艺术文创区4个区域,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教育、乡村旅游和乡村地产等农村综合产业。
对于小城镇的建设前景,柳中辉有这样的预期:若在充分尊重农民主体性的前提下,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的整合作用,并尽力争取到政府的支持,通过逐步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引进、发展各类产业,吸引外地人(尤其是都市人)前来旅游、置业、创业,5—10年后的双河村或许可以发展为一座有3万人规模的“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多功能小镇,成为县城星沙的“卫星镇”。由于双河村有浔龙河流过,所以这座小镇取名为“浔龙河生态小镇”,这是柳中辉为家乡画出的发展蓝图,也是他的“浔龙河之梦”。
二、追梦:带领村民打造生态小镇
1.第一书记的追梦之路
柳中辉心怀将家乡打造为多功能综合性生态小镇的美好愿景,然而将这一愿景变为现实并非易事:引导农民集中居住需要争取到农民的支持,引进产业也需要流转村民手中的土地,因此必须组织、发动村民共同参与;发展多种产业,则必须要引入市场的力量。此外,若无政府支持,小城镇建设很难获得合法地位,公共配套设施也能以保障。
对于组织、发动村民参与,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愿望变成村民的共同梦想,柳中辉有先天优势:他本就是双河村村民中的一员,他对于家乡发展的期冀与所有村民都是相通的。引入市场的力量,对柳中辉来说也非难事,在外多年的经商历练已经使他成长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熟知市场运作的种种方式与法则;为打造“浔龙河生态小镇”,他于2009年3月成立了湖南浔龙河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浔龙河项目的开发运营。然而,仅凭村民与企业家的双重身份,不足以使柳中辉对双河村的发展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他还需要得到村支两委、镇级乃至县级政府的支持。
柳中辉回到家乡后,将自己的村庄发展设想形成书面方案,逐级上报,很快得到了肯定的回复。为方便工作开展,组织上任命柳中辉为双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以党支部一把手的身份全面调度各级资源——党内身份的获得使柳中辉有了更多施展拳脚、发挥所长的空间。
柳中辉在事务处理中坚持尊重村民意见。2010年9月19日,在柳中辉领导下,双河村组织召开了申请城乡一体化试点村民民主决策大会,村庄所有18岁以上的成年人都必须参与投票:是否愿意把双河村建设成新型小城镇? 村民支持率达97.2%。对不同意的农民,村支两委又挨家挨户地上门宣传,最终在村民们的广泛支持下,做出了在双河村建设“浔龙河生态小镇”的重大决定。与此同时,村民集体决策也成为双河村的重要决策程序。
2.农民成为城镇化的主体
2010年,“浔龙河生态小镇”开发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区以双河村为主体,包括浔龙河、金井河、麻林河三河围合下的丘陵地带和金井河南岸的平原区,占地约9.03平方公里(14000多亩)。
建设“浔龙河生态小镇”需对土地统一规划、利用,而此时双河村的土地仍分散在一家一户手中,必须将它们集中起来。土地集中规划、开发后,收益该如何分配? 若在开发建设前不能明确村民各自的权益范围,那么后期分配收益时,村民内部将极易产生纠纷、出现裂痕,这也将阻碍后续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因此,首先必须为土地确权,通过明确土地权属确定将来的收益分配格局。
2010年,双河村成立土地权属调查领导小组,3—5月,双河村分阶段组织实施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工作。调查分入户调查和组界调查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入户调查从3月22日开始,调查工作小组通过查阅户口簿、村民建房用地许可证及林权证等法定证件、询问当事人、现场踏勘等方式对全村各户居民展开调查,逐户调查了各户土地使用共有人、住房及宅基地使用情况、林地及林业经营情况等信息,最后由户主在调查登记表上签名确认;之后的组界调查则对各村民小组的四界范围、林地、耕地以及塘坝、河流、道路等公共用地进行了测量,经数字化、图形化处理,形成了各组集体土地权属图,由各组予以确认。
针对权属不清晰、存在争议的土地,调查小组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处理:第一,举证。若双方都认定某块地的权利归自己所有,以最近颁发的林权证、建房证等为准;第二,现场协调。若双方都不能拿出有效证明,则邀请有关人员、组代表现场召开会议,对土地的权属沿袭情况进行梳理、协商,得出双方都能接受的界定方案,现场签字、盖章予以确认。
除保证未来收益的合理分配外,柳中辉组织村民为土地确权还有第二个目的:为成立土地合作社打下基础。土地合作社的成立也是双河村村民投票表决的:2012年4月26日—5月1日,双河村举行了浔龙河土地合作社成立征求意见暨民主决策大会,村民支持率达100%。意见统一、决策达成后,全体村民便以土地入股成为合作社股东,由村民选举产生50名村民代表为股东代表,股东代表选举产生监事会和理事会,负责土地合作社的运营管理。
通过土地确权,村民们为村庄中的土地资源确定了权属,明确了村民个人的权益;通过土地合作社,村民又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把涣散的民众组织起来,将个体的权益变为整体的权益。村民可以土地合作社为载体统一流转村庄土地,与企业平等谈判、争取政府支持,可自行决定哪些土地用于流转、哪些土地自己保留。这时,村民已成为家乡建设的主体,在村庄变为城镇的过程中享有绝对主导权。
3.塑造村民心中的“浔龙河”
多年积贫使双河村有着与其他在城镇化进程中日趋没落的乡村相同的处境:青壮年人口流失、人心涣散、村集体不再……柳中辉打造“浔龙河生态小镇”的过程也是重塑家园的过程,确立村民主导权的过程也是引导村民自觉、自发参与家乡建设的过程,若仅依靠土地的统一流转、集中利用,而不将人心重新凝聚起来,那么村民之间的合作很难稳固、家园的建设也很难坚牢。柳中辉深知,要想带领村民把家乡建设成一座宜居的小城镇,首先要使村民对家乡保持认同、对小城镇产生憧憬。
从“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建设之初,柳中辉就格外重视对村庄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在旧房拆迁的过程中,保留有纪念价值的土坯房、保护土地庙等人文遗迹,以此为“留下来的乡愁”;建设乡村文化中心;举办乡村卡拉OK大奖赛;拍摄乡村轻喜剧《浔龙河》,在湖南公共频道播放。柳中辉甚至自己出资100多万元,举办双河村农民歌手大奖赛……
2012年,双河村成立了浔龙河文化艺术团,下设的青年联合会多次开展联谊活动,并通过QQ群、微信群等加强青年间的对话与沟通,会员已超500名;成立了老年协会,屡次开展访贫问老、孝星家庭评选、好婆媳推选等活动,发挥了老年人的光和热;成立了书画协会,每月举行“书画品鉴会”等活动;广场舞队、腰鼓队、军鼓队、龙狮队等以女性成员为主的组织,成员数量也有100多位。
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了村民间的精神凝聚力,也调动起了群众参与村级建设的积极性:村民创办了自己的报纸《浔龙河》,不仅刊登村民自己创作的诗词、散文、小说,还报道“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的建设进展,并专门开辟了《连心桥》板块答复各方群众意见;文化活动还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村庄的吸引力,伴随“浔龙河生态小镇”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
乡村文化建设使双河村这座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的小山村找回了激情与活力,村民也在各类组织、团体、比赛中找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仪式感。双河村妇女主任梁鲜艳的家就在拖刀石对面,爱好文学但是出嫁后再没写过诗的她重新提起笔,写下了《春观拖刀石》:“桃李新枝沐春风,含苞欲放披绿袍。青葱石壁痕三道,笑问将军怎砺刀? ”
文化建设是造城之魂。只有当村民对所在的村庄有归属、对当下的生活有认同、对未来的方向有期待,心中已有“浔龙河”时,“浔龙河生态小镇”后续的农民集中居住、引进各类产业、打造宜居城镇等设想才可能顺理成章。
4.置换搬迁,推动农民集中居住
2010年11月24日,“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区进行村民集中居住地选址全民投票,将农民集中居住地块选定在双河村五七组,包括东八线以南、宋水线以北及两路相交至西的山尾范围,村民以98.14%的投票率通过。具体举措如下: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市委书记易炼红到浔龙河调研
对于集中居住的村民,项目区按照长沙市103号令《长沙市征地补偿实施办法》的规定给予旧房拆迁补偿,每户村民可获得约55万元的补偿,并可用宅基地永久使用权置换集中居住区新房。新房分配则以1—3人户210m2、每增加1人增加70m2建筑面积为标准。农民集中居住用房户型分为210m2和280m2两种,购买价格一楼门面为1300元/m2,二楼、三楼住宅800元/m2,村民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村民集中居住并非简单的农民上楼,而是双河村打造“浔龙河生态小镇”的各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在集中居住区,双河村引入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配套,使集中居住区拥有与城市同等的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配套服务,逐渐形成一个农村新型生态社区,进而通过引导城市资本下乡,将村庄建设为“浔龙河之梦”所设想的宜居宜业小城镇。
从土地确权到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柳中辉在带领双河村村民打造“浔龙河生态小镇”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村庄原本贫困、落后的状态,而且逐步引领着村民“站”起来、行动起来,自发、主动地去建设家乡、开创美好生活。双河村村民变为家乡建设主体的过程,也是逐步被引领、被发动的过程。在柳中辉的“浔龙河之梦”中,虽然“村民为主体”是梦的根基,然而柳中辉明白:若只靠群众自发、企业支援,这场梦终将只是乡野村夫的黄粱梦;要想把“梦”做大、做稳固,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从“造梦”之初起,柳中辉便开始不遗余力地向各级政府宣讲自己的建设理念、发展规划,而长沙县县委、县政府从项目建设之初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重视,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三、圆梦:与村民共享城镇化成果
1.上下联动:各级政府的支持
在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建设一座生态宜居的小城镇,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统筹,这是仅凭柳中辉一人之力难以做到的。为此,2012年9月,长沙县委、县政府安排有“板仓小镇”建设经验的开慧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勇来担任果园镇的党委书记。此外,县委、县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浔龙河生态小镇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担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以便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领导小组下设浔龙河生态小镇建设指挥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长沙县委、县政府更是先后多次组织召开现场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浔龙河生态小镇建设问题,并在用地及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支持。
项目初建时,双河村积极申请城乡一体化试点,项目动工后便获得了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支持,从而使“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打通了民间意愿与政府项目之间的壁垒,它不再是单纯的农民就地造城,而被纳入了长沙县城乡统筹发展的框架中。
伴随项目建设的风生水起和柳中辉坚持不懈的宣讲,“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获得了各级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仅2013年,柳中辉和他的团队就接待了时任国家环保部生态司副司长邱启文,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原湖南省副省长韩永文,时任湖南省政协主席陈求发,湖南省省委常委、长沙市市委书记易炼红,时任湖南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武吉海,时任株洲市市委书记贺安杰,时任市长毛腾飞等国家部委、省、市,乃至其他地市的数百位领导、专家。
2012—2014年,浔龙河项目先后被列入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湖南省“三个一”重大建设项目、长沙市重点工程、长沙市城乡一体化建设“15+1”试点项目、长沙县城乡一体化建设“14+2”试点项目等,在所有项目体系中,浔龙河几乎都是计划单列项目。
长沙县政府虽表现出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视,然而并非每一个乡镇都像板仓小镇一样,从一开始就得到政府提供的机会和大手笔的投入。“浔龙河生态小镇”虽然只是借势发展,但是当柳中辉将自己所设想的一整套模式付诸实践,整合起村民、企业与政府三方的力量时,他已经为家乡建设的“浔龙河之梦”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对双河村及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分期进行,如今一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总投资已超过8亿元。作为湖南省第一个由民营资本主导建设的城乡一体化项目,“浔龙河生态小镇”仅靠柳中辉的浔龙河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筹集如此巨额的项目建设款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事实上,浔龙河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对项目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乡村地产开发、农村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领域,其他投入则都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得到了项目资金。比如:
在长沙县委、县政府于2013年7月19日下发的文件《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浔龙河生态小镇”所在的果园镇被确定为“14+2”城乡一体化试点区域之一。根据《意见》,县财政部门须“按照每年每个试点镇1000万元的标准安排专项引导资金(暮云镇、金井镇、开慧镇除外),连续安排5年”;“每年在新增财力中安排专项资金和通过市场运作筹集部分资金(每年总额不少于2亿元),经联合评审对试点镇建设项目实行以奖代投”。此外,果园镇还可享受3年期“新征土地出让金和收益金中的县实得部分”“上缴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剔除专项用于教育、培训的征管经费”“项目报建费用中县实得部分(剔除义务教育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资金的全额返还。长沙县供水供电、煤气管网、公共交通、污水处理、三网融合、文化体育、医院学校、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发展等项目也会优先投向果园等试点镇。
正是通过纳入县、市、省级政府,乃至中央部门方方面面的项目中,“浔龙河生态小镇”获得了不同的项目资金,并通过对政府资源、项目资金的整合利用,实现了项目建设资金流的充沛:金井河的整治已被纳入水利部“农村中小河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中;双河村超过500亩的蔬菜种植基地被纳入湖南省“菜篮子”工程……在项目建设的一期投资中,通过各级政府、各项政策支持直接实现的投入就达50%以上。
从村民主导、企业参与到政府介入,当柳中辉成功地将浔龙河项目纳入长沙县、长沙市、湖南省,乃至全国的整体发展规划中,真正得到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时,他才在实际上整合起了村民、企业与政府的三方力量,使之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浔龙河生态小镇”的发展走向。
2.跨界整合:金融、旅游、小镇
在打造“浔龙河生态小镇”的过程中,柳中辉也在深化着对城乡统筹发展的认识、对农村城镇化的思索:仅农民集中居住、完善基础设施、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村庄的样貌,然而乡村对城市仍然是依附的,要想与城市比肩而立,乡村必须拥有与城市同等的产业吸引力,乡村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是否可以扭转为以农业为基础,引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产业? 柳中辉明白,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巨额的投资,而且需要理念相同的合作伙伴。而产业发展是无法纳入政府某一项目中争取到项目资金的,那么钱从哪里来? 合作伙伴从哪里找? 柳中辉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对接资本市场。
选择与上市公司合作,是“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建设中,继成立土地合作社、村企合一、争取政府支持等跨步之后,再次向前迈出的一大步。经多方比较,柳中辉最终选择的上市公司是广东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棕榈园林在国内园林类企业中数一数二,其本身在生态种植、景观规划等方面有专长。经过多年发展,该公司早已不再满足于只做园林景观的服务商,而期望从综合环境运营商成长为生态城镇运营商,二者恰好在彼此的转折点中相遇,对于“浔龙河生态小镇”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又有相似的理念,因而一拍即合。
2014年10月,棕榈园林旗下全资子公司广东盛城投资有限公司与湖南浔龙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湖南棕榈浔龙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浔龙河项目区内综合开发经营、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然而广东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的专长是景观规划和建设,浔龙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则以工程建设起家,二者对产业运营都不擅长,必须要对接一个新的实力企业。几经辗转,柳中辉又将擅长产业运营的成都仟坤投资有限公司拉了进来,形成了三家大型公司的合作格局。
三家公司的合作为“浔龙河生态小镇”的建设引进了更多的国内、国际资源,比如:在规划方面,打造了“中欧设计平台”,由奥地利等国的知名设计机构联合贝尔高林——棕榈设计操刀“浔龙河小镇”的规划;在产业领域,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联手启动了浔龙河艺术职业教育产教基地,建设包括艺术职教、影视演艺、观光旅游、文化地产等在内的整体产业体系……
3.“浔龙河之梦”已落地
2015年10月1日,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正式开园,“Star Park”乡村亲子教育主题公园童勋营、牧歌山、云田谷等首期产品也在同期亮相,以亲子为核心概念,融会了儿童素质训练、农耕乐趣体验、草场放牧等不同主题,以生态环境为本底打造的多位一体的乡村生态亲子公园。小镇开园恰逢国庆,短短4天就吸引了近12万名游客。
与此同时,农民集中居住区白墙黛瓦的联排别墅中,也迎来了第一批搬进新家的村民。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2015年又逢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80周年,为此,村上专门组织了“升国旗、唱国歌、树新风、搬新家”活动。国歌声中,村民代表黄建国从双河村村主任手中接过新居钥匙,完成了祭拜祖先、点燃灶火的仪式,站在一旁的柳中辉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新的生活开始了,农民以土地参与城镇化过程、分享城镇化成果的“浔龙河之梦”正在实现,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把家乡建设为新城镇、开创美好生活的精神也在薪火相传。
浔龙河与北影签约
四、点评:让农民组织起来就地城镇化
1.城镇化应是农民为主体的城镇化
在过去20多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始终处于“被城镇化”地位:在对农民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的城镇化之路中,决策者、主导者是国家,国家是主体,农民是客体,若农民失去土地而无其他谋生渠道,他们只是失地农民,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在农民进城打工、异地城镇化的道路上,农民是在别人的家乡市民化,而非在自己的家乡。如果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在自己的家乡就地城镇化,这条路该如何走? 将通往何方?
“浔龙河生态小镇”便做出了这样的尝试:抓住县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城镇化机遇,通过确权把土地集中起来,使之成为农民与企业平等合作的资本,确立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并未失去土地,他们只是将土地流转出去,可持续分享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土地流转费、土地经营收入分红等)。与此同时,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家乡建设愿景规划定位、寻求合作。在寻求合作的过程中,“浔龙河小镇”变成了由政府、企业与农民三主体共同推动的项目,在三主体中,农民并不居弱势地位,他们可以以主人的身份选择合作企业、与企业讨价还价,并在与政府的合作中保持独立性,而非被动接受。
“浔龙河生态小镇”案例向我们展示了:组织起来、拥有土地资本的农民在自己家乡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如何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在整合各方资源的过程中,城镇化主体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而一向居弱势的农民又是如何守住自己的主体地位的。由此,这一案例可被视为组织起来的农民主动、就地城镇化的典型案例。
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若只依靠政府或企业投入,而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被发动起来,这一过程将不仅艰难缓慢,而且农民的权益也极易受损。只有首先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自觉、自愿地行动起来,他们才会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将其用于家乡城镇化建设中,同时,也只有居主体地位的农民才有意识、有能力保障自己的主体地位,保障自己分享城镇化成果的权益,这是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难以做到的。因此,农村城镇化应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城镇化。
2.协同共治,共赢才能“梦圆”
“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在整合各方资源、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多主体的协同共治:
首先,从双河村走出去的柳中辉是村中小有名气的“能人”:农民出身的他熟知农民的思维方式,因而他能够发动、组织起农民,汇聚起农民的力量;多年的商业历练,使他深知市场的运作法则,因而他能够组建起自己的公司参与浔龙河项目运作、找到最契合的上市公司协助项目开展;在中国政府居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柳中辉钻研了政府方方面面的政策,对政策的熟谙使他得以争取到更多的政府支持。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即使拥有主体的地位,也不一定拥有主体的能力,他们需要既能够维护他们利益,又能够抓住市场机遇,还能够争取到各方资源的带头人,在浔龙河项目中,柳中辉正扮演了这一角色。既懂农民、又懂市场,还懂政策的柳中辉,无疑可被视为经历过市场洗礼的“新乡贤”。而身为“新乡贤”的他,在双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位置上,发动村民选举投票、带领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的过程,也是“新乡贤”治村的过程。
其次,浔龙河项目有如此复杂的内部结构、需要动用如此多方面的资源,只靠村民与企业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也是无法瞒着政府完成的。在项目开始时,双河村便积极申请城乡一体化试点,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长沙县委、县政府也表现出开明的态度,发现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民间意愿、民间自发尝试后全力支持,并为之保驾护航,才有了最终的“梦圆”。可以说,正因为有长沙县改革创新的大环境,才有了“浔龙河之梦”的实现;也只有在改革创新的大环境下,才可能有“浔龙河生态小镇”这样富有开创精神的案例出现。在这一过程中,长沙县政府无论是对“新乡贤”柳中辉的重用、“不拘一格降人才”,还是对“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的包容、接纳、支持,都体现了政府的开明治理。
再次,“浔龙河小镇”建设项目的投资主体是企业,企业并无政治权力,项目推行只能依靠村民的支持,因此小城镇开发建设的决定、土地合作社的成立、村民集中居住地的选址等重大事项都采取村民投票表决的方式,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又加入了企业的力量。
“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的建设过程也是政府与社会协同共治的过程:在党委的领导下、在政府的主导下,有乡贤治村、有群众参与,还有企业支援,各方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一起参与建设、同享建设成果,“众人拾柴火焰高”,最终实现了政府、企业与村民三方的共赢。浔龙河项目由三方力量共同促成,“浔龙河之梦”之所以能够落地,其基础也正是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共治。
3.浔龙河的故事刚刚开始
“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并非是对某一政策的贯彻落实,而是村民自发、主动的创造,在农民自主推动农村城镇化的道路上,它是开拓者,身后只有自己的足迹,前方也没有前人留下的脚印。在这片不曾有人探索过的领域里,它只能靠自己走出一条路。路的前方有什么? 只有走过才知道。在不断地开拓、尝试中,它会遇到什么? 也只有遇到才知道。
没有一种开拓是轻而易举的,没有一种尝试是不冒风险的。可以想见,在路的前方等待它的一定是各种不确定的问题与困难,或许“浔龙河生态小镇”可以找到化解之法,最终赢得鲜花和掌声,然而这是将来的事,对于今天刚刚落地发芽的“浔龙河之梦”来说,既已扬帆,便要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