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全国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
张高丽表示,要扎实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确保按期完成到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左右、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任务。
“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比率,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关心的子女教育、就业、医疗、社保和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又有利于提高城市人口以及目前留守农村儿童的人力资本,从而为我国实现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战略与区域经济部副研究员卓贤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更加突出“人的城镇化”
张高丽强调,要更加突出“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更加注重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质量和效果。
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陈亚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所谓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是要抛弃过去仅仅视农民工为生产者或劳动力的城镇化。农民工不仅是生产者,还是生活者。我们不但要给农民工提供就业,还要让他们能在城市里面体面地生活下来,让他们能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为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2020年60%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目标,但由于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不能反映出中国城镇化率的真实情况,所以又设置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左右的目标。
根据统计,2012年中国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比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低17个百分点左右,那么在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之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15%,这意味着要实现二者差距水平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的任务。
但这一任务实现并不容易。国家统计局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比上年末提高1.2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2%,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
陈亚军分析,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的目标如何实现?经过测算,这需要到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在实践中,农民工市民化进展不如预期。陈亚军分析,地方政府特别是外来人口输入地的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这有认识上的问题。不少地方政府把农民工市民化完全当成了负担,没有当成人口的红利。
陈亚军接着分析道,农业转移人口积极性不高,农民也有顾虑,主要担心两个问题,一是担心进城落户后的农村“三权”问题,尽管中央文件中已经明确要维护进城农民的农村“三权”问题,但农民还是有担心;二是担心进城落户后不能与城市原居民享有同等的权益和待遇,目前有些地方已经出现这样的问题。
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
张高丽表示,要将中央提出的重点群体落户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城之路更顺畅。要进一步推动配套改革,健全“人地钱”挂钩机制,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陈亚军分析,为了解决由于农民工市民化导致的地方政府增加成本分担的问题,中央层面已经出台人钱、人地挂钩的政策,接下来的重点是省级层面要配套出台相应的政策,并使政策真正落地,以调动城市政府的积极性。
张高丽指出,要把农业转移人口关心的子女教育、就业、医疗、社保、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办好,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促进新市民融入当地社会,切实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完善城镇化布局,提升城市功能与宜居水平,为户籍制度改革创造有利环境。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副部长王列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关键是改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筹资体制,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筹资比重,在此基础上督促地方政府帮助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这一点对大城市尤为重要。
此外,在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中,住房制度引人关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保障性住房覆盖常住人口的比例要超过23%,这一目标比“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0%目标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