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每天开车几十公里接送孩子的烦恼,在金融街上班的基金经理老王仍旧要早起——家住天通苑的他每天必须7点前出门,才不会赶上拥堵高峰,而即便如此,他每天在路上的时间也超过了120分钟。在整个金融街,像老王这样境况的人竟占到就业人数的一半。
记者昨日从市规划院获悉,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由于城六区集中了70%以上的重点小学、三甲医院和就业机会,导致近郊区居民只能每日长途奔袭,向心通勤。“过去这10年来,就业四环里、居住五环外已经成了全市普遍现象。”该项目负责人说。
职业生涯40年
路上耗时累计达两年
据了解,职住平衡研究这项课题将持续多年,目前市规划院与北京联合大学完成了一期工作,形成了《北京城市就业中心演变及职住关系研究》报告。
两年前,北师大曾发布报告称,北京人在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竟然达到97分钟。
如果一个人每周工作5天、每年工作50周,他每年通勤时间就会超过400个小时;如果他的职业生涯是40年,耗费在上班路上的时间竟长达两年。
真有这么夸张?市规划院整合了传统的社会普查数据,结合百度热力地图数据、人际地图数据、IC卡数据和中国移动点识别等新式“追踪工具”,捕捉上班族的通勤轨迹,并进行还原和分析。
随后,规划师选择了回龙观、上地、中关村、望京、CBD、金融街、亦庄和通州进行线上和线下的访问。
居住在回龙观的“码农”小夏在上地工作,虽然两地直线距离仅8公里,但每日通勤时间仍大于2小时。
“坐公交有京藏高速的阻隔,单程绕下来就要50分钟;如果坐地铁,从公司或从家到地铁站都要先走上15分钟,西二旗站或龙泽站,接连几辆车都挤不上去。”小夏说。
调查结果显示,交通换乘繁琐、车站与家和公司之间衔接不畅、公交拥挤、运行速度慢已成为多数上班族的心病,虽苦不堪言,却又只能默默忍受。
常住人口外迁
就业岗位仍向中心城聚集
为什么会有这么长的时间耗费在路上?调查小组发现,10年间京城就业岗位不断向中心城聚集,城六区就业量已占到全市就业总数的74%。与此同时,常住人口却在由二、三环向四环外迁移,五环外已经居住了全市一半以上的人口。
从2000年到2014年,北京上班族单次通勤时间由41分钟增长到52分钟,而大于60分钟的长时间通勤比例更是提高到40%。也就是说,全市1100万就业人口中,每天有440万左右的上班族面临着超过1小时的路程时间问题。
通过叠合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密度以及测算通勤距离,规划师发现,这些人大多居住在昌平、门头沟、石景山、通州、大兴、房山、丰台等交通基础相对完善但生活成本较低的近郊地区。这与百度地图开放平台发布的2016第一季度《北京居民出行大数据报告》的结论基本吻合。
业内人士分析,职住分离的问题,也使得全市交通干道车流与地铁客流的潮汐现象日益严重。
破题有了多选项
推进近业择居近居择业
“收入高的人对区位并不敏感,他们在全市哪儿都买得起房;低收入者无法选择购房区位只能租房住;最难的是中等和中等偏低收入者。”该项目负责人分析,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人员,大多在中心城上班,但能买得起的房子却集中在城市西部和北部偏远地区。
为了让这些人有机会找回被路程吞没的时间,规划师调取了伦敦、巴黎、东京、纽约等世界大城市数据,与北京进行同尺度的比对分析。
“伦敦、巴黎、纽约的就业都主要集中在旧城,居住向外圈层递减,通勤以公交和小汽车为主;东京就业高度集中在旧城,但居住分布在六环左右,所以通过大容量的轨道交通进行弥补。”项目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京的就业和居住仍旧呈“摊大饼”状向外蔓延,通勤流在各环线间交错分布,但公交的支撑作用尚不明显。
怎么破题?市规划院专家认为,“近业择居”、“近居择业”是当务之急。
针对近业择居,规划师表示,可以提高就业中心周边居住用地的建设强度,根据就业区类型配备各种比例住房,剩余居住用地资源优先发展保障房,为市民在单位周边居住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在外围产业园,探索配建职工宿舍、试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或企业自有用地建租赁房,加强针对就业区的住房保障。同时,通过出台本地户籍优先购买当地自住型商品房等政策,提高家与单位就近对接的灵活性。
而在近居择业方面,规划师建议可以促进就业及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副中心、郊区城区“多点”转移,激发外围地区的发展活力。另外,交通规划上要以大容量的快速公交线网串联本市各功能枢纽,提高交通换乘的便利性,以缩短上班族通勤路上的时间耗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