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项目,按照“城镇化的乡村、乡村式的城镇”的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其创新亮点主要表现在:
坚持创新改革,破解要素难题,奠定生态小镇建设的坚实基础。
特色小镇建设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化进程,它要求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大胆创新,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整合盘活多种要素资源共同参与。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从建设之初,就不断寻求突破创新,形成了突出的“创新推动”特色。一是推进土地改革,挖掘乡村资源价值。2010年,浔龙河村率先完成土地确权,明晰了土地产权。之后,村成立土地合作社,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村民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后再统一流转给浔龙河公司,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经营。积极推行土地增减挂钩,依据该政策,可通过腾退的农村建设用地,等面积置换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并明确将土地增减挂钩置换用地土地收益全额返还,用于项目区内农民搬迁安置。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村民实行集中居住,农民可实现旧房换新房。新房具有集体土地产权证和房产证,可抵押融资,具有资产价值。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市交易试点,由村集体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对300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经营,获得长期收益对村民进行分红。二是实施多规合一,确保科学发展。项目形成了以民生规划、生态规划、产业规划、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民生规划充分考虑当地百姓的需求,从改善生活品质、提升居住质量、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并制定详细的可落地方案。生态规划是在坚持“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坚持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减少耕地面积的原则,确保“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产业规划是在分析本地区的交通区位、资源、市场需求等基础上,确定项目发展生态农业、文化、教育、乡村休闲旅游和市民农庄等农业综合产业。建设规划则邀请了国内外一流的规划设计机构,确定了较高的标准,将把浔龙河项目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文化、艺术、生态小镇。土地规划则是根据产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在坚持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实现对土地的混合运营,形成了耕地全部保留、林地基本保留、建设用地则根据环境的需要呈点状、带状布局土地利用规划形态。三是创新了发展模式,形成建设合力。项目形成了以“企业市场运作、政府推动和监督、基层组织全程参与、民本民生充分保障”的全新模式。明确政府作为项目区内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幼儿园、学校、医院、文体中心等基础公共配套设施、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的实施主体,其资金来源为项目区国有商业用地的土地收益返还及中央、省、市、县各级涉农资金和城乡一体化项目资金,并发挥对项目的监督职能;企业作为招商引资、产业建设运营的主体,其资金来源为企业自有资金、市场融资和银行贷款。明确村委会作为村民集中居住搬迁安置的实施主体,其资金来源是增减挂钩置换的土地收益返还资金。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民生改善,实现村民就地城镇化。
城镇化的关键在于人的城镇化,只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农民居住、就业、发展等问题,才能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城镇化的积极性。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建设过程中,始终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着力推动本地村民就地居民化的同时,不断拓展村民的增收渠道。一是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城镇化。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通过推行“农民集中居住、环境集中整治、公共服务集中推进”,促进城市资本向农村聚集、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完善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污水厂、垃圾站、公交车站、农贸市场、文体公园等配套公共服务工程。二是推进当地村民就地市民化。综合利用土地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做足土地文章,推进村民就地市民化。村民集中居住区按照“宜居宜业”、“两型生活”的要求,充分考虑村民生活习惯和长远生计需求,按照“前临街道下有门面,后有院子旁有菜地”的标准进行设计,建成具有一定综合承载能力、生态宜居的集中居住区,夯实村民就地市民化的基础,目前已建成一期一批安置房80栋,农民马上可以乔迁新居。三是推进农民的资源资本化。对农民的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按照耕地600斤谷每亩/每年、林地150斤谷每亩/每年、水塘坡土200斤谷每亩/每年的价格实施土地流转,以当年国家制定的粮食保护价(早、晚稻收购价平均)折算成现金进行支付,按照2014年的粮食收购平均价145元/百斤计算,平均每人每年可获得2090元的现金收入。对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进行置换,按照长沙市政府103号令拆除旧房,户均可获得59万元的补偿,新房按1—3人户按210m2建筑面积的基准分配,每增加1人则增加70m2,以一楼商铺1300元/m2、二楼三楼住房800元/m2的价格购买,购得新房并装修后农民还有盈余。新房具有资产价值,商铺和住房均可以出租,租金为商铺18元/m2每月、住房10元/m2每月。仅商铺出租村民每年可收入2万多元。让农民的集体土地收益分红权实现价值,村集体对300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经营,建设停车场、加油站、民兵训练拓展基地、民营的学校等经营性项目,所得收益按照股份对村民进行分红。
坚持村企共建,创新社会治理,推动村企融合发展。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总体要求,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采取了“村企共建”的模式,逐步形成“以企带村、村企融合、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一是村企共建党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建带村建、企建,推进村企“组织共建、党员共管、阵地共用、活动共抓、发挥共促”,组成了精干、有战斗力的团队。为加强党员队伍管理,两套支部按照“精细管理、规范提高、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创新运用履行义务、完成任务、奉献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党员“三务”分类积分管理考核模式,全面实施“党建+经济、党建+社会治理、党建+文化、党建+民生、党建+生态”等“党建+”计划,党员的素质不断提升。通过运用“O2O”服务平台,打造集意见收集、问题转办、信息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便民服务系统,强化“线上”问题“线下”解决,做实线下服务平台,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答疑解惑,切实增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二是完善治理机制。完善了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自治组织、监督组织为基础,以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为补充村级治理组织体系,制定《村民公约》,建立村民信用评价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村、诚信立村、产业兴村、文化强村”。建立四级民主决策机制,形成了党支部提议、支村两委扩大会议商议、村民议事会审议(或决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和议事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四议两公开”对重大事项实行村民公投,项目建设至今,举行了三次重大事项的全村村民公投大会,群众支持率均在97%以上。三是推进文化繁荣。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乡风民俗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目标共建、设施共享等形式,实现先进企业文化与优秀乡村文化的渗透融合、共同发展。重点围绕四个推进:推进目标共立,既引入企业的先进文化,又吸纳了当地的优良文化传统,共同确立村企一体的核心价值观,增强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立文化艺术团、老年协会、书画协会等组织,村企文化能人实现抱团发展;推进资源共享,加大对本土文化的挖掘整理,拍摄了《浔龙河》电视剧,撰写了长篇小说《浔龙河传奇》,编写了《浔龙河村志》,形成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节目。这些资源不仅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也成为企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宝贵财富。
坚持市场主导,做特做强产业,形成项目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以企业为主体,运用市场思维进行规划设计、资金运作、平台搭建等,因地制宜做强做特产业。一是坚持企业主导,对资源进行统筹配置。项目是由民营资本发起运作的,公司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优势,主导了项目的顶层设计、资金运作、政策平台搭建、土地规划调整等要素破题,并负责项目区内的产业发展,最终形成了对土地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发挥出了项目建设的主力军和先锋队的作用。二是突出供给侧改革,形成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产业体系。充分研究市场需求,规划了具有比较优势、有市场空间、有就业吸纳能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完整产业体系。目前,以蔬菜、花卉苗木和果木基地等为主的生态农业,不施用农药、化肥,生产健康绿色食品,为小镇居民和游客提供安全食品;以麦咭启蒙岛乡村儿童主题公园、地球村、农业观光、养生度假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为项目聚集人气,拉动消费;以亲子教育、童勋营青少年国防素质教育、北师大合作建校等为主的教育产业,形成固定消费人群;以汉语桥、民俗文化、动漫产业、麦咭梦工场等为主的文化产业提升小镇的艺术气息和品牌影响力;以个性化、私人订制、众筹地产为特色的市民农庄,引导市民下乡居住,满足品质化生活需求。三是坚持互联网思维,形成众筹众创的发展模式。一是坚持平台思维,将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打造成为吸引高端特色产业入驻的开放平台,筑巢引凤。立足自身优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筛选,通过开放合作,设计创业项目,吸引创客投资。浔龙河文旅公司与金鹰卡通频道联合打造麦咭启蒙岛乡村儿童游乐园项目,对其中的100多个乡村游乐项目和50多个美食项目采取了众筹众创的方式,吸引上千名不同的创客投资,汇集了大量的创意、特色产品和资金。坚持极致思维,以工匠精神做产品,把最好的、最有特色的产品呈现给消费者。浔龙河“好呷街”的美食是湖南省各地最有特色的代表小吃,“地球村”甄选国内外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将建筑、美食、文化特色完美融合;麦咭启蒙岛项目设计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游乐项目,与乡村、自然相结合,对投资人实行严格的考核,确保项目运营安全、可靠;生态农业种植则坚持不使用化肥、农药,全程绿色生产,让大家吃出“儿时的记忆、妈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