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制度历经近20年的发展,为城市和农村的许多困难群众织就了一张“温饱之网”。但是,一些地方出现的“人情保”“关系保”“开着小车吃低保,住着洋房领救助”等现象,损害了低保的兜底本义,侵蚀了社会公平。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曾多次开展集中整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违规低保仍未绝迹。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共清退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10万余人,其中有大量的“人情保”“关系保”。9个月后,又有13.9万违规低保对象被清退。
违规低保一茬茬地出现,成因是多方面的。最近,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的一项调查,向我们揭露了一个在现实操作中常被忽略的原因。据报道,有河南淅川县的农民反映,他们那里的农村低保发放混乱。淅川县民政局一名工作人员坦言:办公室只有四个人,对全县五六万低保五保户资格不能做到全部核查。
根据规定,困难群众申请低保的流程大致可概括为群众申请-审查受理-家庭调查-民主评议-审核审批-资金发放-动态管理。在此过程中,审核审批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但由于人手短缺,低保资格核查难以覆盖全县;即便是抽查,也多是依靠村委会的材料。如此看来,淅川县民政部门似乎有苦难言。相信这个难题在其他地方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中央强调,要强化低保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问责,切实做到低保工作事有人管、责有人负。面对人手短缺的难题,在保证其他环节公正公开及相关部门切实负责的基础上,需要创新管理思路,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建立重大政策落实督查问责机制,开展第三方评估。遵循这个精神,在机关编制有限的情况下,破解人手短缺的难题,可以放宽视野,研究适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审核和评估机制,从而增强核查的真实性和社会认可度。
当前,在安全监管、扶贫监管、环境保护等工作领域,第三方评估机制已经逐渐成为潮流。引入有效的第三方评估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违规风险,符合“阳光行政”的现代社会治理思路。在低保工作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在实践中已有先例。早在2002年,民政部就曾经委托两所大学组成20个工作组,对全国100座城市、一万户家庭的低保情况进行抽查。2014年6月底,湖南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开展城乡低保专项整治时,行动效果就是交由第三方机构评估,评估结果与各级民政部门绩效考核挂钩,以此形成工作倒逼,确保行动实效。
事实上,河南今年也将在低保工作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据新华社报道,近期河南省民政厅正在对全省26家社会工作机构的社工进行专项培训。随后这些社工将对全省低保工作进行一次全面、客观的核查评估。这是河南首次引入第三方社工机构对低保工作进行“体检”。公众期待,河南的这项工作能够真正取得实效。
作为一项兜底制度,低保能够发挥雪中送炭、扶危济困的重要作用。针对低保资格核查中人手短缺的现实短板,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有针对性地健全体制机制,适当引入第三方审核和评估机制,实现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才能使救助政策真正惠及困难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