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城市化与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农业安全
政府高价收购,再平价卖出,并变按面积补贴为价补,以为农民提高粮食单产的动力,是一个很糟糕的建议。尽管建议提出者,是万民景仰的袁隆平教授。(《广州日报》) 这是给所有人投机的机会,高价收购,就上午卖出去,平价卖,再下午买进来,明天再卖,后天再买,以此类推,就一斤粮食,天知道会投机出多大的交易量。 也许,唯有计划经济的拥趸者自以为能破解投机困局,无非就是合同定购,以及为了合同定购而全面理顺所谓的粮食流通体制、全面到退回归统购统销那一套。 一则是任何一家农户究竟应该卖多少商品粮,根本不能由外人做决定,何况在高额售买差存在的前提下,售粮意愿被无限放大。到最后,售粮数量核定会成为特权,利益博弈的结果,是财政补贴之相当部分,不会归于农民,而是会沉淀于特许流通机构;相当部分之农民,不仅反而会失去得到补贴的机会,甚至会陷入卖粮难的窘境。 二则是统购统销的垄断经营体制必然导致腐败、懈怠、强权、无效率,非人力能够改变。彼时曾维持过长达数十年的统购统销体制,国内的粮、棉、油企业外面光鲜,骨子里虚弱到极点,一边疯狂压榨农民,可以说,这些企业的每一个毛孔中都渗透着中国农民的血与泪,一边是疯狂套取国家补贴、银行贷款,饶是如此,还背了一屁股债,一经开放,三二年间,就土崩瓦解,作为棉花企业曾经的一员,此中的丑恶、阴暗,我会一辈子记住。此种体制不变,此种企业不垮,着实天理不容! 纵然是上述种种皆不论,依袁先生所说,全部补贴到位,以最理想的方式计算,财政投入以千亿计,一般湖南农民家庭也不过能增收千元,完全不足以填补越拉越大的工农职业收入差,依然不足以真正改善中国农业、农民的生存状况,不足以吸引相当数量适龄农民扎根农业。 何况,过高的农产品价格不仅难以帮助到农民,还可能害了农民。不知什么原因,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中国农产品价格比国外贱的说法,实际上,除了粮食价格在多数时候稍低于国际水平外,整体而言,中国农产品价格远高于国际水平。随着国际粮价回落,纵然是粮食价格,国内价格也不低于国际水平了,部分产品、如小麦等的价格已远远高于国际交易价。在开放的国际贸易格局中,价高往往就无人问津。 以菜籽为例,现在的国家保护价是2.2元/斤,每吨比进口产品的到岸价高出千元左右,而我家楼下,散装菜油零售价才4.5元/斤,批发价还不足4元,100斤菜籽,大约能榨出40斤左右的油,另外有60斤左右价格不足1元/斤的饼,计算收购、加工、销售、管理、资金成本,只剩下亏多亏少的问题而不存在亏或者赚的问题。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2008年生产的相当部分菜籽还压在农民手中,其中河北省积压率高达60%,而新菜籽即将上市,在去年一通猛跌后元气大伤的企业谁敢以保护价收本土菜籽?卖之无门,所谓的保护价,再高有什么意义?过高的大豆价格已几乎要逼死国内的大豆产业,现在,轮到菜籽产业了吗?下一个,又要轮到哪个产业? 不能因此说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完全没有现实道理,这道理是建立在中国社会结构不合理、保障机制特别不健全基础上的,因为农业人口的人均用地极少,用地少而农业含金量极低,为维护农业安全、社会稳定,乃不得不出下策。问题在于,现实之种种,是否真的是不能调整、改变的呢? 通过彻底废止种种歧视性政策,通过以促进就业为核心大幅降税、推倒垄断门槛以刺激经济,从而加速城市化进程;通过建立健全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性的劳动力退出制度,仅仅以养老保障将目前过亿的60岁以上农村劳动人口置换出来,给予其自愿选择以土地换保障、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机会,交出的土地挂牌流转,便足以在极大程度上缓解农业人口人均用地少的矛盾,能够增加农业及农业人口本身的生存能力,在此基础上实行价格与国际接轨,并给予适度补贴、优待,才不致陷入财政资金有限而相关补贴却是无底洞的窘境。 钱要花对地方,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彻底改变社会结构,是维护农业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的唯一办法,而死抱住社会结构不合理、保障机制特别不健全不放,选择错误的方向,企图以盲目的高补贴,甚至寄望于从计划经济模式中寻找灵丹妙药,没有用的,会走向公共财政崩溃、中国农业乃至中国社会崩溃。 这样说,对于袁先生可能是过重了,我丝毫不怀疑袁先生的良好动机,但良好动机不绝对意味着良好的结果,反对袁先生的某些观点不意味着抹杀袁先生对社会的重要贡献,这是必须要说清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