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一直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难点、重点,没有产业就没有特色,产业包涵内容很丰富,如何才能既发挥小城镇的优势?又能规避小城镇发展产业的劣势?接受采访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都一致认为:“作为小城镇的管理者和建设者,地方政府不应再停留在简单‘招商引资’的层面。”
国家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司长张学勤表示,培育特色小镇要强调“特”。一个小城镇的发展要有生命力,要有独特的产业支撑这个小城镇的发展才有长远的生命力。由于中国城乡发展差异太大,他分析认为,全国的小城镇可以分四类。第一类是服务农业的小城镇,打造农业加工业,特别是物流业;第二类是围绕特色的文化风貌资源的旅游产业;第三类是工业方面,一方面是有传统工业基础的城镇,把产业两端进一步延伸,做大、做强、做精,另一方面是依托纯粹的大工业;第四类是特色区位优势小镇。
马庆斌认为,“产”是否健康、是否特色鲜明是决定特色小镇能否健康的关键,其实质是谁来选择“产”,是“市长“还是“市场”来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要建立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尤其是老百姓或者说特色小镇的居民能否住与其收入水平相当的住房,当地的商业企业能否在合理的利润上开展商业活动,而不是目前的高房价和高租金。在这个基础上,产业的发展才能更为健康。另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应该更多地采用PPP模式,让社会资本进入,降低运营和管理成本,降低城市政府的财政压力。在此基础上,让更多市场化的基金、投资公司、企业等,自主选择产业类型。当然,要符合环境要求等门槛。
邵念强说,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要立足于本地传统产业。说实在的,一个特色鲜明、韵味十足的特色小镇,必然具有很强的新引力,吸引各地的人群到访、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将带来源源不断的消费,小镇的观光服务产业链自然形成,成为小镇的经济支撑。围绕观光产业,可以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民间工艺品、手工制品等。在我国,已经申请成功的13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乃至各省已经申请成功的上万个省级非遗项目,大多数都可以转化成有良好经济前景的特色产业。在特色小镇区域,应避免投资发展现代工业。
特色小镇的生命力在于将地域特征的小镇空间(建筑、街道、场所)、历史流传的人物故事以及原住民现在的生活场景相融合。邵念强认为,一些特色小镇改造后,将原住民清出,拉围栏收门票的做法“很不妥”,如山东的台儿庄,北京的古北水城等。这样的特色小镇已经变成了博物馆,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关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指出,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小城镇的产业格局基本上比较小。建设思路还是应该从“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的角度去思考,不是说一个小城镇一定要符合五大发展理念,而是要择其要领,一定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禀赋、人文特色。从规划角度来看,更多地应该强调长远系统性,要软硬结合,以软为主。从机制的角度讲,规划要思考的问题是在空间上看特色小镇和周边的关系。特色小镇不仅仅是经济,还应该把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通过配套中小学,把教育质量提升。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通过智慧城镇系统建设来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
特色小镇产业项目的选择是头等大事,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吴卫星表示,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要提供公共产品,扩大税收的基础。企业起的作用更大一些,让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关于金融支持,分为两方面:一是金融服务的便利化,二是投融资机制的创新和改革。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根据研究报告,对中国特色小镇主要问题做了梳理。他认为,一是认识上存在偏差,发展定位不准。企业主体作用不明显,集聚能力不强。“特色小镇目前的状况是政府热,企业冷,企业会参加你的会,真正让他签协议,拿钱的时候,企业非常挑剔。企业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过,也不会乱花钱。”二是缺乏长远规划,特色元素不突出。项目相对疏散,功能叠加不足。功能都比较简单,完全靠企业和市场投资,没有政府的统筹考虑。三是创新集聚转化困难,产业层次不高。要素保障比较淡,导致创业进度差异很大,创业的水平参差不齐。对此,他提出要做好理论研究、对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行深刻调研、建设标准体系、要准确吃透国家的战略意图、让特色小镇走文化型城镇化的道路。
冯奎认为,“如果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没有改变,很容易导致过热情况的出现。”此外,他还认为,对发展的对象并没有明确界定,这导致发展基数、统计数据都比较混乱,也是导致一哄而上的很重要原因。而且过低的门槛导致中西部有些地方旅游型特色小镇“新鲜劲一过就冷冷清清”,即使当初推出的典型,也是“节假日拥挤不堪,剩下的日子就没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