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北京多区公布工业大院疏解计划 通州:完成全区清退
时间:2016-12-22 13:10: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张小妹 赵婷婷 李泽伟 

    “工业大院”作为北京发展进程中一种特色业态,随着首都功能的发展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部分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工业大院疏解成为热词。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正在召开的各区两会获悉,通州区、大兴区和昌平区都制定了明确的工业大院腾退计划。其中,通州区以及大兴区西红门镇,将于明年彻底告别“工业大院”。大兴区西红门镇腾退后的原址摇身一变成为“金融谷”。

  在工业大院腾退计划中,通州、大兴、昌平三区都做了明确的任务规划。通州区表示,明年全区将告别工业大院。北青报记者从通州区获悉,为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区制定了高于北京市标准的《通州区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今年年底前,将全面清退京哈高速以北和台湖镇全部工业大院,清退工业企业将达2000家以上。到2017年底,通州将完成全部工业大院、全部“小散乱污”企业、全部低端种植养殖小区的清退。

  昌平区的腾退计划则细致到“家”。昌平区发改委主任宁澈介绍说,2017年昌平将退出工业污染企业30家、区域批发市场5家,撤并改造工业大院5家,集中取缔一批小散乱污企业,全面清退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场。此外,“十三五”时期,昌平将完成200余家污染企业和全部镇村工业大院的清理改造,全区50家工业大院将全部清理完毕。

  大兴区的腾退重点区域西红门地区明年也将彻底告别工业大院。近年来,大兴不断加大拆迁、拆违、拆除腾退和控制人口、控制违法建设的力度。目前,整建制拆迁26个村,拆除违法建设2000余万平方米。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按计划,到2017年,新兴产业园区将彻底取代西红门地区27个工业大院,黄村、瀛海等地区也列入到明年腾退完成清单,并同步启动庞各庄、青云店、北臧村等地区的拆除腾退工作。

  工业大院走了,新兴园区来了。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腾退了工业大院的西红门镇建起了金融谷、电商谷等产业园区,招商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中关村·大兴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也在这里挂牌成立。还新建了一条“创业大街”,目前已有包括优客工场、昆仑决等在内的十余家知名企业入驻。按照计划,还将以金融、文化、电商等产业为重点,引入长江传媒、亿润金融等项目,并完成青年创业中心的建设。

  昌平区腾退后的主要方向是引入高科技产业,推动工业向能源环保、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集中,建成一批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集一批顶尖科学家和研发团队,催生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领军企业。

  2017年工业大院腾退计划

  通州区:全区告别工业大院

  大兴区:西红门、黄村、瀛海拆除腾退完成

  昌平区:腾退工业大院5家,2020年50家清理完毕

  对话

  “发展过程中不能只看到工业大院的收益”

  对话人:西红门镇党委书记郑亚君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村级工业大院发展模式一度盛行,工业大院内部小化工、小加工、小餐饮、小市场等低端产业多。这也是过去西红门镇的真实写照。2013年以来,该镇全力进行工业大院腾退,明年这里将被新兴产业园区彻底取代。在参与工业大院腾退的西红门镇党委书记郑亚君看来,这是对很多人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北青报:工业大院腾退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郑亚君:有两个主要难题,一是企业方面,工业大院中有不少多年前起家的小微创业企业,全镇5700家企业,5400家都是小散企业。这些企业多是低端产业、污染较重的产业,如果从西红门腾退走了,就意味着企业彻底没了,比如最典型的水泥搅拌站,这类企业是不可能继续存在的。挣钱渠道中断了,再加上对企业有感情,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这是个艰难的决定。但随着全市和各区的政策越来越紧,大家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的趋势他们很清楚,在反复做工作之后,企业也都接受了腾退。

  另外就是很多企业存在权责不清,甚至有些涉及转租转包达7次。比如甲方租地盖房,乙方租赁房屋,又把房屋转租给丙,丙则在房屋基础上加工建设,转租给丁……这中间就有很多问题,最典型的就是拆迁款的分配,不得已的就只能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北青报:工业大院腾退工作与预期相比,进展如何?

  郑亚君:2013年开始拆除腾退的时候,设定的计划是2017年12月31日拆完,目前来看可以如期完工,明年大兴区西红门镇将告别工业大院。

  最开始的时候质疑声很多,有人认为我们不敢拆,拆不动,有人认为不可能去拆。但随着拆除进度越来越快,这些质疑也逐渐被打消,工业大院中的企业也从不理解不相信到逐步接受,甚至为了环保愿意支持我们的拆除腾退。

  北青报:带来了哪些看得见的好处?

  郑亚君:拆除腾退就是最好的环保。工业大院中原有的排污、地下水开采等企业拆除掉之后,加上平原造林的力度加大,绿色越来越多,灰色越来越少,这个区域的整体环境焕然一新。

  另外一个非常显著的好处就是产业升级。污染企业走了,金融文化类产业来了,既带动了就业,又绿色环保。总结起来就是环境变好,产业升级,安全隐患消除。

  北青报:作为工业大院腾退的参与者,您如何看待工业大院这样一个标志性群落退出历史舞台?

  郑亚君:工业大院是发展进程中的产物,不集约发展,不集约使用土地,造成了工业大院的小散乱污。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看到收益,还要看到它的污染等问题。看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不伤筋动骨就不能脱胎换骨。

  从工业大院腾退到现在,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和转折点。周边的老百姓普遍叫好,切实感受到了城市发展。对于企业负责人来说,拆除腾退后可以对自己的事业总结再投资,顺应时代进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