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霞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科研助理
李 静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科研助理
赵桂慎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
新型城镇化是当下的热门话题,而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目标中,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基本支撑,同时也是“四化同步”的最短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高速发展,从1978年城镇化率的17.92%,上升到2015年的56.1%,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可以说,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推动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在这种背景下,解决好城镇化的“三农”问题,特别是农业现代化问题将直接关系城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本文将探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当大批农民离开土地后,土地如何处理,如何保障城镇人口的粮食安全以及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需协调整体推进
(一)城镇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
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欧美发达国家,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顺利地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另一种是拉美国家,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经济滞胀、贫富分化等经济社会问题尖锐,发展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国家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农业萎缩,农村凋敝。以下我们以巴西和荷兰为例分析两种不同的城镇化模式。
巴西和荷兰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因在城镇化过程中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一样,导致呈现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景象。上世纪50年代,巴西在土地所有权不平等、农业投入少、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等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进入了快速城镇化的轨道,用了大约50年的时间,使城镇化率达到86%。在此期间,农业人口大批涌向城市,制造了延续至今的城市发展难题——就业压力大、贫富差距悬殊、犯罪率高,并导致城市中出现大量贫民窟。巴西的城市和农村发展差距越来越悬殊,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目前巴西经济已进入新的转型期,其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弥补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短板。
荷兰无论是农业发展的气候条件还是地理环境都比巴西差。荷兰纬度较高,光照不足,全境24%的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易受海潮,而且荷兰国土面积狭小,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但它在世界农产品出口排行榜上,却仅次于美国。这主要得益于荷兰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同步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荷兰,城市和乡村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其城镇化过程中,避免了人口过度集中于几个大城市现象,而是同步推进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荷兰只有4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55%的人口都住在乡村地区!荷兰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产出模式,注重科技投入,通过资金密集的先进技术实现高效益,荷兰对科技极为重视,全国教育和研究经费占到国家总预算的19.1%,而农业科研则是其中的重要领域。荷兰现代农业发展形成的辐射,已伸展到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脉络之中,农业就业人口虽然仅占全国就业人口的2.8%,但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研究、加工、销售等行业的就业人口却超过了全国就业人数的20%。蔬菜、花卉、牛奶、饲料和畜牧等的研发、销售、拍卖、运输等很多与农业相关的职业,都是城镇居民的工作。与此同时,荷兰的农村社区密度很高,设施完善,而且绝大部分农村人并不从事农业生产。荷兰的城镇与农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分析巴西和荷兰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两者协调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城镇化能充分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是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同时城镇化能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和资金积累,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力依托。而农业现代化能为城镇化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城镇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城镇化也不能健康的发展。城镇化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农业现代化以城镇化为引领,二者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从荷兰以及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来看,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作用,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经营现代化,有助于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亟需加快步伐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需要协调推进,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城镇化明显快于农业现代化。分析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可见,其发展都绕不开三个阶段,即以农养工、工农自养和以工补农,进入“以工补农”阶段,代表着农业步入快速现代化的轨道。我国在前段时间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城市偏向政策”,即从农业中获取剩余补贴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向城市集中,主要表现在:一是将大量的农用地转为工业用地、城镇用地;二是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和城市第三产业转移;三是资本更多的是关注城市和工业,较少注入到农业和乡村。可以说,城镇化像一架巨大的抽水机,抽走了农村的资源和人才,使得农村劳动力、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断下降,而农业的低效性使农村和农业缺乏吸引力,近年来,随着农村适龄劳动力大量外出和新生代农民趋向于城镇化打工,中老年和女性已经成为农村的生产经营主体,农村逐渐变得萧条。城乡发展的不均衡,致使贫富差距逐年增长,由此所引发的问题也接踵而来。如何加快中国农业的发展步伐,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只有发展农业,提高生产效率,推进现代化农业进程,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及问题
如果做一个横向对比,把我国近年的数据与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区不同时期的数据做一些比较,就会发现我们现在与美国30年代、日本60年代、台湾70年代较为相似——农业GDP占比达15%以下,城市化率在50%以上。这是一个重要指标,达到这个水平后,标志着农业进入现代农业转型期。
(一)国家政策力促农业转型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有市场的力量在推动,另一方面也有政策的因素在拉动。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使得农业迎来了新一轮政策机遇期。从国家层面看,自2004年以来,国家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 “三农”,支持农业发展,国家对农业补贴和投入不断增加,2014年我国惠农补贴总额1.4万亿,2015年1.6万亿,2016年达到1.8万亿。政策的支持也在推动整个农业的转型发展,我国农业不断呈现新局面。
在国家高度重视和优惠政策促进下,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是,粮食总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截止到2015年,全国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同时肉蛋奶、水果蔬菜、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也极大丰富,人均消费量已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是,农业产业格局呈现新变化,农业现代化效果逐步显现。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2∶1(发达国家5:1),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蓬勃兴起,休闲农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三产融合逐步深入,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三是农民的收入持续增长,增幅连续几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幅,从2014年开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破“3”,2015年已缩小到2.73:1,2015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创下自2003年以来的最低值;四是大量社会资本开始涌入农业领域,在政策的促进下,农业行业的机会不断涌现,例如联想、京东、恒大等企业都在进军农业。近两年的新三板成为热点,农业项目的投资退出机制的多元化,也大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华丽的数据背后埋藏着隐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农业依然没有摆脱小农经济,土地规模化程度小,农民收入低,农业竞争力弱。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土地规模化经营率低,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低下,集约化、可持续发展进度缓慢。2015年在全国13亿亩多的承包地中,有大概3.8亿亩进行了流转,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从农户来看,目前把土地部分或全部流转给他人使用的农户接近6000万户,占全部承包农户总量的26%(全国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3.8万亩,江西日报,2015.3.7)。比较世界各国的农业普查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户均土地规模几乎是最小的,与印度、日本以小规模农场著称的国家相比,我国户均土地面积只相当于它们的1/2;与典型欧美国家比,我们大体上是美国的1/200、英国的1/100。(城市工作须与“三农”工作同步,北京日报 2016.2.16)。户均农地的规模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民的收入低,虽然近年来农民的收入增长较快,但详细分析农民的收入构成会发现,农户纯收入中有60%以上与农业无关,也就是说,农民不是靠农业来增加收入的。户均土地规模小,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业效率低,国际竞争力弱。如果我们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率、有规模、能自立的农业生产方式,就不能保证农民从农业中获得足够、稳定、持续增长的收入,就解决不了“三农”问题。所以,只有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才可能有一个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第二,发展方式相对粗放。我国农产品产量持续攀升的代价是生产资料的高投入、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和资源约束的逐步趋紧。据相关统计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年缺水300亿立方米以上,中低产田还占耕地总面积的2/3,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倍还要多。我们用占全球7%的耕地消纳了占世界总量35%的化肥,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而且我们对化肥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我国氮肥利用率在35%左右,美国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约为50%,欧洲主要国家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约为65%,比我国高15%-30%。(邓兴旺“走好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学习时报 2015.12.3)。不仅是化肥,在农药利用率和畜禽粪污有效处理率方面也处于较低的水平,仅为35%和42%。
第三,农产品供给结构失衡。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粮食年产量稳定维持在6亿吨以上并逐年小幅增加,但农产品结构却不合理。一方面玉米等产品的库存量在增大,另一方面大豆以及其它一些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却要大量依赖进口。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第四,农业科技投入与创新有待提升。发达国家中,以美国为首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经超过80%,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也超过了75%,而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当前仅有56%(2015年)。主要表现在:一是,种业殖民化现象突出,尤其是蔬菜良种方面;二是,农业装备核心技术亟需突破,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指出,国外农机产品有7000多种,我国农机产品约有3500种,其中仅10%左右国产整机的技术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水平。棉油糖、果蔬茶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不足10%。三是,农业科技投入项目的投入不够稳定,资金投入方式存在弊端。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机构稳定性科研经费占科研投入的比重高达70%以上,竞争性科研经费不足30%。而我国的竞争性科研课题比重较大,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淡化,不少精力耗费在课题资源的竞争上。(乔金亮“让土地来检验农业科研成败”,经济日报,2015.4.15)。
三、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美国和日本都是当今世界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它们走的是两种不同的路径,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美国的特点是人少地多,农业是以规模农场为主,发展借助机械和转基因等技术,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农业,通过扩大农作物面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模式。日本是典型人多地少型国家,人均耕地约0.6亩左右,是我国的1/3,世界水平的1/7(世界人均约为3.9亩,中国现在约为1.5亩),但日本也一样的实现农业高度现代化,它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化肥及农药等利用水平,致力于提高单产,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的发展模式。美国、日本一个是大规模机械化农业,一个是小面积精细化农业;一个是农业机械化,一个是化学革命、生物技术革命和管理革命。
我国农业现代化既有类似于其他国家之处,又有自己的特色。当前我国目前经济处于工业中期阶段,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鉴于我国的国情和国际农业发展的经验,中国农业的发展也必定要走中国特色道路,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有以下观点:
(一)家庭农场是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和集约化经营。由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问题一直是困扰农业发展的基本问题。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单产已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例如水稻和小麦单产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玉米单产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非常低,只有发达国家的1/10左右,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的关键是要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根据农业现代化人口模型,每个农业劳动力需要的土地数量,约在1公顷(15亩)左右,才能达到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中共十八大提出,允许农村土地入市,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使土地资源向种田能手集中,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业,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2016年10月《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目的是加快土地的流转。
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走哪条路更合适?从发展形式看四大新型经营主体,即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是国家未来发展中重点扶持的对象。在这“四类主体”中,应该说家庭农场和农业大户是未来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主力军。企业和合作社都可以是生产组织,但它们与家庭农场和农业大户比优势不大。当前我国合作社的数量在150万家左右,通过笔者在多地的调研中发现,目前各地区的农民基本都加入了合作社,但90%以上的合作社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发展较好的全国示范社多数都有公司背景。通过笔者多年的调查及规划经验看,目前真正发展好的农业公司大都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单纯由公司经营当土地达到1000亩左右后,一般会采取土地分包模式,否则雇工和管理成本会非常高昂,造成规模不经济。而家庭农场有别于公司,其劳动力以家庭成员为主,老幼都可参与,农忙时亲戚朋友也都会来帮忙,不但成本低而且劳动效率较高。发展家庭农场也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规模过大依然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根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对河南规模化农场的调研显示,从生产投入费用看,500亩以上家庭农场的投入最大,亩均达1402元;其次是100-200亩,为1343元;最低的是50-100亩,为1086.84元。而从纯收益看,100-200亩的家庭农场为最高,为616.00元;其次是200-300亩,为525元;而投入最大的500亩以上的农场,纯收益为475元。由此可见,对于家庭农场而言经营面积在100-200亩较为合适(张雯“统计局调研河南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并非越大越好”,每日经济新闻,2014.9.16)。对于农业耕作而言,家庭农场足以承载起现代规模化农业,且更有利于农民的发家致富。当然,土地规模经营的模式不应是单一的,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比如要发展休闲农业、品牌农业、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等,就需要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来带动发展。
(二)生态农业、功能性农业是未来发展的主流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在此背景下,为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扩大趋势,2015年3月,农业部明确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发展目标:“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指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2015年5月,国务院批复《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建设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从以上文件看出,我国正在努力从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的传统“黑色经济”或“褐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发展生态农业,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目前,日本、欧洲等精细化农业国家都对农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们都在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对化肥和农药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例如,日本农业已基本上不再用化肥。当前我国普通农产品的“量”已经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见图1),而安全、放心、健康的农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起步阶段,未来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今年两会上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对农业提出的要求也是要将农业生产由数量为主,逐步转向数量、质量并重上来,真正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这既能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更有利于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另外,功能农业也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功能农业是指农产品营养化、功能化。它是通过生物营养强化等技术手段,在自然种养殖过程中让农作物吸收积累更多的矿物质等功能成分,使农产品具备保健功能,如富硒农产品便是功能农业的具体代表。在我国农业发展路线图中,将农业高产技术(化肥、农药、基因工程)、绿色技术(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功能农业技术(营养化、功能化)作为农业科技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功能农业目前处于农业科技的金字塔塔尖。据赵其国院士的推测,到2020年,功能农业的占比会达到我国可食作物耕作面积的1%,2030年左右将上升为10%,到2050年,中国将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农产品都应具备功能性,以满足人们健康改善的更高需求。
(三)“品牌农业”是农企努力的方向
如上所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逐步从吃饱转向吃安全、吃营养阶段过度,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品质和食品安全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农业的发展也将会逐步从“实物经济”走向“符号经济”,从追求规模和产量为目标的“产业化”发展阶段,转向追求高品质为目标“品牌化”阶段。品牌是提升实体经济价值的符号。有了品牌化,农业规模化才有竞争力,农业标准化才可持续,农业电商才有出路。因此,农业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指标之一,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正在构建农业品牌体系,但这个过程可能较为艰难和漫长。农业品牌的本质是农业产品品质,品牌打造的主力是企业。联想控股宣布进军农业时,董事长柳传志就明确表示“投资现代农业的总体战略将是从品牌入手!” 目前除了很多企业在为之努力外,不少地方政府也在积极的推动“区域品牌”建设,区域品牌有利于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五常大米”“烟台苹果”“聊胜一筹”等等,这些都属于区域公共品牌。在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和实力去构建自身品牌的情况下,依靠政府打造的区域公共品牌去宣传和营销不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前来看,宜采取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的母子品牌战略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区域品牌因没有管理好,出现了品牌仿冒、滥用和监管难的问题,例如“五常大米”“阳澄湖大闸蟹”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四)智慧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新兴热点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支撑。农业信息化作为集促进生产、提升服务和保护生态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2年已有69.6%的美国农场使用互联网进行农业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有38.5%、23.7%农场分别使用DSL(数字用户线路)服务和卫星遥感服务;日本人均耕地仅有0.6亩左右,但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数据库系统、精准农业、生物信息、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播种、控制与质量安全及农产品物流等方面的智慧化,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效率位居世界前列。(“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学习时报,2016.5)。当前,我国“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农业信息化、智慧化也被高度关注和重视,2016年5月份农业部、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商务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18年,农业在线化、数据化取得明显进展,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基本实现,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迈上新台阶,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当前,在笔者调研的多个省市中,从政府层面在积极的推广农业信息化系统。伴随着我国农业规模化的发展,生产领域中的智能设施与互联网充分结合,将广泛应用于种养、养殖的生产作业环节,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有利于规范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例如能有效控制动植物的生长环境、精准控制生产资料的投放等。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最难的是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这是我国农业的“短腿”,但智慧农业的建设下,农业标准化问题将得到逐步解决。在食品安全环节,通过信息化系统将打造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配合生产的标准化,通过智能化设备实时精准地检测农产品品质,能保障最终产品的质量安全。目前各省市都在积极地推广。在农产品经营环节,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农产品市场的地理限制,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例如,偏远山区的农民也可借助于互联网直接将原生态的农产品送到城市居民的餐桌上,从而大幅减少流通过程的中间环节,增加农民的收入。现在不少地区还提出“电商扶贫”的策略,通过农村电商的发展,使“从田间到餐桌”成为现实。在互联网的催化下,近年来私人制定农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在笔者曾调研过的万年县,是稻作文化的发源地,该地区种植的绿色有机稻米,私人定制价格能达到12000元/亩,比普通水稻的1200-1800元/亩,多出了近10倍。
(五)农业装备业将迎来新一轮春天
当农业规模化后,就必然加大农业机械的投入,提升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以色列的土地资源非常匮乏,农作物生长环境比较恶劣,但是其农业发展较好,且大量出口欧洲国家,靠的是农业装备;美国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也是靠装备。美日法等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基本实现了农业的全面机械化。当前,我国的农机装备相关技术整体水平与这些国家相比落后20-30年。这也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2%左右的重要原因(来源:《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正式颁布,提出到2020 年我国要成为世界农业装备产业强国。《中国制造 2025》也明确了农业装备是重点发展的一个领域。
目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突破60%,但发展仍存在诸多“短板”,甚至某些领域至今仍然空白。从作物上看,虽然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耕种收机械化,但其它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从环节上看,虽然耕整地环节机械化水平较高,但部分作物的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机械化水平仍然落后,例如水稻、玉米;从区域上看,虽然东北、华北等平原相对广阔的地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较高,但其他地区相对落后;从农机近期刚刚涉及的领域来看,棉花、加工番茄、甘蔗、花生、甜菜等经济作物收获技术装备的应用国内基本尚属空白,此外,还有一些适用于丘陵山地的轻便型、轻简化农机技术装备亟需加强技术支撑。
结合我国机械化发展现状,未来应该着力推进我国由农业装备制造和使用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以推动农业生产高效率、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为目标,推进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技术特点的高端农机装备,以轻量化、轻型化为特点的丘陵山区农业机械,以保障高效生产、品质安全、生态环保为核心的全面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
(六)职业农民是未来土地的真正主人
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当大量土地集中于少数农民手中或农民进入农业公司打工时,就会对其综合素质及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不会有现代化的农业。在美国,高中以上(包括大学)文化程度的农民的比例达90%,50岁以下的农民中有50%具有大学或大专文化水平。他们既能从事农场企业管理,也能操作计算机、各种农业机械既是企业的管理者,也是熟练的技术工人。因此,加大农民培训,积极培训“新农人”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而言任重道远,需要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此外,现代农业的综合发展已经不再限于传统的生产领域,综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除了农民的专业化外,对农业其它人才的需求也同样非常迫切。随着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的不断融合,各类农业园区的不断兴起,园区经营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也越发迫切,这些人才不但掌握农业的基础理论,对农业市场高度敏感,要能深谙园区经营之道,具备优良的管理素质,同时对其它行业如旅游、休闲等知识也要比较熟悉。对于这些知识能力跨度较大的人才以及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市场调研人员、市场开发销售等专业人员,都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高端人才,当前较为紧缺,也很可能是未来发展的瓶颈。
(七)农业专业服务将得到蓬勃发展
农业专业化服务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水平,专业化程度越高代表农业发展水平越高。当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各种农业服务组织就会应运而生,从耕种、田间管理、收割、运输、储藏、营销等都是由专门的服务组织承担。在这方面日本发展最好,从前期生产资料、中间的田间管理,到后期的收获及销售等各个环节,农业专业化服务高度发达。目前,我国一些农业发达的省市,也在不断创新农业专业化服务,发展水平也越来越高,以唐山市为例,其农业专业化服务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
从政府的角度看,其构建了“金字塔”型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先行,发展现代化农业肯定离不开农业科技和技术人员。为推动全市农业科技发展,唐山市由政府牵头,对全市农业科技发展实施主导产业首席专家“一对一”服务模式;同时与全国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构建全市农业的专业研究团队;依托首席专家和科研团队,构建基层百名农业科技专家,将百名农业科技专家、科技特派员对接百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常年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服务,开展技术落地与技术实施指导;另外,通过政府牵头,还构建了农技推广平台“家管家”,积极推进“农业职业学校”的建设等。
从社会化服务角度看,唐山市积极引进和培育种业、肥料、农药、饲料、农业装备科技型企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类型专业服务企业,为大户和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加入“猪联网”“渔联网”等专业化的互联网服务体系。另外,还打造多元化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等。
四、结语
在国家城镇化不断升级的今天,延续数千年的小农经济也在逐步发展变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多业态的融合经营。农业具有“接二连三”的功能,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业链融合可以有多种方式,催生出多种新兴业态,如农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休闲农业,当前大城市周边的观光休闲农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中共十八大也提出要建立新型产业体系,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未来,农业旅游、乡村生活将会成为城里人周末休闲的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