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来了,不等风”系列评论之三:
治理雾霾,政府应该体现应有的责任担当。然而,近期曝出的几条消息,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
一是,中央派出环保督察组到地方进行环保督察,有的企业却跟督察组玩起了“躲猫猫”,来即停,走则继续排污。二是,在重污染天气应对中,有的地方政府未及时发布相应级别的预警信息,应急处置形同虚设甚至还没有建立起来。三是,某地教育局官网晚上10点多发布消息称,启动重污染天气红色应急响应,中小学、幼儿园停课,但半夜2点多,又临时发出更正消息,恢复“正常上课”。
以上几条消息不同程度地说明,政府在治霾方面确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治霾不能“一阵风”,也不能“忽强忽弱”;治霾不能“想当然”,也不能“盲目出手”。提高治霾能力并取得更大成效,政府必须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做到“稳准狠”,打出“组合拳”。
“稳”是要常态化、长效化。治霾是一场持久战,关键就在于建立一套完整的、长期可行的机制,以及坚定的执行力。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监管、应急响应、问责等机制,在事前、事中、事后全面发力。同时,政府还应督促企业转变生产方式,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企业发展及地方GDP考核,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一起抓。
“准”是要打击精准、服务准确。通过督察等监管措施,对拒不履行环保责任、屡教屡犯的企业或个人,要坚决曝光并把处罚落到实处。通过多种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发布准确的预警信息,加强有关防霾知识宣传,让民众既能有效应对雾霾,也能感知政府治霾的决心与行动。治霾是一项民生工程,政府不能懈怠。
“狠”是要不留情面、铁腕治霾。要完善有关大气污染治理的法治建设,加大惩处力度。之所以出现有的企业偷排偷放、有的企业被查处后又“死灰复燃”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治理还不够“狠”,没有彻底撼动排污者的利益。对于这些企业,不仅要动真碰硬,还要采取更严厉的措施,真正使其“不敢排”。同时,对地方政府来说,也要将治霾责任逐级落实,对领导干部的治霾成绩考核发力、问责发力。
治霾的“稳准狠”,正是政府治理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彰显。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正因此,治霾,必须要打起十二万分精神。
系列之一:治霾,要“黑名单”,也要“白名单”
让环境破坏者上“黑名单”,环境保护者上“白名单”,前者从反面警示大众什么不该做,后者则通过榜样的力量促使更多人去做对环境有利的事情。如此两相结合,当“白名单”上的守法者越来越多,“黑名单”上的违法者越来越少,法律的效应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治理雾霾,我们需要通过“黑名单”来震慑违法行为,也应巧妙使用“白名单”来鼓励环保者。
系列之二:保持高压态势,像反腐一样治霾
持续的雾霾天气下,最可怕的是无论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公众的“习以为常”,以及由此而生的麻木感。久久为功不是“等风来”的无所作为,而是保持痛感的同时又锲而不舍的努力。对于雾霾这个新世纪威胁我们生命健康的顽敌,我们要明白,我们既是在同落后产能和粗放发展方式作战,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同人性之恶作战。既要有敢啃“硬骨头”的斗志和勇气,也要有打持久战的耐心和准备。既要一人、一企、一地的努力,也要联防联控、协同作战、汇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