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800万“老漂族”正在进入舆论关注的焦点。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我国户籍不在原地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60岁及以上的流动老年人口数量接近1800万。这些老年人主要为了照顾晚辈等原因,离乡背井来到城市,却面临生活圈被隔绝等问题。
近1800万“老漂族”是中国所特有的现象,因为过去30年中国的城市高歌猛进,浓缩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农村的精英子弟通过上大学、到大城市工作等渠道,持续融入城市,实现农村对于城市的输血。当他们在城市扎下根来,在结婚成家、生儿育女之后,自然而然,解决与父母“分居两地”就进入下一个议程。
特别是,按照中国的社会风俗,祖父母多多少少有那么一份照顾孙辈的“责任”,到城里来照顾孙子,自然成为很多老年人开始“老漂”的契机,于是“老漂”成为很多城市新居民家族的“标配”。这是“老漂族”形成的动力机制,有着鲜明的中国本土特色。
“老漂族”的确面临很多问题,就个体来说,原有的生活习惯、生活圈子被改变;从制度上说,医保异地支付障碍重重。之前很多媒体都做过个案化的报道。
但是,我还是要说,不要把“老漂族”都说得这么惨。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决定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农村人进城是一种“阶层的越迁”,是“进城享福”,特别是很多“老漂族”跟着子女工作节奏进入东部沿海大城市,其享受的公共资源是优于原来农村的,比如优质的医疗资源、便捷的商业设施、娱乐活动以及公园绿地。在谈“老漂族”面临的很多尴尬之前,不要否认这一大前提。
所以,“老漂族”是一个深嵌于中国城乡两元结构、高速城市化以及中国特有的“隔代抚养”大背景下的具体问题,需要认真、理性对待,使“老漂族”能公平融入城市生活,而不能简单地把这个话题变成“苦情戏”,一味强调“老漂族”在城市里的不幸福。
“痛并快乐着”才是人生常态,对于六七十岁才进城抱孙子的“老漂族”也是如此。这个议题值得充分关注,但解决方案应该体现更多的公平性和灵活性,别把“老漂族”简化成“苦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