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11月14日电 日前,中国城市停车建设发展论坛在沪举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秉仁在会上表示,治理停车难顽疾,政府和市场需发挥合力,从规划、建设和管理三方面入手,建设完整的城市停车设施产业链。同时,通过智能化、信息化等手段,动态整合城市停车资源。
由于发展起步较晚,我国停车位远远低于实际需求量,停车难的问题日益严重,且已有从一线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的趋势。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72亿辆,同比增长11.75%。与之相对应的停车场建设却明显滞后,据估算,目前停车位缺口至少在5000万个以上。若按照1:1.4比例计算,到2020年,我国停车位需求为34917万个,停车泊位短缺在50%以上,规划建设好停车场(库)和各类停车设施,已成为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的必然要求,停车设施更新建设成为缓解城市停车矛盾的必然选择。
鼓励政策频出 利好停车产业
自2015年以来,国家开始重视城市停车难问题,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推进停车产业化发展,力图通过停车产业化发展的方式缓解城市停车难的问题。
2015年,全国共有129项停车政策和法规标准开始实施,范围覆盖81个省市,其中,中央法规13项,地方法规116项。政策标准涵盖停车收费政策、停车场建设管理办法、建筑物停车位配建标准、停车场建设鼓励优惠政策、地下空间产权政策、停车场规划设计标准、机械式停车设备标准等多个方面,表明各地正在采取各种政策措施缓解停车难问题。
2016年5月,发改委下发《关于印发2016年停车场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9月,住建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用地政策的通知》; 11月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进一步完善城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及用地政策的通知》,提出要强化城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调控,要求城市编制停车设施专项规划。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批准的超过30个城市的城市整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做好停车场规划布局,推动城市停车场建设。在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下,资本开始加速布局停车场建设,以抢到万亿市场蛋糕。我国停车产业发展将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迎来行业发展的春天。
优化城市内部结构 从源头解决停车难
停车难是一个综合城市病,城市越大,经济越发达,停车难的问题越突出。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孙建平认为,造成目前大城市“停车难”的原因较为复杂,既与机动车数量过快增长、停车场数量增速不够有关,又与部分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规划和设置没有考虑供需情况、选址不合理造成现有停车资源利用不够充分有关,还与停车场建设形式单一、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不够、土地综合开发和利用价值低有关。因此,治理停车难顽疾,政府和市场需发挥合力,从规划、建设和管理三方面入手,建设完整的城市停车设施产业链。同时,通过智能化、信息化等手段,动态整合城市停车资源。
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从城市更新的角度阐释了静态停车建设,并对改善静态交通的方法提出了建议。他表示,应利用“潮汐式”管理,住宅与公共空间(办公区域)的互换、充分利用夜间交通不繁忙道路编停车(国际通用做法),新建住宅尽可能保证户室1:1-1:1.5以上停车位,利用互联网“提前查询车位状态,自动识别停车时间、自助缴费”的智能化停车方式,提高停车效率对开发企业征收公共停车设置建设费、建设“上天下地”多种模式的停车设施等。
多措并举 助力解决停车难题
在本次论坛上,来自停车建设、投资、运营等企业的代表分享了最新的停车技术、解决方案及资本运作模式等。
《2016-2021年中国机械停车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表明,在城市加强停车规划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加大了停车位建设力度。与会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智能停车场设备规模达50多亿,并且还在以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长,未来几年内,智能停车市场规模将达到三四千亿元。自2015年起,停车产业政策红利集中爆发。在政策支持和资金辅助下,地方快速扩展停车位建设。未来几年,停车需求依然十分充足,停车场建设的增长空间巨大,有很多资金方正在路上,停车产业正成为投资风口,但值得注意的是,停车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应警惕资本跟风,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