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专家:楼市调控不能继续原地踏步了
时间:2016-10-31 08:15:55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李宇嘉 


  别看只有热点城市“被调控”,如果热点楼市疲软了,其他楼市火不起来。

  新一轮楼市调控不到一个月,效果甚佳。9月份的数据还在显示,楼市仍无比疯狂。根据光大宏观的统计,新房和二手房价格环比涨幅从8月份的1.22%和0.89%上升至9月份的1.77%和1.45%,均创下2011年以来的单月最高涨幅。但是,国家统计局首次对15个热点城市10月上半月的房价走势进行统计。数据显示,15个热点城市10月上半月新房价格环比指数比9月明显降低,平均回落2.5个百分点,深圳和成都房价环比更是分别下降了0.3%和0.1%。

  成交量回落的幅度更大,15个热点城市中,10月上半月成交量相比9月下半月均明显下降,其中环比下降80%-60%的城市有4个,下降60%-40%的城市有3个,下降40%-20%的城市有3个。但问题是,从过往经验看,调控后楼市往往会经历“量跌价(惯性)涨-量跌价滞-量价齐跌”的过程,调控效果在5-6个月后才会显现。照常理来讲,货币政策依旧宽松,限购限贷力度整体低于上一轮调控(2010-2011年和2013年),当前楼市不太可能迅速逆转和冷却下来。

  但是,白纸黑字的数据、铁证如山的证据,楼市量价齐跌。看来,管理层对于政策效果有硬性要求。毫无疑问,杠杆和资产配置推动下的此轮楼市暴涨,已经到了系统性风险可能被引爆的地步,甚至上升到了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的高度。什么增加供给、都市圈建设、土地财政转向税收财政等,这些长效机制的“远水”,解不了近渴。以管制色彩浓重的“堵”,或者制造交易摩擦,或者干脆将部分狂热的需求打掉,这比短期见效差的“疏”(长效机制)效果要好。

  从风险灭于壮大之时的角度,雷厉风行的行政干预很必要。可是,一旦以易于考核的房价和成交量来兑付调控要见效的“必杀令”,就可能产生多措并举、上下其手、全面收紧的“动员式”打压局面。比如,本月人民银行、银监会开了不下10次会,要控制资金过度和违规进入楼市。据说,很多商业银行被要求控制房贷投放的比例,有的银行已经停止二套或大户型房贷发放。

  可是,今年年初,金融监管部门还表态,我国居民房贷杠杆率很低,与发达国家比有差距,还有“加杠杆”的空间;同样在今年年初,管理部门还提出,要大力支持改善型住房需求,甚至有利于租赁市场发展的投资需求,也要适度支持和保护。甚至,有的城市对于第三套房购置,也给予公积金贷款支持,大学生购房还可以“零首付”。怎么半年之后,信贷政策就全面转向了呢?

  限购也是如此。2014年7月后,46个城市(除北上广深和三亚)一股脑退出限购,退出对于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和考试。因为,楼市百病缠身,行政干预是大祸水。但是不到两年,限购再次捡起,中介胡作非为。那么,还要不要去行政干预。问题在哪里?这就是调控的坐标导向。十八大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只被记住了上半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但是,后半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被选择性遗忘,市场决定性作用演化为“政府不管了”。杠杆支持、改善型需求、投资住房,这些行为本身没问题,国外也有。问题在于,若政府不管了,市场就乱了。特别是,地方靠“土地财政”轻松过日子,已成温水青蛙。借“去行政化”这杆上纲上线的大旗,将“没底线式”松绑演绎到极致,楼市火爆直至失控就是这样来的。

  看来,反向操作也一样,楼市火爆直至触及金融经济安全,必杀令就来了,所有措施全部掉头。别看只有热点城市“被调控”,如果热点楼市疲软了,其他楼市火不起来。楼市被“超调”冲击经济暂不说,楼市稳定的制度建设,如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个税房产税改革、都市圈建设、存量土地和空间盘活等等,这些可是楼市乃至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秩序,也是政府的责任。调控目标绝非量价,坐标系亟待重新锚定。不然,调控还在原地踏步,而我们却一次又一次地错失转型的窗口,风险与日积累,还能给多少次机会呢?

  (作者供职于深圳房地产研究中心)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