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北京市正式出台意见,明确将取消农非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对于大家关心的土地问题,人口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农转非不一定意味着放弃土地,即使放弃土地,也肯定要在社保、在基本公共服务上拉近和城里居民的差距。(9月20日《新京报》)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是国务院在2014年提出的意见。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北京在内,目前已有30个省份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各地普遍提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这正体现了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也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大方向。
然而,舆论的反应却耐人寻味,网友纷纷表示,“拿走土地,农民一夜之间变一无所有”“让农民进城买房,满满的套路”……总而言之,争议集中在土地政策上,而专家的一句“不一定”则加重了大家的焦虑。
将农转非与放弃土地简单画等号,并由此反对城镇化,攻击户籍改革政策,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无疑可笑之极。
但必须看清的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安土重迁,土地依附观念极强,试图“拿”走土地等于威胁其生存。所以,舆论的激烈反应有其合理性。这也提醒相关部门,在农转非的土地政策上要有明确态度,要慎谈“不一定”。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6.1%,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缓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比较低,要实现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的目标,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换句话说,与经济发展相比,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比较滞后。
而城市化的滞后,带来的是一系列不良影响。譬如,严重阻碍了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也不利于投资需求的扩大,最终限制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又譬如,加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扭曲,造成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甚至说,城市化滞后,造成农村出现严重的“留守”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更严重的社会伦理问题。
很显然,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必须、必要、必然的,而户籍制度改革正是重要一环。因此,在解读户籍政策时,专家和媒体应该讲清楚其中的是非曲直和利害关系,绝不能用诸如“应该、也许、然而、大概、不一定”之类的词汇含糊其辞。如此,舆论自然会理性反应,偏激情绪也会慢慢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