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8月25日,第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在北京召开,城市化委员会新闻传播专委会专家顾问、清华大学教授、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就“小康时代的电影产业与电影文化”进行了阐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国的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繁荣,看电影也成为了日常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在尹鸿教授看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准入”开放,到以市场为主导,再到如今的以企业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电影市场的扩大反映了近年来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电影也从偶尔为之的活动成为了日常方式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批评电影,因为电影跟我们有关系了。”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飞速成长,占据了全球票房增长中的70%-80%,“中国内地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18-39岁的人群是电影消费的主力,全球市场是这样,中国市场更是如此。虽然发展如此迅速,但中国的电影市场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电影产品过度商业化一直为观众所诟病,这也是尹鸿教授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尹鸿教授表示,一是中国特殊的电影市场决定的:“在成熟文化行业中,票房只占总收入的30%,其他的则来自于后电影的开发、以及版权的转让等方面。但中国的电影市场却相反,80%来自电影院,所以对生产和发行来讲,只有一个目标,让观众进入电影院。而从观众角度来说,自身阅读电影的能力也需要提升。”二是电影工业体系脆弱,中国电影无法进入海外主流市场,得不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我们的电影在价值观的传达上存在着误区,在价值观传达上找不到共享价值。”
在谈及现在电视、电影行业网络文学作品改编问题上,尹鸿教授表示,虽然目前电视、电影每年产量多,但是好的作品很少,两极分化很严重。现在的电视剧观众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目前的IP项目依然是品质为王,好的IP项目可以跨越渠道,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对电影行业具有颠覆性的作用,而且未来两年影响力还会持续扩大。同样,随着改编作品数量的大大增加,对影视作品的文学性也会有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