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钧: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评估电梯风险
安全分为三类,一是个体生理层面的安全,二是个体心理层面的安全,三是社会层面的安全。电梯事故发生的概率、危害程度跟矿难事故等相比要小很多,但是由于事关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对个人心理上造成的危机感和社会层面造成的社会恐慌很大。因此,通过社会角度进行电梯风险评估,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风险层面实施。在风险管理的对策方面,生理安全依靠规范技术标准、强化设施设备;心理安全依靠宣传教育的普及;社会安全依靠相应的管理制度予以保障。在微观的操作方面,我们对电梯安全的三大环节,进行了风险评估:
1.设施质量问题是电梯安全的中等级风险。由于设计、技术、设备老化问题引发的电梯安全事故,除了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以及社会负面影响之外,还可能造成社会恐慌。
2.弱势群体问题是电梯安全的低等级风险。弱势群体搭乘电梯发生安全事故虽然偶然发生,且发生伤亡较少,但由于社会关注度高、要引起必要的重视。
3.由于制度缺失、管理失职、违规使用等不当使用问题是电梯安全低等级风险。不当使用的问题时有发生,但总体看来人财损失相对较小。
具体而言,我们认为制度缺失问题可以通过健全制度、源头治理来追溯,管理失职可以落实责任、严肃追责,违规使用可以通过强化教育、风险文化来防范。
在宏观的社会风险方面,电梯安全的风险防控,应从三个机制出发来做好风险防控:一是落实风险评估机制:提前防范频发危机,要针对重点的风险进行风险评估、提前防范。二是风险管理上游与中下游相联动机制:上游强调严肃标准,完善制度,中游要将日常的检测与重点风险的监测相结合,下游强调做好风险应急整改工作。三是软风险和硬风险“同步抓”的配合机制,形成风险的常态治理:软风险的治理主要是标准制度和意识的提升和优化,硬风险就是针对设施的技术、设计和检修要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