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副局长五次到企业卧底了解农民工生存环境
时间:2011-04-13 10:59: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段时间,陈家顺突然成了沾益县的“形象代言人”。10天内,他前后去了两次北京接受采访,这让这个云南沾益县劳动局副局长“有些意外”。

  从外表上看,这个43岁的男人,衣着随便,头发凌乱,窝坐在一张破旧的、似乎随时可能歪倒的转椅上,实在够不上做“形象代言人”的条件。

  但原本不为人知的沾益县,确实因为这个局长而声名远播。四年来,陈家顺为了给前往浙江义乌务工的老乡们找到好的企业,不惜“自降身份”,五次到企业卧底。消息传开,他瞬间走红网络,引来网友们一面倒的“好干部”、“好官”的好评。

  “这是我的职责,本分的事儿。”他颇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事实上,给老乡们找到好工作,确实是他的本职工作。在他的名片上,曲靖市驻义乌工作站站长、沾益县劳务产业办副主任、沾益县人力资源和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义乌工作站站长,四个职务自上而下占了名片一大半面积,都与外出务工有关。

  2004年,云南沾益县把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确定为该县的七大支柱产业之一,原本在乡里当中学校长的陈家顺,被借调到劳动局出任就业中心副主任,开始组织乡亲们到广东、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打工。

  但前三年,“情况很不好”,政府刚刚把老乡们送出去没多久,很多人就回来了,有些人甚至比当地政府官员“还早到家”。回来的人,都说外面不好挣钱,有人甚至说“政府在骗人”。这种现象日益蔓延,有时候,一个偌大的行政村,连一个愿意外出打工的人都找不到。

  每次乡亲们“出征”,沾益县县委书记、县长都亲自送行,出征仪式搞得轰轰烈烈,可效果却很差,这让陈家顺压力很大,

  2007年春节过后,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带队,陈家顺随行,一行人专门到长三角考察劳务市场。一圈下来,考察组分析认为,义乌中小企业大大小小3万多家,企业对员工素质、年龄都放得宽,不管是大学生还是文盲,也不管是18岁还是50岁,只要能干活,就能在义乌找到工作。这很适合沾益县。

  于是,县里决定在义乌设立劳务工作站,陈家顺担任站长,专门负责劳务输出工作。他主要负责三项工作,考察核实用工信息;组织护送务工人员;推荐安置就业,跟踪服务维权。

  说是站长,实际上是“光杆司令”。刚到义乌,陈家顺便首战失利,考察推荐的厂子,老乡们不满意,当年的返乡率,高达60%。

  回顾起这段失败的经历,陈家顺总结道:“情况不明主意多,好心办了坏事。”毕竟,他以副局长身份去考察企业,得到的情况并不全面,“这会影响农民工对我的信任。”

  这不得不逼着他去“卧底”,他的想法是,“只有和农民工一样在企业干,才能真正全面了解情况。”

  可他在一家大食品厂“潜伏”了一个月,却半途而废。

  在这家企业,他发现了三个问题,一是考勤严,迟到5分钟扣5元钱,迟到15分钟算旷工,旷工3天算自动离职,连工资都结算不到,二是请假难,生病请假要医生出具证明,三是辞工难,辞职找不到人,工作时间也长,有时甚至长达14个小时。

  沾益县的经济支柱,原本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对于习惯了在“土里找生活”的村民们来说,在家时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休息,他们不适应现代化工厂的工作程序,不习惯被人管着,干不下去,自然也不奇怪了。

  这下子,陈家顺算是找到了问题所在。于是,他又找了一家食品厂,卧底了一个月,他发现,这家企业管理相对宽松,加班时间也不多。

  “卧底”之后,他介绍了22个老乡过去,结果在他意料之中,没人中途跑掉。这些人春节带钱回家,还带了更多的人来到厂里。

  有了这一次成功经验后,他开始了有计划的“卧底”。

  2008年9月,县里来电话,有一批50多岁的老民工来义乌找他打工。这些农民收完庄稼,卖了耕牛,拖家带口过来,一辈子没出过门。他们只能从事种植、养殖方面的工作,当地种植业不需要人,只好找养殖场。

  “如果找不到好工作,对他们的打击会很大。”陈家顺说。

  于是,他找到了当地规模最大的养殖场“卧底”,取下400多度的眼镜,找了一套破旧的工作服,让自己更像一个“没文化”的农民。

  养殖场老板一眼就看出他不像养猪的,“太斯文”,他告诉老板“干得不好不要钱”,老板最终被他的诚意打动,决定留下试用。

  那段时间,是陈家顺最艰难的时候,“看到猪粪就觉得恶心,饭都吃不下”,他硬着头皮坚持,干了20多天,正好县里领导来义乌,他只好提前回站里。

  “家里有事,老婆孩子在家,需要回去。”面对他的辞职理由,老板承诺,老婆可以带过来,安排孩子在义乌读书。最终,他推荐了一个人顶替他,才得以脱身,他走后,老乡向养殖场老板泄露了他的身份,“他是我们劳动局副局长”。

  老板大为称奇,并表示,只要是陈家顺介绍来的人,一律可以进养殖场。几天后,11名老民工从火车站下车,直接进入这儿务工,现在,仍有15个老乡在那里打工。

  去年春季,云南大旱,他带着老乡到扬州开拓劳务市场,在皮鞋厂和老乡们一起工作了一个月,结果,120多个人,一个都没跑。

  “我都能干下去,你们没理由干不下去吧?”这是卧底时,陈家顺常给老乡们说的一句话。

  做思想工作,正是陈家顺的强项。在接受记者采访中途,一位农民工打来电话,说不想干了,准备回家。

  “人要自强自立,除了父母,没有哪一个人能一辈子呵护你,不能遇到困难就让,形成习惯,你这辈子就完了。

  “成功的路有两条,做事做好,做人做好,失败有好多条,为什么要走呢?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可以向我提。

  “我明天让黄主任去看你,带两盒药给你,这是从云南带过来的。”

  十多分钟的电话,陈家顺就这么劝说这个农民工留下来,继续工作。

  在县里出来打工的农民中,陈家顺的威望很高,“你跟着他打工,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了。”有人这么评论陈家顺。

  但这种威望,是他一步一步干出来的。今年春节的大年三十,他还在下乡寻找可以出门打工的剩余劳动力,初一那天陪父母在家过年,初二又出发了。

  连续四年,陈家顺在沾益和义乌两头跑,直接带来的有七八千人,间接带来的有一万多人。跟他打工的人工资也逐渐提高,去年保底1500元,今年保底1700元,夫妻两人打工一年可以拿到3万多,有的甚至可以拿到4万余元。

  去年,仅是劳务输出这一项,给县里增加了4.5亿元的收入。投资少、见效快,劳务输出已经成了县里效益最明显的支柱产业。

  “现在我已经不用再去卧底了。”陈家顺坦言,工作站网络格局基本成形,他还在老员工中设立了信息员,信息员负责搜集核实用工信息,关心员工生活,调解矛盾。

  到底调解过多少劳务纠纷,陈家顺已经不记得了,只要老乡们没错,他就一定能让民工拿到钱,“我把劳动条例一条一条给老板讲,他们也是要面子的人,实在不行就去劳动监察大队,都能解决。”

  如今,在整个义乌,陈家顺已经打造出了一个初步的“产业工人培养计划”。一家当地企业已经答应,免费为县职校提供20台针织机,并派人培训学生,另有四家企业也和县里达成了合作意向。

  一家企业慕名打来电话招工,陈家顺底气十足,要求保底工资必须达到1700元,并提出要求,“不但要培训他们的技能,还要培训他们的职业思想,这样才能长期干下去”。

  “我品德也不高尚,本来我是不想来的。”陈家顺自嘲说。

  当初,县里动员大家报名到义乌驻站,有21人报名。但陈家顺没报名,因为孩子还在上初中,需要辅导。可县委副书记亲自找他谈话,说工作站需要一个“做事踏实,稳重办实事,有沟通能力的人”,让他必须去。

  三年来,他每年都打申请报告,想回县城去。每次,领导都让他再坚持一年。2010年,陈家顺在日历上记下回家的日子,年底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他只在家里呆了47天。后来,站里事务越来越多,需要一个女工作人员,当老师的妻子也被派了过来协助他工作。

  归他直接领导的只有三人,包括妻子李凤仙和县里的两位工作人员。三个人一年工作经费仅为8.5万元,可每个月光电话费就1000多,吃饭坐车得自己出钱,起初配了一辆车,最终局里缺车,又被他开回了县里。

  可他依然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立足义乌,拓展扬州,辐射长三角。”从椅子上直起身来,陈家顺一副运筹帷幄状。

  但面对自己简陋的工作生活条件,他又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

  在义乌市劳务市场五楼,一间十几平方米散发着霉味的办公室,水泥地面,一张破旧的办公桌,一张皴裂露着白点的人造革沙发,两把转椅,一个几乎没什么东西的文件柜,两部漆面斑驳的手机和一台旧电脑,这就是陈家顺的办公室和办公设备。办公室后的卧室内,除了一张高低床,一副灶具和一些衣物,别无他物。

  这天中午,陈家顺决定请记者吃饭。他大步流星地带着记者,走了两三里地,到一家路边简陋的小饭店吃火锅。他热情地邀请记者点菜:“这顿算我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