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走到了今天,已经如同国之大法在社会各个领域深入人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已经不再只有产业界才会关心这个自主开发版权专利的新经济模式。
2003年美国《新闻周刊》“首都风格”评选中,中国北京成为前12个城市之一,首当其冲的理由就是“
进入21世纪,上世纪所谓“文化”与“经济”二分的定论已然改观。“文化”不仅已然成为知识经济、体验经济的核心内容,也是创意经济中产生创意的源泉──人人消费的都是文化商品,而商品要产生附加价值,必须仰赖文化生活的感动。
这样的转变,部分原因来自标准化、功能化、低价化的商品供应无虞匮乏,再也难以产生消费刺激;部分原因来自消费社会对“创造理想化自我”的美学新需求──新消费者希望每个商品和服务都有独特的内在价值,使他们得以实现向往的各类风格生活。
换言之,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能力的消费者,也期许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能力的生产者。从生活消费与工作生产两端,社会都迫切需要在短期内丰厚、滋润自己的文化感受能力──文化与创意的教育与实践(上溯自哲学、历史,旁及至文化产业的经营,下推至文化符号的理解与运用),开始成为热门的课题。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市场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电视、电影、出版、音像、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乃至广告、信息、传播、娱乐等产业,已越来越发展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得益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崛起,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为文化创意产业突破传统模式的全新超速发展提供了技术平台,使得文化创意进入市场、进入产业,文化创意中渗透经济的、科技的、商品的要素,具有了经济力、科技力的属性,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在高科技和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今天日趋显要。
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绝非偶然,它是市场经济大链条得以更好发展的必然。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各行业对文化产业的认知逐步扩大,促使文化创意产业有了足够的发展力量,随之服务于更多行业的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增多,各行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偎生存。在各行业快速与国际接轨的现阶段,服务于各行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在越来越被重视的同时,已经体现出他们的价值。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将会迎来新的变革,向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