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4年过去了,北京应对强降雨有何变化?
时间:2016-07-21 14:19:52  来源:新京报 

    从对此次暴雨的预警,以及在重点地区采取的应对措施上,可以看到北京的社会应急体系更加完善,管理也更精细化、人性化。

  也许只是巧合,4年前的7月21日,一场暴雨和洪涝灾害夺去了北京79个人的生命。今年7月21日的前一天,北京遭遇今年以来最强的降水,其降雨持续时长已超过“7·21”。而暴雨预警也逐级提升到仅次于最高级别的橙色。

  对4年前的暴雨,很多人仍心有余悸,担心同样的悲剧会不会重演。而这4年来,我们改变了哪些,进步了多少?

  整体而言,北京市在这场大雨面前,基本上交了合格的答卷。

  面临暴雨,城市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考验:一是市政基础施设能否经受住短时间大量降水的冲击,城市排水是否顺畅;二是暴雨可能引发积水、断电、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城市应急管理和救援是否得力。

  就第一方面来说,功夫要下在平时。就是我们常说的,城市建设不能急功近利,既要表面光鲜,也要重视看不见的政绩,在基础建设上提高标准、舍得投入,重视下水道这个城市“良心”建设。而北京这4年来所做的努力与改进,在这场大雨中得到了体现与检验。

  首先,此次未出现人员伤亡报告。4年前的暴雨夺去了79个人的生命,但面对同样级别的特大暴雨,截至目前为止并未出现人员伤亡报告,这是值得肯定的,也符合城市治理的底线要求,表现了对生命的极大敬畏。

  其次,积水相较“7·21”也明显减少。截至20日晚高峰,北京的大雨仍未有停下的迹象,一些地段虽然出现了积水、渍水现象,也有个别车辆被困或泡水,但并未严重内涝。在4年前受灾较重的广渠门、京港澳高速等过去长期的积水点,此次也没有发生严重积水,可以看出北京在地下管网和排水系统建设上都有了改进。

  第三,应对暴雨的应急措施也同样到位。比如像房山这样的重点地区,有关部门采取了主动封路、人员疏解等应急措施,并做了应对地质次生灾害的准备。

  更值得关注的是,对此次暴雨的预警及应对上,信息的通畅更是可圈可点。

  在这场暴雨之前,很多北京市民都提前收到了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从黄色到橙色逐步升级的暴雨预警、暴雨天气的出行提示,都体现管理的未雨绸缪和精细化。尤其是利用移动平台和新旧媒体平台,发布实时路况和交通信息,不断更新积水断路位置,倡议机关企业错峰上下班等提示,都非常实用有效。尤其是,对暴雨中流传较广的几条“灾情”谣言,防汛水利部门及时进行了澄清,防止不必要的恐慌和盲目应对,被网友称为“最暖心的辟谣”。

  此外,社会力量和企业也参与进来,充分利用自己掌握技术和社交平台,实时发布最新的积水点和限行信息,为市民提供了科学的出行指导,既维护了安全,也疏导了交通。

  截至发稿时,北京的这场暴雨仍未停歇,后面可能面临更严峻的考虑,不能沾沾自喜于一天无事,而是要着眼保证这一个雨季的平安。希望北京这个城市应对暴雨的“看不见的努力”能够继续下去,精细化、人性化的应急管理能够坚持下去、固定下来,形成制度。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