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此次暴雨的预警,以及在重点地区采取的应对措施上,可以看到北京的社会应急体系更加完善,管理也更精细化、人性化。
也许只是巧合,4年前的7月21日,一场暴雨和洪涝灾害夺去了北京79个人的生命。今年7月21日的前一天,北京遭遇今年以来最强的降水,其降雨持续时长已超过“7·21”。而暴雨预警也逐级提升到仅次于最高级别的橙色。
对4年前的暴雨,很多人仍心有余悸,担心同样的悲剧会不会重演。而这4年来,我们改变了哪些,进步了多少?
整体而言,北京市在这场大雨面前,基本上交了合格的答卷。
面临暴雨,城市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考验:一是市政基础施设能否经受住短时间大量降水的冲击,城市排水是否顺畅;二是暴雨可能引发积水、断电、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城市应急管理和救援是否得力。
就第一方面来说,功夫要下在平时。就是我们常说的,城市建设不能急功近利,既要表面光鲜,也要重视看不见的政绩,在基础建设上提高标准、舍得投入,重视下水道这个城市“良心”建设。而北京这4年来所做的努力与改进,在这场大雨中得到了体现与检验。
首先,此次未出现人员伤亡报告。4年前的暴雨夺去了79个人的生命,但面对同样级别的特大暴雨,截至目前为止并未出现人员伤亡报告,这是值得肯定的,也符合城市治理的底线要求,表现了对生命的极大敬畏。
其次,积水相较“7·21”也明显减少。截至20日晚高峰,北京的大雨仍未有停下的迹象,一些地段虽然出现了积水、渍水现象,也有个别车辆被困或泡水,但并未严重内涝。在4年前受灾较重的广渠门、京港澳高速等过去长期的积水点,此次也没有发生严重积水,可以看出北京在地下管网和排水系统建设上都有了改进。
第三,应对暴雨的应急措施也同样到位。比如像房山这样的重点地区,有关部门采取了主动封路、人员疏解等应急措施,并做了应对地质次生灾害的准备。
更值得关注的是,对此次暴雨的预警及应对上,信息的通畅更是可圈可点。
在这场暴雨之前,很多北京市民都提前收到了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从黄色到橙色逐步升级的暴雨预警、暴雨天气的出行提示,都体现管理的未雨绸缪和精细化。尤其是利用移动平台和新旧媒体平台,发布实时路况和交通信息,不断更新积水断路位置,倡议机关企业错峰上下班等提示,都非常实用有效。尤其是,对暴雨中流传较广的几条“灾情”谣言,防汛水利部门及时进行了澄清,防止不必要的恐慌和盲目应对,被网友称为“最暖心的辟谣”。
此外,社会力量和企业也参与进来,充分利用自己掌握技术和社交平台,实时发布最新的积水点和限行信息,为市民提供了科学的出行指导,既维护了安全,也疏导了交通。
截至发稿时,北京的这场暴雨仍未停歇,后面可能面临更严峻的考虑,不能沾沾自喜于一天无事,而是要着眼保证这一个雨季的平安。希望北京这个城市应对暴雨的“看不见的努力”能够继续下去,精细化、人性化的应急管理能够坚持下去、固定下来,形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