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房价居高不下的背后:地方政府大搞土地财政
时间:2016-07-19 15:27:39  来源:新浪新闻  作者:梁启东 

    fa0db18a8a43939df4b1bcface1831f6.jpg

    近日,新华社的一则报道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城镇化方向的热议。文中提出这样的披露这样的现实、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特大城市限制人口、中小城镇扩容的情况下,一些中小城镇迫切希望加速发展,纷纷提出2020年、2030年人口倍增的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这些规划能容纳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新城,谁来住?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规划能容纳全世界近一半人口!

  我一直关注和研究中国城镇化有关问题。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全世界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而伴随着这个进程,中国也正经历着全世界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造城运动。近些年,造城运动在各地大规模地、狂飙突进式地展开。一个中等省份,可以规划100多个新城,可以规划几百个工业园区;一个大城市,可以规划建设20个新城、新区、新镇;一个三四线城市,规划建设三四个新城、新区、新镇不在话下;一个县城,总会有一两个新城、新区、新镇,建三四个工业园区。一个新城动辄规划十几、20、30平方公里。问题是人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

  地方政府为何热衷于造城运动?

  为什么各地方都热衷于大规模造城呢?我在2011年写过《说说“土地财政”》的短文,2013年接受采访时我也谈到“勿将城镇化等同于房地产化”的观点。我觉得,造城运动与“土地财政”有着直接的关系。

  “土地财政”是为一些经济学家和业内人士最为诟病的词汇,它被认为房价升高且居高不下而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罪魁祸首,被看作是地方政府急功近利、政绩导向甚至官员腐败的代名词。原来,我对土地财政也是深恶痛绝,认为它恶贯满盈。但是我经过深入调查和思考,对它有了许多的深层的东西。

  我有好多担任地方官的同学朋友,在我们交流过程中,我得到许多坐在办公室里不能理解的信息。我的这些本来学者出身很儒雅的同学朋友,他们感慨地说,没当官之前,也对土地财政不感冒、不认可。身在其位后,对土地财政有了切实的理解。他们说,不管谁来做这个官,你要想干点儿事,有些政绩,有些作为,为老百姓做些实事,也得去卖地,没有更有效的办法。最起码的,跟你干活的那些公职人员开资你得管吧。

  和同学朋友的这番交流,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财政。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近年来,各个城市建设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其奥秘就在政府通过经营城市,积聚了大量建设资金。而经营城市经营什么?最大的经营对象就是土地。

  在经营土地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之命脉在于土地出让收入,因为这种模式,推高了地价并造出了一个个地王,同时又反作用房价,形成新的房地产泡沫。实体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房地产的发展速度,房地产泡沫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和金融都将产生严重毒害。而且制造业利润下降,有些行业利润少得可怜,利润“比刀片还薄”。所以好多制造业者也去建房,也去炒房,自己主业不被重视了。同时,土地财政使地方政府的收入过分依赖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商处于天然垄断地位,他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大肆抬高房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式的房地产泡沫。还要看到,土地出让收入由本级政府“自收自支”,长期缺乏收支规范与监督机制。土地财政极易变成“土地寻租”,公款化为个人“灰色收入”的现象屡见不鲜。

  房价居高不下背后: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中国经济如果出问题,房地产将是一个导火索。而房地产问题,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土地问题。所以说,房价居高不下的背后,有着地方利益的支撑。中央政府希望房价越低越好,地方政府希望房价越高越好。如果说,美国次贷危机是华尔街银行家的幕后黑手的话,那么中国的高房价地方政府是重要推手——很简单,地方政府愿意房价高,这样土地出让金高,摘牌的多,收益就大。我们可以去查一查几年前一些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上面会有一条:经过几年的城市建设和会环境改善,我们城市的土地价值得到了提升,房价由4000元已经升到7000元。当时的理念就是这样,政府重要政绩是把本市房价提升起来,那样土地就升值了,城市经营就好了。

  房价,以及背后的地价,实际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中央政府希望房价更平稳、更理性,地方政府是不能承受房价下跌的冲击的。土地出让金关乎地方的腰包,有些地方政府靠着“卖地”为生,其中土地直接税收及由此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甚至一半以上;而出让金净收入,又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一些中小城市甚至达到80%、90%。不卖地,地方政府就没钱运转。

  所以说土地财政、房地产财政是地方政府施政的重要导向之一。土地出让金已经占到政府收入的最大部分,没有这部分,好多事情做不了,好多人工资都开不出来。这两年,“招拍挂”没人摘牌了,地卖不出去了,好多城市城区政府,连公务员的工资都要借钱来发了!

  土地财政到了这样地步,所以房价调整、宏观调控不易奏效。因为中央希望房价越低越好,地方承受不了房价下跌的风险。而且地方政府现在处境也很艰难——房价不下来,对中央交代不了;如果下跌了,对开发商、对先期购房者、对招商引资对象也交代不了。所以最近各地出现了很热闹的场面:本地出现了房价小幅增长,涨幅环比上涨0.20%。那我就问了,用环比,为什么不用同比?涨幅零点几个百分点,那几乎不是等于只涨了不超过十元钱,还用作为新闻传播开出去吗。

  现行财政制度催逼地方政府大搞土地财政?

  地方政府顽固坚持土地财政,这里面有更深层的东西。说白些,是被逼出来的,严重点儿,叫“逼良为娼”。为什么?现行财政制度使然。分税制使得中央把桌面上税收收入的大部分拿走,而地方政府只有“另辟蹊径”大搞土地财政,虽说中央会通过税收返还等形式把相当一部分财政收入返还给地方,但这种随机性可想而知,就某个地方政府而言,税收返还不易看作是长期稳定的财政收入;就深层原因来说,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一直是以“GDP为纲”,如此引导的结果必然是投资冲动极强,因为它马上见效,“立竿见影”。

  中央财政把绝大部分抽走了,地方财政捉襟见肘,财力有限的很,公职人员,特别是公安、教师等工资开资都不够,还搞什么民生工程、公共服务啊?!地方政府严重地缺钱,必然从土地财政上获得他的补偿。所以想干点事情,只能从土地上找出路,你说地方财政不难吗?网上流行段子“中央财政亮亮堂堂,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市级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水水汤汤,乡镇财政哭爹喊娘”就是各级财政状况的写照。真正接触民生的是基层,但基层财力太有限,难以维系。这样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就不难解释了。换句话说,谁当市长,都得这么做,别无他法,不是人的觉悟问题。

  如何解决中国城镇化泡沫化问题?

  在1994年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之前,中央财政收入只占总财政收入的22%,地方占78%,现在中央收入占50%多,地方收入占40%多。现在制造业、实体经济经营乏力,利润“比刀片还薄”,搞一种工业项目没个十几年很难出成效。这种情况下,不卖地,不造城,地方财力如何保障?

  所以,解决中国城镇化的泡沫问题,克制大规模造城运动,一方面财税体制改革必须跟进,实施财税体制体制机制创新,解决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的划分问题;同时在贫富地区、沿海和内陆地区、资源枯竭城市和其他地区实行差别化的财税政策。另一方面,树立理性的政绩导向,明确科学的城镇化方向,创新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这些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要治标,更要治本。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