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李迪华:莫因发生洪涝就将“海绵城市建设”一笔抹杀
时间:2016-07-13 16:51:11  来源:城市化网 

    城市化网讯 过去一月以来,在武汉、南京等城市出现的大型洪涝和渍水,却让不少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慢排缓释”理念,和如阶梯式生态驳岸取代水泥堤坝等亲水工程技术产生质疑。对此,长期在国内从事生态水系统研究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等生态建设工程技术措施推广的城市化委员会城市可持续发展专委会专家顾问、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表示,“海绵城市建设”能应对的降雨,是“平均降雨概率事件”。这次在武汉,过去几天之内已经降下了武汉全年三分之一的降水量,属于自然不可抗力的极端天气。对于极端强降雨造成的灾害损失和应对方案,必须要冷静分析,绝不可以就此对海绵城市建设横加指责,甚至做简单的否定。更不宜因极端天气,盲目提高受淹城市的防洪标准。因为,这不但会造成财政资金浪费,更会造成新的生态破坏。

    李迪华说,过去总认为,加高堤坝是提高防洪标准的主要手段;但是,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堤坝只能对抗堤内的河道洪水,而不能对付堤外落在城区里的就地降雨。李迪华说,降雨管理是个系统工程,要“内外配合”,一定要从全区域的排洪、蓄洪、分洪、优化城市选址等多种手段综合加以解决。防洪标准越高,堤坝就要修建得越高越坚固;这样的堤坝,不但发挥作用的机会很少,而且修建堤坝对滨水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可能越大。

  “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是在平均降雨概率事件中,通过增强城市的蓄水和土地的渗水能力,“把降下来的雨水留下来,以更慢的速度汇聚到大江大河里”。但是,在极端天气情况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是无能为力的。不应因为城市内涝(俗称所谓的“看海”),就污名化海绵城市建设。

  李迪华说,具体到武汉而言,这几天一些被洪水淹没的地方,过去原本就是低洼地,湿地甚至湖泊,“本来就是属于洪水的地盘”。长期不断的“围湖造田/造地”,占用了洪水的“家园”;发生内涝,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物归原主”。他主张,城市规划一定要保留或者恢复这一部分的土地,作为城市蓄洪滞洪之用,它们同时可以是湿地或者农田;恢复困难的地带,则应该另外规划相应的范围作为补偿。

  李迪华强调,所谓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除了指在城市内部保留湿地、绿化带,和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和在城市建筑、开放空间采用具有蓄滞渗雨水功能的生态设计等“狭义定义”(即所谓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外,还应该有一个广义的定义──就是把城市周边的乡村、农田、河湖湿地,通通都纳入“海绵城市建设”建设的范畴中,通过恢复城郊乡村农田、河湖湿地的蓄洪、滞洪功能,使城市内部发生的内涝或渍水,有可以排放的去处。

  “城市建设如果不是跟自然和乡村争地,城市就不会如此脆弱”,“城市如果建设在洪水淹没不到的地方,城市就一直是安全的”,李迪华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