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账也要建好新农村
在黄泥坑温氏宗祠门口,昔日只能通行拖拉机的羊肠小道(如图1),已变成了大货车都能通行的水泥路(如图2),崭新的农家书屋、公共卫生间代替了原来将要垮掉的老房子。
黄泥坑新农村建设的变化源于2010年3月的一场会议,8名热心人士发起改选了黄泥坑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第一项工作就是用好群众春节期间筹集的1万多元捐款安装路灯。但理事会成员经过商议后认为,不通货车的水泥路是制约村民致富的重要原因,何不乘修路灯之机建设好黄泥坑?理事会于是大胆规划:修4.5米宽的水泥路,改造晒谷场,开辟停车场,建设农家书屋、公共卫生间……但预算下来,总投入预计要30万元左右。没钱怎么办?理事会成员温党珊、温高峰、温和辉、温保平等带头捐款,现场募集了6000多元启动资金。资金缺口那么大?“赊账也要建好新农村!”理事会决定不在村里搞摊派,而是想方设法赊来水泥、石材,请来施工队进场。
全村总动员捐款出地
翻开理事会的账本,记者留意到捐款数额都不大,50元、100元、200元的占大多数,但黄泥坑1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为新农村建设捐款,有些家庭、个人甚至不止一次捐款。理事会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推进,黄泥坑群众很快感受到了变化:路灯亮起来了,晚上出门不用再打手电筒;新修的水泥路能通大货车了,年底柚果上市时不用再肩挑背运辗转到村口装车了……当群众获悉水泥、石头等都是理事会成员通过关系赊来的以后,大家纷纷自发捐款;扩路需要占用群众的9座房屋、部分自留地和果树,涉及群众无偿自愿捐出……
理事会负责人感慨地说,为群众办实事,自然会得到众人的理解和支持!新农村建设之初,成员们都已做好了负债多年的思想准备,但群众都是朴实的,看到村中环境变化大,村民不用发动就主动捐款,甚至村里外嫁的女儿、姑媳获悉情况后都自发捐款;邻近村子的旅居香港、印尼等地的乡贤托人送来1.23万元的捐款;弘炜地产捐赠27 吨水泥;挂扶的梅江区领导和市方志办、区法院通过各种方式给予资金、就业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城北镇党委、政府还送来50 吨水泥……据初步统计,去年至今,该村共计实施大小工程10 多项,投资总额近40万元,通过群众捐款、政府资助,理事会已经没有负债。
变化带动村里经济发展
记者采访时看到,多名村民正拆除老屋建新房,这些人不少都是搬出去后又回来建房的。理事会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黄泥坑的群众搬出去的多,100多户的村子只剩下30多户常住人口。现在环境改善了,以前搬出去的人又回老家盖房子了;而且因为现在的变化源自众人的努力,所以大家都非常珍惜,乱倒乱扔垃圾的行为基本看不到了。看到记者前来采访,不少村民纷纷围上来讲他们的感受。村民三姨告诉记者,以前路不通,柚果等农产品要通过拖拉机运或者人工挑到村口卖,收购商总是以路不好走、车进去会损坏房屋需要赔偿为由压价至少0.2元/斤。去年冬,道路修好后,大货车直接开到祠堂门口收购,收购商再无理由压价,仅这部分20多万斤柚果就增值近5 万元,捐款付出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得到了回报。
理事会负责人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只是黄泥坑村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下一步理事会将实施 “绿色休闲生态家园”建设,用3年时间修建3公里长的环山健身步行道,通过建设生态杨梅林基地、完善农家乐餐厅配套设施等,以原生态为依托发展休闲经济,吸引城市居民进村消费,拉动农村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