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视角下的成都城镇发展构想
文/赖齐 邓立新 何敏
“全域成都”的理念为我们审视试验区背景下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2003年以来,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成都进入了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在1.2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了中心城区、近郊4大新城组团、远郊8个县级城市、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170个小城镇和150多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城镇体系格局。
近年来,成都城镇规模扩张与城镇经济增长之间不仅总体上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而且呈现出逐年提高加强的趋势。这表明,成都的城镇化发展富有绩效、健康可持续。但不可否认,城乡差别、中心城区与其他郊区的发展差异、部分小城镇规模不经济等问题也仍然存在。以下是我们在“全域成都”理念指导下的一些成都城镇发展构想:
一、实施“大都市区”城镇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是:以全域成都城镇整体发展、形象提升、实力增强、地位提高为目标,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在成都全域范围内,通过整体规划,形成由农田或绿化带相隔离,以现代化交通服务体系相联结,若干个分工明确又相互依存、各具现代城区形态的新型城区共同组合的城镇群落。这是从成都实际出发的城镇发展战略选择,是落实“全域成都”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世界特大中心城市发展趋势的必然取向。实施这一战略,一是有利于打破原有城镇体系发展的思维惯性,推动“全域成都”理念的进一步形成。在成都1.24万平方公里小范围,不必要也不可能形成等级完整的城镇体系。二是有利于城乡统筹一体化战略的深化推进。打破原有的城镇等级划分,按照大都市区发展需要,在全域范围内考虑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有利于成都作为整体在四川城镇发展中的聚集和辐射功能的进一步发挥,从而整体提高成都在全国的地位,助推四川城镇体系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二、加快四大新城与中心城区一体化
正在建设中的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四大新城,是成都未来生产功能、西部交通枢纽和西部物流中心主要承载区,最终要与中心城区连为一体。目前,一是加强规划统筹。坚持四大新城规划市级统筹原则,合理配置推进建设的行政资源,明确界定市与区(县)两级在四大新城建设中的责任边界,实行权责一致、分工协作、分级管理实施的建设管理体制,形成加快新城建设发展的行政合力,提高效率。二是加快一体化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在已经启动的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即将开工的青白江国际集装箱中心站等项目的基础上,当前要抓紧规划建设各新城区与中心城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尽快对接实现一体,如做好地铁和轻轨向四个新城区全面延伸,使新城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与中心城区在全市率先一体化。三是加快建设新商圈新人居。在已有的功能分区、四大新城区已具雏形的基础上,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商业设施、公园休闲设施、人居工程等项目,使新城区尽快形成商气、人气。
三、建设特色市域次中心新城区
按照“大都市区”城镇发展战略设想,对远郊8个市县城区要重新审视,按照建设相对独立、成为区域次中心新城区目标定位进行规划建设打造,使之成为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吸纳就业、人居优美、承担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转移并与大都市区核心区域相呼应的现代化大都市新城区,成为成都发挥聚集辐射功能的有效载体。从市级层面考虑,应结合“一区两带”规划,对8个市县城区按大都市“新城区”进行更加明确的新的功能定位,突出特色;规划好与中心城区一体化的现代交通体系,达到满足全市各城区“通勤”要求,以助推全市范围内的资源要素的自由、有序、合理、便捷流动,缩小其与中心城区的现代文明差距,如旅游“轻轨”,力求与8个市县城区全面接轨等。
四、突出人居和产业带动发展特色小城镇
随着更加便捷的现代交通体系逐步完善、城际“通勤”成本降低,选择小城镇居住的“逆城市化”现象将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总趋势,成都大都市区城镇发展战略的实施也会迎来这一天。因此,建设星罗棋布适宜人居小城镇,是成都全域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一是坚持按照人居要求建设小城镇。加强并尽快完善小城镇的交通通信、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并注意发展配套的物流市场、商品购物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使其既能吸纳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又能有效提供就业;也能逐步吸引城区人口和服务功能有效转移。二是坚持产业带动。近期必须坚持产业优先,在全市范围内有工业布点城镇、有民间工艺特色城镇是发展重点镇,市上应支持这些小城镇加快发展,尽快形成规模,培育形成一批有特色产业带动、适宜人居的新型小城镇。
作者简介:赖齐,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巡视员;邓立新,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经济处处长;何敏,中共郫县县委宣传部干部。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