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就业得调整城市化进程
文/刘滨
阅读提示:我国正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庞大的农民工失业群体,即将走出校门的数百万高校毕业生与常态化的新增城乡就业人员一道组成了三路就业大军,这一系列现实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产业结构调整与富余劳动力的社会化分工。
通过观点的碰撞,我们也许可以对未来思考更多,以减轻全社会的决策成本。带着这样的想法,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德文。
解决就业 得调整城市化进程
华商晨报:您为何坚持认为降低全社会最低工资标准起不到促进就业的作用?
王德文:最低工资标准其实是在划分就业人群的梯度,假设我们把全社会的最低工资标准下调100元,就等于说在现有全社会岗位数不变的情况下,又新增了一批满足这个工资梯度标准内的人群,这等于反相增加了就业人群范围,进一步增加就业压力;同样的道理,如果现在下调了,等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好转的时候再上调标准的话,等于又把这部分人群排除在了这个梯度之外,这样会陷入一个无法跳出的怪圈,对决策的科学性和持续性会有负面影响。
华商晨报:就您看来,现在就业难的症结在哪里,又该怎么解开这个结?
王德文:这一次受到就业问题困扰的主要是农民工。农民工对于岗位的需求有着很强的流动性,但就业的区域又和城镇职工差不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这种需求的流动性与就业地区的集中性是导致目前农民工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岗位数量与经济环境是客观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
破解这个结,就得改变我们现在城市化进程的思路,其实城市化进程不等于大城市的城市化,一些市镇更应该加快城市化进程,因为这些地区的生活成本、经营成本相对低廉,更适合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和生活。[来源:华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