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民电视问政活动第二期近日举行,西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受“考问”。面对接连来自现场、网络及热线电话的提问,西安市食药监局官员的回答中频繁出现“惭愧”、“痛心”、“下决心”、“下一步”等词汇,而“红脸”、“出汗”与“尴尬微笑”等表情,成为当晚接受质询官员的真实写照。(6月12日 新华网)
灯光闪亮的演播厅,暗访短片揭短亮丑,群众“考官”当面质疑,“应考”干部脸红流汗。事实上,“电视问政”并不算新鲜事儿,近两年已经在河南洛阳、贵州赤水、湖北武汉、浙江温州等多地火热上演,成为舆论监督一大“利器”,赚足公众眼球。
“电视问政”之所以广受关注,就在于它敢动真格、敢揭伤疤、不留情面,打破了以往“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内部考核评价模式——将领导干部置于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不仅要在直播现场回答问题,还要接受现场观众的打分评价。这种行政监督与舆论监督的结合,尤其是电视、互联网的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特点,大大提升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只有敢于正视问题症结,才能彻底治疗顽疾。“电视问政”的目的绝非让干部难堪、出丑,而是利用民意诉求的新形式促进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效能。“亮丑不嫌丑,揭短短变长”,揭短是手段,治短才是目的,可以说,“电视问政”问的是政更是责,让被问政的干部“红红脸、流流汗”只是表象,目的是让他们“治疗顽疾”,以“马上就办”的实干精神兑现在直播中的表态、承诺,同时也让其他干部常怀敬畏之心,由“对上级领导负责”逐渐向“对群众负责”转变。
无疑,“电视问政”不单是“现场答题”,领导干部在台上直面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台下真正将问题整改落实到位。比起“揭短亮丑”,老百姓更关心的是政府部门如何“刮骨疗伤”,更希望的是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因此,领导干部不光是台上“掷地有声”就了事了,在经历了电视问政的“现场答题”之后,一定要痛下决心去除“顽疾”、根除“病灶”、解决问题,给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坚决杜绝“问”而不改的形式主义。
要避免“电视问政”陷入“问”而不改、“问完即止”的尴尬境地,关键在于真抓实干,真正做到在“作风”上抓整改、在“落实”上动真格、在“执行”上见实效。要拿出详细的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员、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确保各项整改落实到位;要及时、全面、准确公开整改情况,接受群众和媒体监督;要建立健全整改的督办、跟踪反馈和严格的问责机制。同时,还要把整改作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催化剂”,倒逼思想观念、制度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如此,才能切实增强政府公信力、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