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给力,在地方方言中就是带劲儿、牛、酷,一般理解为刺激、震撼、很棒、很精彩等意思,现多用来形容事物“够劲”、“使人振奋”、“感到力量”等,可以作为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使用。由于“给力”言简意赅,现在已经成为蜚声海外被人们广泛使用于各种场合的词汇。
【来源】
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有媒体考证,“给力”一词最早出现于2010年5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学生上传网络的中文配音的日本动画片《搞笑漫画日和》。在其中一集《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唐僧师徒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发现所谓终点只是一面写有“天竺”二字的小旗子,孙悟空便对唐僧抱怨说:“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由于动画本身对《西游记》进行了大胆解构,同时配音组的本土化翻译极具创造性,因此该动画受到网民热烈追捧。
cucn201配音组的无心插柳,却得到了网民的热捧。“不给力”和“老湿”等新词也由此流行开来,不仅成为众多网民的口头禅,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也在急剧上升。
如果仅限于此,那只是网民的“自娱自乐”。2010年11月10日,“给力”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中(《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采用如此“潮”的 标题,立刻引发如潮热议。有网友将这一标题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网友纷纷大呼“标题给力”。“《人民日报》太给力”也旋即被多重解读,比如大众有创新能力、官方顺应网络潮流等。“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也荣获“2010十大文化事件”。
据专家考证,“给力”并非外来词,海南话、闽南漳州话、莆田话、四川话等许多方言中都在使用。据《临高县志》(1972年),“给力”在海南临高话中已使用七百余年!但在今天人们使用时所表达的词意上,闽南漳州话最接近。
【给力之穿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海波博士透露:经他考证,最热的网络词汇“给力”其实是一个古词,是中国古代官府给官员支付薪酬的一种方式,即以力役的形式向官员支付薪俸。具体而言,就是朝廷根据官员的等级,拨给数量不等的劳役,为官员免费耕种田地或提供家政服务。在刘国新编撰的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政治制度辞典》(1990年版)中,就有“职官给力制度”词条。
高海波介绍说,秦汉以来,历代朝廷都制定法律规定,百姓除纳粮外,成年男子必须为朝廷服力役和兵役。服力役的百姓,有“力”、“事力”、“吏力”、“力人”等不同叫法。所以朝廷向官员供给劳役就叫做“给力”。即使在力役制度取消后,朝廷仍然按给力人数,折成钱粮后支付给官员,这笔费用往往超过官员的工资。
【外国人看不懂的英语】
“生活周刊”发出的一条微博,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被转发上万次。原来这条微博自信地宣告:“有一个新单词诞生了 :ungelivable(不给力)!”会心而笑的网友们纷纷转载,“不转的话,就太ungelivable了!” 虽然老外看不懂,但是ungelivable在中国网友中却大受欢迎,而且网友举一反三,“不给力是ungelivable,给力就是gelivable。”“哈哈,这单词实在太gelivable了!”各知名微博纷纷转载,转发量很快破万。网友戏称,ungelivable可能是有史以来传播速度最快的英文单词。
如果用现有的英文词汇来表达“给力”,形容词awesome、cool、exciting以及动词词组beef up都是不错的选择;外媒在解释这个词的时候还用了直译的giving power表达。
【相关评价】
长期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吉林大学副教授叶君评价说,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这两个词,但是她认为“给力”和“不给力”这两个词在民众中人气狂飙的现象很正常,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充分说明社会的活力和民众很强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人们正在试图用这种更为简短的语言表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也有学者认为,在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管理最便捷方式的当下,公民的网络话语权和影响力都日益趋重。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主动亲近网络,既彰显了网络民意之强大、不容忽视,亦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今后,社会与热点密切关联的网络语言“转正”,或将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