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做客中经在线访谈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6日讯(记者 佟明彪)中央已经提出,要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在线访谈”时表示,加快城镇化进程,要解决“农民进城”问题,同时也要让城市的公共福利渗透、覆盖到农村去。
缩小城市的公共服务差异 农民才好“进城”
李铁介绍说,现在我国农民工总数是在2.2亿,有1.67亿长期在城市里居住,就业,这1.67亿农民工里头有大概60%的是“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从出生以后一直到就业,基本在城市生活,没有在农村干过农活。”他们已经不适应在农村生活了,但是在城市他们又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这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和谐的“农民进城”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对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李铁表示,如何缩小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他建议说,首先是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可以逐步实现外来务工农民与城市居民、低收入人口一样的享受保障房政策。其次完善工伤、养老保险缴纳制度。在教育方面,重点是中等职业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逐步放开外来人口的入学政策。最后就是就业问题,李铁主要讲到如国家事业单位公务员和一些收入比较高的岗位对外来人口的限制问题,他表示,“这个口子放开的话呢,可能我们现在这种公共服务差距基本上就没有太多了。”
李铁指出,解决“农民进城”问题需要一个过程,要让城市在政策和基础设施方面有一段“消化”的时间。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粗放 可腾出空间发展城市
李铁介绍说,在我国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城市发展的空间是一件大事,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农民集体建设用地大约有16.8万平方公里,使用相对粗放,而城市建设用地只占用5万平方公里,所以可以通过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化整理来为城市发展腾出空间。天津、成都等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通过宅基地的整理,和城市的土地进行置换。
李铁举例说,天津郊区的华明镇是一个土改房试点地区,当地的村庄80%的农民都已经从事了非农产业,所以就把农民搬到城里,在城乡结合部建了学校、幼儿园、医院等配套公共设施形成一个现代化小区。
李铁表示,华明镇的例子体现了土改房的进步之处,就是通过改革让农民搬进城市新区,拥有城市房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农民的补偿,也提高了原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
城市进行宅基地补偿置换要端正态度 明确目标
李铁表示,在宅基地补偿置换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政府要明确目标,不能光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而忽略了改造农地这个真正的目标。有的地区宅基地置换的补偿标准是每亩地8-13万元,而拍卖给开发商时可能高达几百万,这中间的巨大利益差令很多人置疑,是不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李铁指出,这一土地置换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就是政府把土地拍卖给开发商,他表示,农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是否应该有平等的进入城市建设开发的权力;是否一定要通过征地过程和开发商投资才能进入到城市的发展空间是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
城市设施向农村开放和覆盖程度也代表城市化进程
李铁表示,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个是户籍制度阻碍人口的自由流动,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和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另一个就是城市的公共福利比较封闭,不能很好地向农村渗透,这也影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因为城市设施向农村的开放和覆盖程度,也代表了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
李铁举例说,江苏、浙江一些所谓新农村,尽管新农村在镇里头,但它和镇子是分割的,农村和城市所有的公共服务都自己解决是封闭的,这种情况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城市化。李铁表示,所谓城市化是指一个地区在城市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之内,这才是真正的城市化。
“我们对城市建设用地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就是农村土地只有被征为国有用地以后,大市政的基础设施才可以进得去,才可以纳入统一的规划范畴。”所以这就导致即使一个村是在城市里头,但土地没有被征用,市政建设进不去进,城市的公共福利就覆盖不到村子,也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
李铁建议说,在对待“城中村”时,我们可以把城市的基础设施放开了,打破农村土地、城市土地的界限,让城市公共福利完全覆盖,不考虑农村集体土地的特殊性质,只考虑到正常的公共服务范畴,这就意味着打破了原有的村庄的公共福利界限,就是把它和城市融合到一起。“当这个界限打破的时候,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就又进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