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共享“十三五”发展新机遇
时间:2016-05-06 12:31:52  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  作者:李伟 

    未来五年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非同寻常、至关重要。刚刚结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新理念为统领,明确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实施“十三五”规划,不仅会推动中国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也会为全球深化合作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下面我就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国际合作新机遇,谈以下三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

    中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有较大的政策空间。只要我们能够制定出科学的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时机和力度,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的发展目标。

    “十三五”规划确立了中国未来五年要保持GDP年均增长6.5%以上的目标。对于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国内外一些人士持怀疑的态度。在我看来,大家对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前景不必过多担忧。

    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2015年中国的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但这一水平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4到6倍的差距。这说明中国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代化进程未完成本身就意味着中国投资和需求的增长空间依然十分广阔。

    从资本存量看,中国依然有巨大的投资需求增长空间。目前,中国劳动力人均资本存量不到美国的1/5,只有日本的1/4。这表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还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入。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培育都需要大量投资,城市内部和城市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建设都需要大量投资,推动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更需要大量投资。从消费水平看,中国依然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增长空间。目前,中国居民人均最终消费支出不到美国的1/14,不到日本的1/9.这表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还必须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新需求。从劳动力供给看,中国正在形成支撑发展方式转变的人口素质红利。一方面,中国确实面临劳动力数量红利递减、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中国不仅在工业化追赶阶段形成了与全球最完善工业体系相适应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而且每年还有超过70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及200多万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可以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红利和新优势。

    具体到“十三五”时期,仅从推进新型城镇化这一领域来看,其创造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规模也将难以估量。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6.1%,但城镇户籍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不到40%。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无论是在水平上还是质量上,中国的城镇化都存在明显差距。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0%,城镇户籍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要提高到45%。
按照这一目标要求,未来5年城镇人口将增加5500万左右,还将有近7000万人口获得城镇户籍。这无疑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二是中国不仅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还有释放发展潜力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政策运用手段。过去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从历史角度证明了这一点;2008年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来8年间,经济还能够保持年均8.4%的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位居第一位,从现实角度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十三五”规划的战略布局和各项落实举措,还必将从未来的实践证明这一点。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社会总需求的同时,激发市场活力。中国政府在财政赤字问题上一直秉持审慎、安全的理念,在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仍有较大余地。2016年中国的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中国政府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首次提高到3%。这是中国政府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社会总需求、减轻企业税负、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作用的一个重大举措。

    我们可以加大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增加市场流动性。与其他主要经济体不同,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中国一直实行比较稳健的货币政策。目前存贷款基准利率尤其是贷款基准利率明显高于其他经济体,有下调的空间。另外,中国仍是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2015年末外汇储备余额高达3.3万亿美元,这将为稳定人民币汇率、抑制金融市场过度波动、创造良好的市场预期和发展环境,提供有效的手段和坚实的基础。

    我们可以利用更科学的产业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生产率。产业政策是许多国家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把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作为重要的产业政策工具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中国在中央政府层面,已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和产业发展新要求的提出,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大基金规模,也可以设立新的基金。运用这些基金,既可以撬动社会资本,又可以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部门。

    我们可以利用更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中国是全球研发投入第二大国,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投入规模仅次于美国。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各项既有创新政策的落地,并正在酝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新的创新政策,这些政策将推动创新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创新资源的规模优势与有效创新政策的有机结合,必将释放出无穷的创新活力。

    (二)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是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核心任务,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又是重中之重。

    “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任务。其中最核心的任务就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发展目前面临的增长动力减弱、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社会领域矛盾凸显等问题都与经济结构不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完成“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中国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为根本立足点,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尽更大的努力,下更大的功夫。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能源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领域。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培育持续增长新动力需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优势减弱的背景下,只有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才能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也才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二是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需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居民收入不断提升和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产品,才能使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三是改善环境质量需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资源环境负荷日益接近承载力上限、经济总规模继续扩大的背景下,只有加快发展清洁型的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四是解决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需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劳动力供给结构出现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只有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才能满足高素质劳动者的就业需求。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在推动技术创新。“十三五”时期中国政府将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将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和房地产库存,控制财政金融风险,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补齐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短板,解决既存的结构性矛盾;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为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提供坚强的体制保障。

    (三)

    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为国际合作开辟广阔的新空间。

    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实现的。未来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必将在新的扩大开放条件下推进。“十三五”时期,中国将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更好地利用全球的市场、资金和技术,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机会、营造环境、提供支撑。

    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毫无疑问,既有利于自身的持续发展,也将为国际合作创造新的空间。一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创造新的国际合作空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15年12月1日发布的《工业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3年中国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总增加值的44%,比日本低11个百分点,比德国低16个百分点。中国正在通过实施 《中国制造2025》战略,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推动自身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比以往更需要与国外的企业、有关机构在研发、技术、资本和人才等更广泛的领域开展深度的合作。

    二是中国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也将创造新的国际合作空间。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2015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5%,比第二产业高10个百分点。但客观地说,中国服务业层次还不够高,相对于数量庞大的人口来说其规模也不够大。未来五年,中国将把发展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战略和任务,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将进一步扩大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放宽服务贸易的准入和投资限制。显而易见,中国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既是国际合作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中外合作共赢的过程。

    三是中国推动技术创新,同样会创造新的国际合作空间。从整体上看,中国技术创新能力仍比较薄弱,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中国迫切需要在技术创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也迫切需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推动中国的技术创新。中国有着规模无与伦比的潜在市场和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国外的研发机构和创新引领型企业参与中国的技术创新,也一定能够获得丰厚的收益。

    国际产业合作需要依托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平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倡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构想,将为各国合作提供包容性极强的新平台。各国可依托这一宽广平台,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展开密切的合作。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在跌宕起伏中缓慢增长,全球贸易增速大幅下滑,国际关系进一步错综复杂,大国间政治互信有所减弱,地缘政治矛盾集中显现,人类文明进步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日益增多。对此,我们只有树立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意识,相互包容,真诚合作,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世界发展秩序,世界经济才能彻底走出危机的阴霾,各国人民的福祉才能得到持续提升。希望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努力,积极作为,为推动全球经济实现良好的新秩序和合作共赢发展作出贡献。(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副书记、研究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