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帮4500万“新市民”融入城市
时间:2011-03-14 09:44:21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作者:华西都市报记者杨东陈诚阮长安胡 
4500万新增就业人员就意味着有4500万人将变成“新市民”,如何来教育这些新市民,将成为城市化中国的一个大课题。

  各级政府将如何为他们提供再受教育的机会,如何为他们的孩子解决受教育的问题,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等,这都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关键措施。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在主要目标中明确提出,未来五年,经济要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对于这个目标,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博士接受独家专访时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化进程又将向前迈出一大步,4500万新增就业人员就意味着有4500万人将变成“新市民”,如何来教育这些新市民,将成为城市化中国的一个大课题。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啥?迅速提升国民素质

  当前中国教育最首要的任务是什么?秦绍德博士认为,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教育就是要为未来发展储备生产力;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解读,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受教育、受良好教育的需求。

  秦绍德博士认为,现在社会对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家长一说起受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名牌大学;老师们说起受教育,似乎个个都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中国的发展需不

  需要高素质人才,这个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是不是所有学校都要去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不是只有名牌大学、大学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这个结论显然就有点以偏概全了。秦绍德博士认为,对于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当今中国,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教育来迅速提升全国人民的国民素质。只有国民素质上去了,才能支撑起迅速发展中国的未来。

  如何提升城市化质量?让“新市民”适应城市

  “在我国现阶段,国民素质教

  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一些进城的新市民,他们的素质提升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秦绍德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所提出的“新增4500万人就业”,这么庞大的就业群体和全社会对国民素质的技术和能力要求就成了一对非常鲜明的矛盾体。这个矛盾化解不了,中国的“城市化”质量就将大打折扣。

  秦绍德分析,这4500万人涌入城市,除了受过高等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之外,其中很多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进城务工人员。各级政府将如何为他们提供再受教

  育的机会,如何为他们的孩子解决受教育的问题,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融入城市的文明等等,这都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关键措施。

  “这个过程不会太短,也不会太长,中国国民素质提升的过程估计要长达20至30年。”

  为何培养不出大科学家?未来改变应试教育方式

  “现在一谈到教育,大家都说大学难考、工作难找,这是为什么?”秦绍德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这种教育方式的长期存在,恰恰就是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大科学家的根源所在。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教育改革失败。其实,我们国家的教育结构体系是合理的,我们的义务教育很成功,全国上上下下的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等也为国家发展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人才。秦绍德说,现在一说起大教育家,很多人都会说蔡元培。其实,大家也不用把蔡元培神化,从总书记到工程师再到很多行业的领军人物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自己的学校培养出来的。

  很多人都在问我,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大学培养不出大科学家?我认为关键所在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方式。

  在这一方面,日本曾经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秦绍德说,二战之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困难,百废待兴。但日本将国民素质的提升放到了第一位。过去这么多年,日本也没有出现过什么伟大的、知名的科学家,但是日本从工业设计到产品制作,都是非常精致耐用;日本制造的汽车、电子产品很快就在全世界畅销。

  这表明,日本通过提升国民素质,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因此,对我们未来的教育,转变方式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在对这4500万新增就业人口来讲,就更应该向着技术人才方面去培养他们,使他们很多人能成为掌握熟练技术的产业工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