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拉动内需的持久动力是城市化
时间:2009-02-19 10:03:18 

 

拉动内需的持久动力是城市化

文/郭立场

 
  面对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中国迅速推出了4万亿投资组合,以扩大投资和启动内需为主线,加以应对。目前经济形势已有好转迹象,中国经济也正在谋求V形突围。对此,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表示,此轮投资必须注意以城市化为目标,否则中国经济在短期的V形突围之后,还有可能出现长期的L形发展曲线。(2月12日《时代周报》)

在金融危机面前,为了缓解发展中的矛盾,我国提出了以拉动内需为动力的发展战略,以确保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拉动内需,是促进稳定发展的明智之举,也是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然而,我们必须重视和关注的问题是,如何真正让我们通过内需拉动,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现在突出的问题是需求不足,而影响需求不足的真正群体是农村消费。从长远来看,只有农民真正开始在城市化进程中获得较高收入的机会,需求空间才能有效放大。举例来说,农民现在购买力不强,首先是因为钱不多,而不是因为农村市场已经饱和。

笔者以为,把农民留在农村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需求问题。以城市化为主要动力的非农化过程,正是更多的农民转移到收入较高的非农产业中就业的过程。而这种收入提高的过程,也正是有效需求增加和市场扩大的过程,是农村人口逐步融入现代化经济增长中来的过程。

从经济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国际经验证明,城市,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更高的规模收益、更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明显比小城市节约土地资源。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认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一系列结果,将促进包括工业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只有大多数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留下的少数农民才能不再因“地少人多”而收入低下,从而进入“地少人更少,收入更高”的阶段,才能使农村生活现代化。这需要依靠非农产业的发展和非农就业的增加,而这,是以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为前提的。所以,为了使农村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的最大经济效应是能创造出持久增长的需求。就当下中国而言,如果从现在不到40%的城市化率,提高到75%,就可以吸纳几十万亿元投资,这将对消除农村贫困,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作出贡献,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带动因素。(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