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总量在积累,质量没飞跃 城市雕塑成了“问题”?
时间:2011-03-04 10:02: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赖睿 
日前,全国城市雕塑颁奖基地永久落户南昌。南昌·中国国际雕塑艺术馆也同时开工,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雕塑艺术馆之一。

  这一事件,再次让城市雕塑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暴进”式的发展

  城市雕塑,在国外更多地被称为公共艺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兴发展。“城市雕塑是与改革开放同步走来的,可以说是造型艺术中,各地投入量最大的。”公共艺术评论家邹文谈到,中国的传统艺术具有鲜明的农业文明特征。改革开放后,这些传统艺术并没有主动贴合城市化,甚至惧怕这种潮流。而城市雕塑却是主动服务和配合城市化进程,用艺术推进中国城市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几万座城市雕塑,仅北京市就有3000多座。从外环来看,城市雕塑从业者有好几万,比较活跃的有一两千,长期拥有话语权的有100来人。

  在30多年的发展中,涌现出了一批城市雕塑精品,如广州的五羊雕塑、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甘肃的黄河母亲雕塑等。这些雕塑被历史证明,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终端的体现。

  然而,中国城市化的速率太快了。邹文说,作为紧贴城市化发展的城市雕塑,虽然一直在跟进,却显得力有不逮,呈现出的便是“暴进”式发展。短短30年所成就的城市雕塑,可能是以往300年的总和。“30年来,中国城市雕塑总量在积累,质量没飞跃。”邹文说,不是没精品,只是分母太大,精品显得太稀少。

  这种“暴进”式发展也引起了各方关注。近年来,各地正努力探索如何让城市雕塑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多地已经把城雕规划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总体考虑。如上海市政府2004年批准的《上海市城市雕塑总体规划(2004-2020)》,将上海城市雕塑的建设脉络沿着“一纵二横三环”展开。

  “奔忙”的艺术家

  中国的城市化伴随着经济转型。艺术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逐步进入艺术领域。市场的介入,一方面为城市雕塑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却催生了一系列问题。

  城市雕塑创作周期长,劳务性重。这本就与高速城市化的需求相悖。于是,出现了大量“限定工程”:一座城市雕塑创作之前就有命题、限时的客观制约。由此造成的是公共艺术受制于出资人。

  不少人也尝到了其中经济利益的“甜头”,纷纷投向这个行业。在南京、广州等地,出现了专门生产各种圆球、飘带等配件的工厂。他们直接模仿国外的作品,组装成适合当下主题的城市雕塑:“腾飞”、“和谐”……这样一式N份的成品让很多地方的城市雕塑千篇一律,磨灭了艺术的创作。

  急功近利的心态,也让艺术家形成了攀比心理,比的不是作品,不是成果,而是汽车,是庄园。为了接到项目,他们有很多方法。“我常常把现在的城市雕塑行业称作‘战国时代’,艺术家们都在‘奔忙’。”邹文认为,商品经济对城市雕塑行业冲击很大,把艺术家变成了“商场战士”,把学术、艺术气氛冲淡了。

  创作思维亟待转型

  城市雕塑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发生了关联,就不再是一件单纯的个人艺术品。现在,很多艺术家仍然认为,城市雕塑是个人作品的社会呈现,把个人的表达强加于社会,要求大众来接受和适应自己的个性。

  “大部分人总是想把个人痕迹留在社会。”邹文说,由此,作品的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公众可能不认可,可能认为作品不符合城市性格,造成“公共艺术成果先天病患”。

  邹文认为,进入公共视域的艺术,首先是公众意志的凝结物,要符合当下的普遍审美,要服务社会。但并不是说,所有艺术家要完全“委屈”于当下审美。在参照当下的平均审美水平前提下,艺术家们还要增加“提前量”,提前打“补丁”。因为艺术还具有续存性,几十年后、100年后的审美水平也应该考虑到。

  邹文提到,在西方社会,艺术家也追求个性,开明的公众群并不排斥个性和风格。但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过程中,普遍审美也不可能一步到位。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