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解读限制“怪建筑”是保护古都风貌,这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与传统形式、风貌不同的建筑就称之为“怪建筑”,对比我并不认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盖新建筑时是否需要和如何表达传统文化是两件事,拆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旧城,再在新建的开发项目上体现“古都风貌”,搞假古董,早在六十年前就被林徽因先生批评过。在旧城历史街区,拆旧要慎之又慎,建新要规划控制。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的维特鲁威提出建筑的基本原则:“坚固、实用、美观”。我国现在大家认可的建筑方针是“适用、经济、美观”。所以评判一个建筑,还是先看基本原则,如果是“豆腐渣”工程,“楼倒倒”,“楼歪歪”,不符合坚固原则,当然要一票否决。如果公共建筑、政府建筑不问社会经济条件,高标准,超面积,造价超出预算一倍多,动辄几十亿元,也是要批评的。这些面子工程、地标建筑得到的调侃式“外号”,正是反映了民众的不满。中央明令:“5年内,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停止新建、扩建楼堂馆所。”
至于“美观”,通常是说建筑的外观形式。古今中外,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建筑形式不同。在一个国家的一个时代,建筑形式具有“共性”,有别于共性的就可能被认为是“奇怪”建筑。但是,同一个国家不同的时代,建筑形式却有不同,现时代的建筑开始时,在旧观念下可能是“怪建筑”,如埃菲尔铁塔。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交流的扩大,个体意识的增强。建筑形式的国家地区差异减小,而建筑师创作的“个性”凸显出来,如西班牙的高迪、法国的勒·柯布西埃、德国的密斯温德罗、美国的盖里等等,也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形式的建筑,如落水别墅、朗香教堂、悉尼歌剧院等等。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十个国家的十个建筑师(中国是梁思成)组成顾问组的联合国大厦设计,是一个玻璃幕墙的现代主义建筑,与当时纽约的摩天大楼风格形式很是不同。所以,与当时当地的建筑形式上不同,不能一概斥之为“怪建筑”。符合时代发展,符合建筑学基本原则和审美标准,富有艺术创新性的建筑作品不属于“怪建筑”的范围,通常会得到建筑学界的认可。
倒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中国,在以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沉渣泛起和世风低俗、金钱与权力泛滥为背景的,不从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和形式规则出发,致力于“形象比附”和“概念附会”的歪风下,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低俗建筑,什么福禄寿三星旅馆、龙头大厦、大铜钱银行大楼、大元宝、乒乓球拍子、酒瓶子等,还有拙劣的模仿美国国会大厦和“山寨”天安门的政府办公楼,拾人牙慧仿照外国的“时尚”建筑、“欧陆风情”等等,那才是“奇奇怪怪建筑”。这些“怪建筑”极大地降低了中国建筑的品味,损害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健康发展。而许多建筑师本意上并不愿意这样,并不喜欢这些低俗的东西,但又不得不揣摩领导和业主的心思,投其所好,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命题,叫“新与旧的并置”。巴黎的卢浮宫是文艺复兴古典式的建筑,广场中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是现代的(图一),大家都说好。波士顿三一广场,体型简洁的镜面玻璃幕墙的高层办公楼汉考克大厦就在体型复杂古典式样的教堂旁边,是城市设计中对比衬托的典型案例(图二)。著名英国建筑师福斯特在法国南部历史文化名城尼姆设计的现代艺术馆,对面就是古罗马的神庙,也是采取对比衬托“新与旧”并置的手法(图三)。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午门城楼上做的透明的现代艺术展陈区展现的是现代艺术馆照明,在金碧辉煌的传统彩画映衬下,展览外国的、现代的艺术品,交相辉映,这个工程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奖(图四)。在传统建筑附近盖新建筑,是采取相同和相似模样去“协调”呢,还是在尺度和体型控制下考虑与之形成对比衬托呢?这涉及到美学问题,黑格尔说:“简单东西的重复,并不是和谐,差别是属于和谐的。”未必“协调”都是好,造一大堆假古董其实并不好,反而用一些现代的建筑加以对比衬托,控制它的尺度和形态,可能更好。
一些带有探索性和前卫性的东西,是建筑发展所需要的,现在做了一点几何形体的不合传统(习惯)样式的建筑就被称为“怪建筑”,这并不妥当。我们要慎重对待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建造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曲面的形体或者是复杂几何形体的建筑。用现代技术、设计方法或者现代的审美盖一些“前卫性”的建筑作品,往往在建筑界被认可,却被一些普通民众认为是奇形怪状的建筑。这种现象有复杂的社会原因,有民众对耗资巨大的“面子”工程批评带来的调侃,也有业界与大众建筑审美的差异。实际上民众中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审美也不相同,在建筑界今天的建筑观也是多元化的,一个建筑形式(如国家大剧院椭球形方案)评审时,有的专家支持,有的专家反对,两边都是建筑界的专家,都有院士。在建筑设计中还是要贯彻“适用、经济、美观”的方针,在“美观”问题上还是要有包容性。
新世纪的14年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不好,但国外还是盖了不少建筑,欧洲差不多重要的城市都有一些新建筑,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建筑的形式并不是回归到传统的那种古典形式,或者是工业化时代现代主义建筑那种方方正正,而是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时代出现了新的设计、新的形式和新的审美。我们不能说那些建筑都叫“奇奇怪怪建筑”,只能说和我们的审美不完全一致。对于这些新出现的反映或试图表现时代发展、技术发展的建筑不要轻易地批判。
1996年底出了一本轰动世界且争议激烈的书《文明的冲突》,作者亨廷顿在书中用一个图示描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过程:民族主义者希望只现代化,不要西方化,沿平行于横轴的方向前进:A-C;殖民主义者希望只西方化,不要现代化,沿平行于纵轴的方向前进:A-D;而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西方化,也就是沿一条斜线发展:A-B;但他接着说,光看到这一点还不够,当这个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她必然要召唤自已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此后随着其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西方化会降低,走一条先升后降的曲线:A-E。
百年来中国现代建筑走过的路及其各种观点,可以在图中找到轨迹。而且可以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当中国的现代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中国建筑必然要召唤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但不会是也不应该是历史的重演。
中国现代建筑的传统性与民族性的表达,需要跳出具体的形象,跳出习用的词语,在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审美意识进行深入的批判性(哲学意义上的批判)认识的基础上,要作抽象的思辨和精神的凝炼探索能和现代建筑设计和审美意识契合的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中国的建筑创作之路。做到——
“不是”:形象上、技术上不是;
“就是”:精神上、意境上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