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结合自身经历谈农村的发展问题
时间:2013-05-13 10:32:57  来源:城市化委员会  作者:秦佑国 

  秦佑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我从农民角度说几句,因为中国农村的变化我是亲身经历过的。

  刚才廖女士谈到留守儿童的问题,其实我小时候就是一个留守儿童。中国城市化造成留守儿童并不是今天开始的,几十年前就有了。从1928年到抗日战争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上海周围就在城市化,周边农村的大量人到上海去了,孩子们就留守了。我们父母亲都到上海打工,我就是留在农村跟着我的祖父母长大的,这个过程我经历过。

  中国农村最大的变化是土改。土改的时候我们家是贫民,一共五亩多地。土改确实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就是实现土地平均,把地主的土地给了农民,但我们用的是暴力方式的分配,没收式的分配。这样做的结果是把中国乡村管理的基础镇压了、消灭了。我很清楚地记得,我们村里的地主沦落到没办法时死了,儿子也跟着死了,这个家族就没有了。我到过河北的一个民居,曾经是士绅的房子,雕梁画栋,土改后分给大家住变成大杂院,所有的东西都毁掉了。这又是一个问题。但是耕者有其田没有几年,又合作化了,公社化。回想一下这段历史,我们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第二,中国农村是一个大口袋,凡是城里出了问题都去找农村。比如1962年三千万工人在困难时期没有办法了,就回农村。有人说到逆城市化,我说一句,我非常不希望将来再把农村变成大口袋。今天当我们的经济发展连续30年以平均8%到9%的速度增长时,我们总觉得现在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其实我们没有发现就业问题已经是城市面临非常严重的问题。世界上发达国家最大的民生问题、最大的经济问题就是就业问题。中国这么多人口,将来难道不面临这个问题?当我们经济发展平缓下来了,或者世界经济危机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受到阻碍,我们在城里的人怎么办?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珠江三角洲一千多万农民工没事做,民工潮提前出现,还没到春节民工就纷纷回去了。如果这些人在农村的根丢了,土地没有了,回不去了,让一千万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留在珠江三角洲将出现什么样的问题?难道未来就不会出现吗?所以我要说的是,当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障体系还没有覆盖到农民,千万不要让农民失去土地,土地是他们最后的保障,最后的根,最后的退路。中国现在农民进城基本是劳动力进城,没有举家带口进城,这才有留守儿童的问题。如果举家带口进城,城市的周边就是农民窟,这就像墨西哥城。失去土地的农民举家进城市,这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就出现过,我的父辈们举家去上海,到改革开放依然在贫民区里,所以上海的棚户区改造就是现在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社会保障不能覆盖农民,农民的土地绝对不能丢失。这样,城市化进程会慢一点,但这是社会稳定最重要的问题,不能再轻易地让土地流转了。

  难道土地不流转就不能实行合作化生产了、组织农业生产了吗?在这里我还有一个命题,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能不能支撑现代化?难道现代化必须是大农经济支撑吗?其实,现代的小农经济已经不是自然经济了。比如台湾的农业是有组织的,它通过农合会、农协会解决一系列问题,包括种子问题、技术问题、银行贷款问题、销售合同问题、出厂问题、运输问题等,但是它的经济核算单位就是一户。韩国、日本也是这样。所以,现在的小农经济已经不是自然经济了,同样需要政府,需要合作,但在运作模式上,小农经济依然是可以支撑的。现代的农业或者是城市化建设的农业,已经不是西方资本主义早期发展过程中的农业了,今天我们的农业走向现代化。

  我还有一个想法,不是把土地再集中起来大家实行机械化作业、将集约下来的劳动力推到城里去,我们应该在单位面积土地上研究如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有更多的产出,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才是我们着力要研究的。

  因为我不是搞农村经济的,我只是学建筑的,但是因为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13年前我就说,我国人多地少要再思考,后来关于土地流转问题我谈过,我提了一个命题如何防止大面积贫民窟的产生等等。

  我就本身专业再谈一点,禹明善主任那儿搞新农村,我坦率地讲,那是美术家做的,不是建筑师做的,从建筑学的角度上是存在问题的。没有人很好地研究农房应该怎么盖?河南信阳是中国夏热冬冷地区,计划经济时是要采暖的,但因为没钱,冬天并没有暖气,你们注意没有,老百姓的老房子夏天肯定比你现在盖的房子凉快,但是冬天冷的根本就受不了。我在湖北待了10年呢,水盆子放在屋里一夜下来都是冰的,住宿条件极差,为什么这样子呢?你们研究过这个问题吗?这就是事关生存的事情必须要做。对北方老农民来说如果屋里不能生火是要冻死人的,所以采暖必须要做;而南方的冬天人是可以将就的,南方的农民以前夏天是农忙,所以他的建筑气侯策略是应对农忙的,冬天是农闲,可以找个地方晒太阳。今天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盖新房子包括在郊区盖的独立式住房时,首先要让房子穿上棉袄,门窗的紧密性要做好。不要光做表面文章,用几个符号表示乡土文化,这只是满足城里人到农家乐的一种猎奇心理,或者想过田园生活的心理。如果真要让人长期住下去,就必须切实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有条件解决的。我在这里提一点建议,如果真的要去农村盖房子,要按现在社会生活条件、经济条件、气侯条件、文化生活习惯来通盘考虑。

  主持人李津逵:谢谢。非常感谢!今天在李昌平、禹明善之外,廖大姐、胡部长和秦教授不断讨论让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这就是城市思想者沙龙。今天我们讨论了一个新农村的案例,从这个案例中我获得的启发非常多:农民要组织起来,金融要内置化,乡村文化、传统传承,未来土地制度,未来村社的共同体组织,共同体的重建,城乡之间要素的是单向还是双向的流动,包括对未来城里能量向乡村扩散和辐射。感谢所有朋友的参与,我们这次城市思想者沙龙非常有意义,给我们留下非常难忘的印象。朋友们下次再见!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