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
||||||||||||||||
|
||||||||||||||||
|
||||||||||||||||
|
南京优惠政策台企优先享受 两岸合作领域拓宽 时间:2010-08-27 海峡两岸合作正走向一个新的局面。 2009年9月,在南京的一个小小的尝试,改变了以往两岸合作的格局。 “当时搞台湾名品交易会,本来只准备了900个展位,但事实上后来一共搭建了1900多个。”4月26日,南京市副市长赵晓江向本报记者表示。 “金融危机下能有这样的表现,这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期。”赵晓江表示,两岸合作机遇多多,合作进一步深化,领域进一步拓宽。 现在,这个交易会的模式正被放大,预计今年会在全国部分主要城市复制。 “南京与台湾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因此,新一轮两岸合作,南京具备的优势是其他城市所不可比拟的。”赵晓江说,“因此,南京必须要抢跑。” 4月29日,2010年海峡两岸企业紫金山峰会将召开。4月26日上午,正在为峰会进行“热身”活动的南京市副市长赵晓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赵分管投资促进、外资、民营经济招商、开发区、对台和侨务方面工作。 两岸最大规模企业家峰会 《21世纪》:从主办方提供给我的材料看,这次峰会是两岸企业家交流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总体上看,峰会的意义在哪里? 赵晓江:这次紫金山峰会,主要是两岸的企业家交流。 现在看来,两岸企业家的高端平台已经搭建。在大陆方面,有全国工商联的支持和帮助,从国有经济到民营经济的代表,包括企业界人士的协会,基本上都有了。 此外,两岸还有更多的是成长空间很高、有自己价值品牌的企业参加,这方面“海协会”因为与台湾方面关系深厚,做了很多工作。企业家群体已经形成。 在台湾方面,包括工业总会等在内的6大工会,加上贸易协会等,台企的高端群体也形成了。 这两个方面的群体,在与台湾有着特殊的深厚历史渊源的城市南京聚会,这种水乳交流,这种碰撞,有着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本次峰会除了两岸企业家的聚集外,还有两岸一些学者的交流,汇聚了一批最新的创新思路和成果;而“国家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也第一次从北京把会开出来,开到了南京。 这次是海峡两岸在后危机时代共同召开的一个重要会议,商谈合作、挑战和应对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副主席林丰和台北县长周锡玮三位先生也会来。 这是两岸到目前为止,政界、学界、企业界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 《21世纪》:南京市在新的一届领导班子组建以来,不断扩大与台湾的经贸交流。南京的优势在哪里? 赵晓江:去年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组团到台湾访问,作为大陆副省级城市的市委书记,这是第一次。 去年,我与国家和地方的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人士也在台湾开了信息化合作的会议,这当时是大陆在岛内开的最大的一次会议。 同时,台北县长周锡玮先生也曾带领全部的部委办局负责人和部分企业家到南京访问,我们进行了全方面的、各个层面的“一对一”接触,这也是两岸城市交流中最细致的一次。 去年南京与台湾做了名品交易会,是两岸经贸交流中的一次积极尝试,但其取得的成效超出了我们的意料之外。 因为孙中山先生,南京与台湾具有特殊的意义。去年孙中山奉安80周年在南京举办,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生前来,我们深切感受到台湾同胞对南京的感情是如此之深。 事实上,中山先生建国纲要中的很多想法,也是在南京产生的。南京是与台湾最容易产生理想和火花的地方,这种渊源在大陆城市中具有绝对的优势。 我们要把这次峰会做成一个品牌,两岸的同胞想到了合作就会第一个想到南京。 开创两岸合作新格局 《21世纪》:在后危机时代,南京如何与台湾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赵晓江:我刚和你说的名品交易会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我到台湾访问过2次,对台湾的工业品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些设计精美和做工巧妙的工艺品,在大陆的影响力如何扩大,对其中的中小企业来说,可能更加重要。 我们在不断碰撞中交融,共同在变化时局中把两岸合作推向前进。 金融危机尚未结束,潜在的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面对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两岸还需要共同面对。特别是后危机时代,现在ECFA在协商中,MOU在会谈中,如何面对这些变化,我想这次峰会会有一定程度的解答。我非常诚恳邀请大家过来共同思考,会取得一个良好的答案。 眼下的南京正处于一个转型、跨越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是哪个方面都需要有大的进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到 2015年的时间节点,要有大的发展,GDP要过万亿。这对南京的要求很高,因此必须保持高速增长。 南京尽管是省会城市,但历史上是作为工业基地定位的,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因此产业结构上在支柱型产业上偏重。 而台湾方面,尤其是台湾的高科技,在全世界都有影响力。其中部分的典型高科技企业在南京都有一些投资。我们对先进的制造业项目有需求。 台湾与南京的合作会形成互补关系,我们需要台湾的农产品(000061,股吧)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先进的农业栽培技术。现在我们搞了台湾农民创业产业园,希望在南京培育台湾农产品等等。 我在台湾访问,低碳产业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有太阳能的观光船,现在南京的还都是柴油做动力的,下一步的精细化合作,我们也会搞起来。 南京产业与台湾产业互补,这方面有很大的需求。作为分管对台交流的副市长,没有ECFA的协商,我感觉在合作有点不畅通。希望早日达成共识,互相得到实惠。 “自家人不说外话” 《21世纪》:既然在一个新的格局下,那么南京针对台商的优惠政策是否会做出调整? 赵晓江:原来老的政策我们执行了几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事实上,我们去年就拿出了新的政策,但因为ECFA等方面的关系,我们还需要看国家更宏观的动作。 两岸合作,自家人不说外话。在同等条件下,台企投资优先享受。虽然政策还没有正式出台,但在服务上我们已在跟进。 我到台湾访问,发现在河边建立了专门的自行车道。这个很好,是一个民生项目,现在提倡低碳经济,企业家都爱骑车,这种健身的方式做得非常好。 因此,我们策划也做一个长跑或自行车比赛,服务于在宁投资的企业家和工作人员。 从我们的角度看,一个是人性化服务,一个是力所能及的优惠。新的政策已经去年就成稿,但在等新的国家大政策,我相信基层政府会做得更好。 《21世纪》:我在采访中了解到,为配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台湾很多企业都在大陆设立了研发机构,但他们也反映,虽然大陆的知识产权保护做得很好,但在执行上仍有难度。 赵晓江:我们现在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的升级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保护知识产权,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作为副市长,我的一个分工是服务外包。南京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服务外包领域的经济总量和增幅在大陆排名第一。 服务外能够有这么快的发展,一个是南京的科教优势,另一个是领导重视,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在南京当书记时就提出来发展服务外。 南京发展智慧经济,能走这么远,其中的一个核心点就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做得好,你不抓住没人来投资。其中关键要看能不能保护。南京已经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这是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合作建立的,此外还有保护协会,我们对每个单子、投诉等都会认真处理。 南京的下一步发展要起飞,走智慧经济之路的是关键,我们会做得更好。 科教助推 《21世纪》:现在两岸合作,各地都有动作,省外有国家支持的海西区域,省内有成为外向型经济代表的苏州、昆山与台湾,南京在新一轮两岸合作中如何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赵晓江:南京的产业特点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我刚才与你介绍过了。 但南京的最大优势在哪里呢?我想你可能知道,那就是科教优势。我在这里不多说。我2年前到南京工作,才真正领略到了科教的优势。 比如,南京市的鼓楼区,有60万常驻人口,但有本科学历以上的超过20万人,可以说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南京科教优势突出,资源优势明显,是搞科研创新的最佳土壤。 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中西部转移,我们提出发展知识产业,发展智慧经济。这比海西区域和苏州、昆山都有优势。昆山当时是发展劳动密集型,现在有了极大的改善。你不要忘记,南京现在的市长季建业同志当年就曾在昆山主政。总之,南京发挥科教优势起飞的时候到了,这是的别地方无可比拟的。 新闻 更多>> ·第三届世界有机示范区大会暨第十二届大同·车河有机农 ...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上海:关于优化调整本市房地产政策措施的通知 ·习近平: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 市场监管总局征求意见:辅助驾驶不能 ... 专题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