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成都市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推进旧城改造
      时间:2010-08-24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消息  成都,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古城,这座花团锦簇,四季飘香的芙蓉名都,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让世人叹服和向往。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成都的土地热起来了,成都的市民动起来了。今日之成都,一个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正在崛起。这一切,都与成都市实施的以危旧房改造、沙河整治、东郊工业结构调整、水环境整治等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旧城改造密切相关。正是大规模旧城改造取得的卓著成就,令成都变得愈发年轻、分外靓丽、活力勃发、魅力四射。

13d02d70b14cd5bfc7ab35da449ce411.jpg


  从2002年5月开始,成都市通过两年多大规模的危旧房屋改造,共拆除危旧房屋400余万平方米,大量长期居住在低矮、破旧、潮湿低洼棚户区的居民走出了落后的生活方式,享受到了现代都市的幸福生活。危旧房屋的改造,降低了中心城区的居住密度,改善了基础设施,提升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的无形价值,改善了投资环境,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保证了城市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旧城改造让成都插上腾飞的翅膀,“东方伊甸园”、“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这些美誉让成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成都还成为外地人眼中“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成都,这座充满魅力与活力城市,正以其快速稳健的步伐走向新的辉煌。

  提升人居环境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古成都的可爱,在于城外有沃野千里,城内有市井里巷。今天,成都是我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城市面貌新、人居环境优,发展潜力深厚,已为世人所公认。

  然而,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存在狭窄、拥挤的道路,不堪人流车流的重负,成片低矮、破旧的老城区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曾经辉煌过的东郊也面临着城市结构转轨的阵痛。

  经济全球化已经加速走来,西部大开发的鼓声催人奋进,“三中心”、“两枢纽”的区位不仅是自身优势,更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成都历史地肩负重任,奋然前进。

  2002年5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做出一个大胆、果断的决策:“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对成都市中心城区二环路以内45个片区410万平方米危旧房拆迁改造”。这项工作同时被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列入目标考核。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三年时间转瞬已至。这个对成都城市建设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重大决策,实施的结果令人满意。与大规模危旧房屋改造同时实施的还有沙河整治、畅通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均全面告捷。

  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活动中,成都被评为西部唯一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2004年12月上海举办的中国“住交”会上,成都荣获“中国城市品牌营造大奖”。2005年成都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成片旧城改造荣获首届“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这些殊荣,为成都创“中国人居环境奖”奠定了基础。

  增强城市竞争力

  成都实施的旧城改造,重大项目多,规模大,时间长,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举措,因而受到广泛关注。

  2003年以来,大规模旧城改造面临多重挑战与考验。面对压力和困难,成都市委、市政府坚持大力推进旧城改造的城市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讲政策讲原则依法办事不动摇,旧城改造相关的各个重大工程项目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进展顺利。这些工程相继完工之后,将从根本上优化成都城市功能布局和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综合品质,增强城市核心竞争能力。

  成都市的一位领导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旧城改造之间是何种关系”时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科学”二字。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从长远和根本上说,旧城改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济困扶弱 解决住房难

  成都市既坚定不移推进旧城改造,同时十分注重处理旧城改造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讲究政策和策略,不断地有效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自200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发布第88号令颁布《成都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以后,已先后出台了《成都市城市房屋拆迁纠纷裁决程序暂行规定》、《成都市城市房屋拆迁听证程序(试行)》、《成都市城市房屋拆迁补偿评估管理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拆迁法律法规体系,内容覆盖到了目前拆迁安置涉及到的所有方面。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面。

  过去住在低洼棚户区的群众,大多收入低、住房面积小、人口多,甚至三四代同堂,房子不够住,便通过搭建等方式扩大住房面积。诸如此类的住房双困的特殊群体在享受完国家政策性补偿后,仍无经济能力支付购房补差款完成搬迁。这部分拆迁安置中的“老大难”,随着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

  家住成都市锦江区林家坡1号住户廖榜蓉(女,41岁),丈夫已去世,儿子袁凯在读职高,母子俩靠最低生活保障金150元及亲友资助艰辛度日,原住户面积仅有23.21平方米,系典型的弱势群体。今年初,在该片区拆迁改造中,廖榜蓉被安置于皇纪楼四组3栋1单元5楼10号,套二房屋,建筑面积70.81平方米。成都市住房保障中心及拆迁实施单位优先将廖榜蓉列为扶困救助对象,采取五年一次性廉租租金补贴,扶困救助金中抵了应补差款22198.60元。廖榜蓉搬出了危旧房,极大地改善了住房条件。

  廖榜蓉很激动地说:“获得政府救助,缓解了经济压力。真的打心眼里感谢党,感谢政府为我解决了住房困难!”。

  以民为本 “阳光拆迁”

  城市房屋拆迁是近年来旧城改造工作中较为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拆迁安置政策和操作方式不透明,是造成被拆迁人思想不通,不予配合,甚至强烈抵触的重要原因。,推行“阳光拆迁”,保证拆迁安置政策和操作方式透明化,是化解拆迁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做法。成都市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突出成绩和有益经验。

  “阳光拆迁”中实施了一系列维护被拆迁群众利益、扶助弱势群体的重大政策举措,特别是对困难群体,成都出台了一系列“阳光补偿安置标准”,还引入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建立民政救助性质的扶困救助备用金等,力求“为被拆迁户想得更多,做得更好”。

  “双困户”刘兴葵是享受成都市实施一次性发放5年廉租住房租金补贴政策第一人。她申请办理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后,市住房保障中心以5年时间计算补贴金额,一次性支付给她,把2万元的欠款抵了,还领到了提前搬家的5000元奖金。

  成都市锦江区米市坝3号住户林宝成,一家三口住户建筑面积仅有17.86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不足6平方米。林宝成本人无工作,其女林艳奇为在读中学生,全家生活来源主要靠其母兰淑群每月领取退休金420余元,以及最低生活保证金178元维系。该户家庭是较为典型的经济、住房“双困户”。

  该片区改造过程中,成都市住房保障中心及拆迁代办单位根据林宝成家庭的具体情况,将其列为帮扶对象。通过发放五年一次性廉租住房租金补贴为其冲抵了房差款14617.80元,余下的23000余元补差款又采取扶困救助备用金予以冲抵。为林宝成免除了后顾之忧,告别了居住多年的危旧房,搬入了新家。在成都类似这样享受到特殊政策、积极搬迁的例子不在少数。

  从2002年5月至2005年6月底,成都市有240户“双困户”享受到一次性发放5年廉租住房租金补贴计304万元,有535家特困户享受了民政救助性质的扶困救助金计1297万元。

  让老百姓去评说

  事实上,党和政府决定实施旧城改造,根本目的是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面貌,是利国利民的实事好事。对旧城改造的功过是非,应实事求是,让老百姓去评价,让历史去证明。

  大规模实施危旧房屋改造,使世代居住在棚户片区内的大量群众改善了居住条件,开始真正享受到现代都市的幸福生活。成都创新性的将城市拆迁安置房、农迁安置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三合一,统一标准建设,提高了安置小区的建设水平。绝大多数被拆迁群众对政府进行旧城改造持欢迎和支持态度,积极配合拆迁安置工作。

  沙河整治工程,历时三年整,使流经东郊22公里的沿河两岸整治一新,形成绿色生态景观长廊。昔日的沙河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每年有上千吨生活垃圾、1万余吨粉煤灰流入沙河河道,沿河500多个排污口每天向沙河排放上万吨污水,沙河河道淤积总量达31万多立方米,年排入污水量1.5亿立方米。流域范围环境污染,水质恶化,河道淤积,河堤失修,道路不畅等问题日益突出。

  2001年初,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沙河进行全流域综合整治。

  为有效截断污染源,成都市实施了一系列大手笔整治措施:沿河两岸敷设了23389米污水管网,将沿河两岸500多个排污口的污水截入管网;对全线河道采取清淤措施,清淤量达38万立方米;对产生污染源的20多家化工、电子、医药、水泥、发电等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沙河上游、中游、下游及周边的凤凰河、秀水河、洗瓦堰等近20条河流及支渠进行连动整治。

  沙河整治与旧城改造紧密结合,共建成城市道路和护岸护洪道路43公里,新建、重建桥梁16座,新建、重建水闸9座,修建景点建筑30座,修建景点广场及景点文化构筑物9万平方米,修建8个重点景区光彩工程,埋设各种管线35万米,修筑边坡及河堤50万米,铺设园林小道18.6万平方米,修建园路25.5万平方米,安装各类照明灯具2.3万盏。

  随着整治后沙河新貌的出现,两岸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1.4万余户搬迁户告别了昔日低矮破旧的茅屋。住进环境美、设施全、功能优的安置新居。沙河人祖祖辈辈盼望的新生活,终于在沙河整治后得到实现。

  “如今沙河的水清了,景美了,我们老百姓生活的质量也提高了!感谢党和政府!”这些都是在沙河两岸随处可以听到,出自群众的肺腑之言、感激之情。

  沙河整治工程以其在保护生态环保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建设部颁发的人居环境范例奖!

  曾经为成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东郊工业区,通过进行东郊工业结构调整,“腾笼换鸟”,有计划地将一批污染严重、设备落后的企业搬出东郊,同时腾出大量土地进入土地市场。此举收到搬迁单位的积极参与,土地价值得到提升,东郊成为投资热点。

  成都是一个三江汇合的水岸城市,但水资源的污染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通过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显著进步。尤其是三个污水处理厂在短期内建成投入使用,这在全国大城市中也不多见。四川省委主要领导对此予以高度评价。

  成都的交通拥堵严重。通过实施畅通工程,构筑“井加环”的城市交通格局,疏缓了城市主干交通拥堵状况,交通变得更加顺畅。美丽的三环路成为围绕城区的“翡翠项链”。

  这些旧城改造工程,是事关城市建设发展的大事,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实事。旧城改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城市的建设搞上去,干的就是要造福老百姓的实事。

  成都市委、市政府通过旧城改造的实践演绎出爱民、亲民、为民的新形象。

  打造城市品牌 提升城市形象

  作为1982年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市在旧城改造中,面临古典与时尚、守护与革新的挑战。

  成都市旧城改造保持“大城、皇城、少城”的三城相重的格局,使历史文化内涵得到了保护;同时,规划建设水井坊,船棺、金沙遗址博物馆,扩大武侯祠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拆迁草堂周边违章建筑,建成占地553亩的浣花溪公园。

  成都市在有1600多年历史的大慈寺周边危旧房拆迁中,拨出40余亩土地建设佛教文化艺术区、佛教商业区等,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武侯区的凉水井片区拆迁后,已被策划为蜀汉三国文化城。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可以转化为一种知识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来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塑造城市个性,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和核心竞争力,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城市经营有三种模式:一是经营历史文化名城模式,是指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是这座城市的根,这座城市的魂,也是这座城市的个性和品位所在。因此,确立以城市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无形资产战略,继承和发展自己的历史文化,将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经济活力。二是经营城市品牌(国际知名品牌、全国知名品牌)的模式。城市品牌就是城市的风格与个性,是城市的形象和实力,它凝聚和体现着城市的功能、理念、整体价值取向以及由内向外的辐射力和由外向内的吸引力。树立品牌形象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加资本含金量,提高资本的利用率,从而获得较高的效益,推动城市不断地发展。成都市目前打造“东方伊甸园”的新名片,结合“天府之国”这个古已有之的概念,挖掘成都平原积淀的各种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重塑成都新形象。三是城市文化和精神活动大产业化模式。随着旅游、文化产业这些龙头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城市产业链的发展,推动城市软、硬环境的提升,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价值。因此,旧城改造提升和弘扬了城市品牌,对我们经营城市也是一种主要贡献。

  旧城改造也是我们更好地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的一种有益尝试,只有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得更好,城市个性和特色体现得更鲜明,才能同其它城市人居环境比拼综合竞争力。

  旧城改造对城市资源利用、开发和经营,把潜在文化资源变为现实文化资本,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城市的规划、城市的建设(旧城改造)、城市的管理,对营销城市品牌起着根本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弘扬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传统,展现城市建设的时代特征,传承城市的文脉,都需要对旧城改造的深入研究和发掘。所以旧城改造也就是人居环境的保护和发展,这对经营城市有着重要的意义。

  统筹协调 好事做好旧城改造 改出新貌

  在一座古老城市的中心城区进行大规模旧城改造,无疑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工作,成都市能够把这项工作做好,其中必有心得。对此笔者采访了成都市危旧房屋改造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市房管局局长周鸿德,他告诉笔者:

  一、三年危改工作成效显著 2002年5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决策,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城区410万平方米危旧房屋集中进行大规模改造。

  归结起来说,自2002年5月至2004年12月底的两年零五个月时间,成都市城区通过各种改造方式共实现开工项目337个,涉及拆迁单位、居民住户11.41万余户,实施改造开工面积达635.52万平方米,完成危改项目211个,拆迁安置单位和居民11.41万户,实现投资近150亿元,累计拆除各类危旧房屋483.94万平方米,占总目标计划的118.03%。提前七个月完成三年危旧房改造总量。

  通过旧城改造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大批长期居住危旧房屋的市民通过拆迁补偿安置,改善了居住条件,从无房户成为了私有住房的拥有者,被拆迁居民的住房户均面积从拆迁前的42.4平方米提高到76.5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18.2平方米,住房成套率从拆迁前的35.6%提高到100%。2004年年末成都市九城区(含高新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便超过全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3.67平方米,达到了28.00平方米。

  二、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危旧房屋改造工作的确不是某一个部门所能单独进行的。成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危旧房屋改造指挥部,市委宣传部、市计委、市纪委、市教育局、市监察局、市国土局、市建委、市规划局,以及五城区政府(含高新区)等各相关单位都是成员单位。改造过程中涉及的重大事项,都由指挥部成员会议决定。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统筹协调工作。

  市委、市政府对危旧房改造做出具体部署,这对完成今年的拆迁工作目标任务和提前完成三年拆迁总量的目标任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加大工作进展力度,成都市把危旧房屋改造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目标考核体系,下达到各相关部门,增强了大家的责任意识,确保了危旧房屋改造工作顺利进行。在市危旧房屋改造指挥部工作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危旧房屋改造指挥部指挥长葛红林提出:“好事做好要攻心,好事做好要依法,好事做好要会做,好事做好要坚定”的四项要求,对开展这项工作起到了及时有力的指导作用。

  三、“三大亮点”闪现创新火花“三大亮点”指的是成都市在危旧房屋改造中实施的“阳光拆迁”、“多轮驱动”和“扶困救助备用金”三项工作。

  亮点之一“阳光拆迁”即坚持“以民为本,依法拆迁”的方针,在拆迁改造工作坚持实行“十项公示”制度,即《房屋拆迁许可证》、房屋拆迁公告、拆迁法规规章、安置房平面图、安置方案、奖励办法、办公时间及办公制度、被拆迁房屋评估价、安置房评估价、工作人员工作证等全部公开上墙,实行开放式办公,为被拆迁群众办事提供方便。

  亮点之二“多轮驱动”即在成都市城东迎辉路地块整体改造工作中,结合东郊工业结构调整采取的运作模式。该模式按照:“统一规划、整体改造、多轮驱动、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充分调动片区内各方主体参与实施的积极性,多种方式并行,注重协调、平衡好片区内各主体的利益关系。具体方式为:按照优化后的控规确定拆迁改造范围,片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均可作为主体参与实施该地块改造。鼓励各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进行改造。对不具备经济实力或不愿意进行拆迁的企、事业单位,由改造业主严格按照有关政策统一组织实施拆迁改造。

  亮点之三“扶困救助备用金”即对特殊困难人群的帮扶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在成都市各拆迁项目中,住房困难家庭约占10%,这部分居民按现行政策,安置难度很大。我们通过建立拆迁安置扶困救助备用金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补贴和安置,以减轻因拆迁给他们带来的经济负担。扶困救助备用金通过在拆迁成本总额中提取一部分及市财政和其它一些渠道构成。由政府相关部门严格审查后以货币补差方式专项用于选择货币补偿总额不足8万元的住房困难户和原房屋建筑面积在25平方米以下(含25平方米),他处无住房的被拆迁住房困难户支付安置补差不足款。
 
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