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苏通长江大桥:加速“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时间:2008-10-16
             
   

 

   

苏通长江大桥

   

——加速“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文/田红星 通讯员/陈同尧

  


    【工程名称】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
     【项目位置】 江苏省东部的南通市和苏州(常熟)市之间
     【建筑规模】 全长32.4公里,其中跨江大桥长8146米;北岸接线工程路线总长15.1公里,南岸接线工程路线总长9.1公里。
     【承建单位】 中交二航局、中铁大桥局
     【设计单位】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丹麦COWI咨询公司
    【通车能量】 全线采用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计算行车速度南、北两岸接线为120公里/小时,跨江大桥为100公里/小时;日通过车辆从开通之初的7000多辆,已经上升到了目前的26000辆。

    【工程进展】 2003年6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2007年6月18日合拢;2008年5月25日试运行;6月30日正式通车。
    
    【专家点评】根据苏通大桥交工验收组的专家意见,苏通大桥是中国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的特大型桥梁工程,代表了当代中国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邓文中等专家甚至认为,该桥代表着世界建桥技术的最高水平;交通部总工程师凤懋润和中交二航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怀认为,苏通大桥是中国由"桥梁建设大国"向"桥梁建设强国"转变的标志性建筑。
    
    

     

  

6月30日,全长32.4公里的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斜拉桥苏通大桥正式通车,南通由此真正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苏通大桥横跨苏州(常熟)和南通两市,西距江阴大桥82公里,东距长江入海口108公里,是国家高速公路沈阳至海口通道的过江枢纽,也是江苏省公路主骨架重要的过江节点。苏通大桥通车后,上海至南通的车程由以往的3个多小时缩短为1小时,由此南通将快速融入苏南板块和上海,而由于南通的中间位置,整个苏中、苏北地区与上海的时空距离也都大大缩短,跨入了与长三角城市群“无缝对接”的时代。从此,南通和苏州一北一南,遥相呼应,将以上海为核心形成鼎足而立的新型城市组团,为长三角区域这个“大金三角”提供更强劲支撑。

  

 

   
   

工程解析
   

   

创4个“世界第一”
   
  苏通大桥位于江苏苏州与南通之间,整个线路全长32.4公里,其中跨江大桥长8146米,由主跨1088米双塔斜拉桥及辅助和引桥组成。苏通大桥总投资78.9亿元,于2003年6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6月30日正式通车。据交通部和中交二航局的专家组介绍,苏通大桥创造了四个世界第一:
      最大主跨:苏通大桥跨径为1088米,是当今世界跨径最大的斜拉桥。在中国建桥史上,第一个意义重大的斜拉桥工程是1991年建成的上海南浦大桥,跨径423米。此后我国相继建成主跨602米的杨浦大桥、主跨648米的南京三桥,以及现在主跨1088米的苏通大桥。在世界建桥史上,此前跨径最大的斜拉桥是日本多多罗大桥,主跨890米。
      最深基础:苏通大桥主墩基础由131根长约120米、直径2.5米至2.8米的群桩组成,有92座桥墩立在江水之中;其中第68与69两座为主塔桥墩,每墩耗资约6亿元,工程最为壮观,墩长114米、宽48米,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厚约9米,灌注混凝土达5万立方米,墩下由131根,长达120米,每根直径2.5至2.8米的钻孔灌注桩组成,是在40米水深以下厚达300米的软土地基上建起来的,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入土最深的桥梁桩基础。
      最高塔桥:目前世界上已建成最高桥塔为多多罗大桥224米的钢塔,苏通大桥采用高300.4米的混凝土塔,为世界最高桥塔。
    最长拉索:苏通大桥最长拉索长达577米,比日本多多罗大桥斜拉索长100米,为世界上最长的斜拉索。
      2008年6月,第二十五届国际桥梁大会在美国匹兹堡召开,苏通长江公路大桥荣获“乔治·理查德森大奖”。此奖项用于颁发给近期完成的、在桥梁工程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工程项目。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桥梁工程获得的最高国际大奖,法国诺曼底大桥、希腊瑞昂大桥曾获这一殊荣。

   

可抗18级台风
   
 在长江中建设桥梁,抗风、抗震、防撞是基本要求,但是苏通大桥,作为创造四个“世界第一”的举世瞩目的世界级工程,将其发挥到了极至。中交二航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怀介绍,作为长江入海口的苏通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对抗风、抗震、防船撞、防冲刷等技术考验要求更高,但是苏通大桥攻克了超大群桩基础设计与施工等百余项科研专题;由于采取了世界先进的消震设施,根据设计,一般情况下5万吨级海轮撞上桥墩,桥和船都不会有事。
    专家介绍,苏通大桥地处地震6度设防区,并非地震强度很大的地区,但一旦发生地震会对桥梁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该桥在规划设计时采取两阶段设防:确保在千年一遇的地震中安全无事;在2500年一遇的地震中不会倒塌,通俗点说就是“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在防风设计上,苏通大桥可抗50米/秒的风速,大桥结构可以满足75米/秒的风速。换言之,苏通大桥在设计能力上可抗15级台风,主体结构可以抗18级特大台风。
   

   

科技领先“四大创新”
      苏通大桥坐落在长江入海口,地质、气候、水文条件复杂,除了面临抗风、抗震、防船撞、防冲刷等众多考验外,还面临更多技术难关。苏通大桥在设计建设过程中,先后有近70位院士、200多位各界专家参与科研设计工作,开展百余项科研专题攻关,攻克了斜拉桥结构体系等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丰硕科技创新成果。
      创新一:除最大跨径外,300.4米高的桥塔要笔直,设计要求从塔顶到塔底的垂直度误差不能超过10厘米,而苏通大桥误差仅为9毫米,如此高的精度体现了高技术含量。
      创新二:苏通大桥在桥塔和钢箱梁桥面之间安装了名为“粘滞阻尼器”的约束装置,让大桥处于动态的半漂浮状态。国际桥梁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项海帆介绍,这就像给汽车驾驶员系上了安全带,让大桥在突遇地震、狂风等外力破坏时,桥面钢箱梁不会出现过大位移,保护大桥安全,“这是中国桥梁设计的突破” 。
      创新三:桥梁的耐久性关系重大,世界上许多桥梁达不到设计寿命要求,有的设计寿命100年的桥实际只能使用三四十年,桥梁维护修补费用往往超出建设费用数倍。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伟介绍,通过苏通大桥的环境和加载模拟试验结果显示,大桥使用寿命超过100年。
      创新四:桥梁建设要使用巨量的混凝土,混凝土必须密实、经得起环境考验,才能保护好内部钢筋,避免桥梁承载力下降。孙伟的研究课题是要在水泥中掺入不同比例的粉煤灰,提高混凝土寿命。孙伟带领团队在苏通大桥做了4年研究,摸索在大桥不同部位的混凝土应该用多少粉煤灰。最终,苏通大桥混凝土质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孙伟说,借助苏通大桥这个平台,他们对粉煤灰混凝土的机理作了彻底研究,掌握了其中的奥秘。工程还有多少年寿命?何时需要修补?都可以进行科学预测。另外,使用粉煤灰可以节省大量水泥,对资源、环境的贡献巨大。
      从现代桥梁建筑史来看,从1945年诞生至今已有60多年,平均每年约有一项创新。一座大桥能有一两个创新点,两三个对技术的改进和拓展,就很不容易。据悉,仅在中交二航局施工的5.97公里标段内,几乎每一公里就产生一项世界纪录。
      不仅如此,在苏通大桥建设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大部分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王海怀介绍,中交二航局一共采购了3亿元的设备,其中除了1200万的桥面千斤顶和2800万的液压爬模设备是国外产品,其它全部是国产设备和自主研发设备;其中,液压爬模系统还有80%是国产化的。

   

长三角出现新“经济走廊”
   
  苏通大桥建成后,与不久前刚建成通车的杭州湾大桥连成一线,在上海与南通、宁波之间架起一条最短的陆路通道。
      苏通大桥位于苏州与南通之间;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嘉兴,跨越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慈溪,全长36公里。两座大桥通车前,由于受长江和杭州湾“天堑”阻隔,长三角地区不能和上海直接连通的城市依然徘徊在长三角核心经济圈外。两桥通车后,上海至南通车程由以往3个多小时缩短为1小时,上海至宁波的车程缩短了120公里。南通、宁波将跻身上海经济圈,接受上海经济的辐射和产业转移。
      南通市发改委介绍,苏通大桥对南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自从2001年大桥开工建设以来,大桥的先期效应已显现:南通发展速度跃居长三角16城之首,GDP增幅连续3年位列江苏省第一,跻身于GDP超2000亿元的城市行列;近三年,上海资本以每年15%以上的增幅投向南通农业,总投资超过50亿元。上海的纺织生产基地大量向苏北腹地转移。江苏省旅游局介绍:大桥对旅游的影响在去年开始显现。南通市去年接待游客1070万人次,增幅达24%,其中上海游客增幅最大。苏北淮安、盐城、连云港等市日前在上海共同推出旅游新干线,借大桥贯通之机,吸引上海游客。
      据悉,杭州湾大桥通车后,仅一个上午就有二三万辆车争相过桥,两桥通车后,苏嘉杭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盐通高速公路等浙江与江苏的高速公路网络贯通了。苏北、苏中和浙东南、上海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尤其对苏北、浙东南来说,其融入长三角、实现区域联动的速度将加快。除了投资和旅游效应,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还将长三角城市群连成一片。
      专家表示,如果以南京港为原点,一个巨大的扇形港口辐射区将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出现,长三角城市群的腹地范围将变得更加广阔。苏通大桥与刚刚建成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成一线,在上海与南通、宁波之间架起一条最短的陆路通道,长三角城市群因两座大桥的贯通形成一条新的“经济走廊”。

   

后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苏通大桥是世界首座超千米跨径斜拉桥,解决了桥梁建设多项世界级难题,创造了四项世界之最,是我国由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工程,也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体化。近日,真实记录苏通大桥建设历程、简明诠释大桥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及创新构思、大力弘扬苏通精神、进行桥梁工程技术交流、开展科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苏通大桥展览馆也开放。
      7月1日,江苏省交通厅透露,苏通大桥展览馆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展览馆向社会免费开放。苏通大桥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基地后,将会更好地发挥苏通大桥展览馆的社会效益,在全社会普及桥梁科普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和创新动力,也成为了一个地区和城市的“名片”。
   

   


    

   
 
 
新闻 更多>>
专题 更多>>
三亲教育:中国式乡村教育探索之路
金秋十月,笔者有幸应邀陪同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副主任、中国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书记、全国城乡融合智慧化工作指导小组组长刘首文,赴山西长 ...
第三十八期城市化研讨会——主题:城镇化的 ...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自2008年1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城市化的研究。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城市化的学术争鸣一直没有停止过,恰逢由中国建筑 ...
第37期城市化研讨会——主题:从《质量强 ...
  从1996年《质量振兴纲要》到2012年《质量发展纲要》,再到近日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质 ...
委员会动态 更多>>
案例库 更多>>
顺德高质量重构产业空间的实践与探索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凭借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30多年来经济发展一路高歌,以仅占全国0.43%的土地,产出 ...
以白云机场为例论TOD模式在粤港澳大湾区 ...
航空+轨道+公路+航运的多式联运,成为当代中国城市之间连接的重要方式。机场,作为城市中规模最大、能级最高的交通枢纽,是城市与世界交往的窗口。纵观国内外知 ...
城区平衡发展的实践与理论——以上海市长宁 ...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长宁区还是一个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地区。当时经济发展是上海10个中心城区的倒数,城区东中西和南北发展差距都很大。在小平南巡讲话和上 ...
城市化论坛 更多>>
城市化杂志 更多>>
城市化峰会 更多>>
城市化委员会 更多>>
张幼云 前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前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
   张幼云: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前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   &nb ...
 
指导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
主办机构: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

电脑版

2024-06-28 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