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唐代公务员一年放假近百天 清明节首成\"黄金周\"
作者:倪方六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2-03-31

  自2008年起,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后,也成了一年中重要的“小长假”。清明节由来已久,中国古人历来很重视清明节,那么在古代清明节人们放假几天?又是怎么过的?

  “汉官五日一假洗沐也”

  汉代清明节尚未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要说清明节,得先说古代中国的休假制度。

  在古代中国,是没有“星期天”概念的,但休息日一直存在。而且,中国古人享受休假的历史还比较早,至迟在秦汉时期已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休假制度。不同的是,古代只能休息1天,而且叫法也不一样,现在叫休假、放假,古时称为“休沐”或“洗沐”。

  古人为何把休假称为休沐?一个“沐”字便透露出了端倪,是因定期让现在叫公务员的公职人员回家洗头洗澡、搞个人卫生需要而产生的。最先享受休沐制度的人群,应该是给皇家当差的一批“公务员”,即所谓“中官”,也叫“内臣”。中官给皇家当差,宫内又没有为他专设洗澡的地方,所以只能定期、轮流回家“洗沐”。

  休沐制度推广开后,便形成了一种国家休假制度。唐人张守节撰《史记正义》中所谓“汉官五日一假洗沐也”,说的就是这么回事情。除了“五天制”,汉代休沐还有“十天制”,即干10天休1天。

  但在汉代,好多有想法的“公务员”会主动放弃休假。如与汉哀帝刘欣有“断袖之好”的董贤,当年就是一位中官(太子舍人)。每到休沐日,董贤都不“回家洗澡”,一心陪侍皇帝,赢得了刘欣的欢心。因为董贤长期不休假回家,刘欣竟然下令让董贤将老婆带到宫内住,方便夫妻相聚。

  在汉代的休假制度中,除了休沐这样的轮休,还有例假。例假更接近现代的法定节假日概念,从《汉书·薛宣传》中透露出的信息看,汉代国家法定节假日很少,起初只有两个,一是夏至,再是冬至,各放假5天。到东汉时增设“伏日”。

  此时的清明节,并不是汉朝的国家法定节日。

  唐肃宗李亨缩短皇帝庆生天数

  清明节首次成为“黄金周”

  唐代的节假日确实远远多于秦汉,多到几乎泛滥的地步。全年的节假日,加上每月3天,全年计36天的旬休,唐代公务员每年平均可以享受的假期近百天。也就是说,唐代“公务员”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不用上班。

  唐朝廷的节假日是这么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腊日各三日”。用现代语解释一下就是:元旦和冬至两个节日,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节连在一起,放假4天;夏至、中秋节和腊日(腊八)各位放假3天。

  唐代清明节“小长假”安排不需要调休,将寒食、清明二节连着放就行了。其间,也曾有过几次变化的。到李亨(唐肃宗)当皇帝时,或许觉得小长假不够长吧,又增加了寒食清明节的假期天数,将唐玄宗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定下的千秋节放假3天的规定,减为放假1天,而将寒食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在中国节假日史上,清明节首次成为了真正意义的“黄金周”。

  千秋节又叫天长节,是当朝皇帝的生日。缩短皇帝庆生天数,而增加清明节的假长,可见唐人对清明节的重视。事实上,唐人也确实喜欢过清明节,仅从时节上说,其时春暖花开,正是春游的好时节,既能扫墓,又不误看景,这样的节日自然广受欢迎,所以时人竞相外出。从杜甫“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诗句中,便可以想象到唐人清明节出游、扫墓的热闹景象。

  在李亨之后,唐代的清明节假期又有变化,太子李豫(唐代宗)继位后,曾将清明假期改为5天。但在其子李适(唐德宗)做皇帝的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又恢复了李亨时代的做法,将寒食清明二节合在一起,假期仍定为7天,“黄金周”重现。

  宋代 “清明弄柳”热闹非凡

  元代清明节放假3天

  到了宋代,清明节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宋代继续了唐代喜欢放假的做法,寒食与清明两节合在一起,假期也是7天。而且两个节日已完全融合为一体,并移植进了上古时“三月三”上巳节的某些娱乐功能,人们出游喜欢来到水边。

  清明节也是宋人重要的节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扫墓的风俗更浓,这从北宋人张择端绘于清明时节的《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时人从汴京(今开封)野外扫墓归来的情景。宋代清明节里,皇家和民间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热闹程度不输元宵节。时开封人孟元老在后来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当年京城过清明节的气氛:“京师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舞遍满,抵暮而归。”

  “清明弄柳”这一传统习俗,在宋代达到了极致。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时清明节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柳条,时称“明眼”。所谓“明眼”并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驱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护家门,此时的柳枝与桃枝功能相近。

  到了南宋,“清明弄柳”热度不减。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提到清明节日里的临安(今杭州)城时,用了这样文字:“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难怪宋人能写出“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的诗句。

  宋人在清明节长假里的活动很多,民间在这天还喜欢挖井,而皇家则会举行一项唐代皇家就有的“改火”活动。但宋代皇家更特别,让宫内小太监们在阁门前用榆木钻火,第一个取到火的会得到奖赏,奖品相当丰厚,是一只金碗、三匹绢。然后再用取到的新火种点燃火烛,赏赐近臣。

  清明节的法定功能,在宋代达到了顶点。由于时间比较长,活动内容也开始变味,寒食、清明二节本应停止娱乐的,但在宋代却异常活跃。一些路途遥远无法回原籍扫墓的官员,常会利用这难得的“黄金周”,把酒叙旧,找老乡、约同科成为一景。有的干脆相约赌博,想着法子找乐,打发假期。

  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中便有一则利用长假、相约赌博的事情。福建浦城人章得象任“正字”一职期间,有一年寒食节,与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一代名相丁谓相约赌博。次日,丁谓真的怀揣几百两银子来了。谁想手气太差,丁谓把这么一大笔赌资全输给了章得象。两人相约来年再赌,即所谓“明年寒食复博”。第二年章得象走了背字,又输给了丁谓,但章得象却无钱支付。丁谓盯着要钱,章得象最后只得拿出古董抵债。

  随着唐宋的远行,清明节的繁华和热闹也不复存在。到了元代,唐宋的公务员多假制度被否定,节假日大为减少。但元时清明节与寒食节从功能和活动内容上看,在事实上合成了一个节日,仍与元正(旦)一样,是元代最重要的节假日之一。朝廷会放假3天——要知道,元代皇帝的生日天寿节(唐时称天长节)和冬至才放假2天。

  到了明、清两代,寒食、清明二节则完全退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序列,政府仅保留元旦、元宵和冬至3大节假日。虽然不放假,时人仍喜欢过寒食节、清明节,要外出扫墓、春游。 

 
相关新闻
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