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DeepSeek锐评】速度与质量的角力——中国绿色城市化的转型阵痛 作者:蔡义鸿 来源:城市化网 时间:2025-04-18
【导语】当全球碳中和浪潮与中国城市化进程迎头相撞,一场关乎文明存续的悖论正在上演:202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67.0%,但土地财政依赖度仍高达31.2%;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800万辆,但2022年建筑领域碳排放较2020年增长9.8%。此刻回望《城市化》杂志14年前《绿色城市化有多难》的警世预言,方知文中所言“人类史上最复杂城市化挑战”绝非虚言——我们正在用透支生态的代价,浇筑一座座“碳基文明纪念碑”。
一、制度沉疴:半城市化陷阱的基因突变
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与土地二元制度,在数字时代衍生出更隐蔽的排斥形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流动人口达2.96亿人,其中62%因户籍限制无法平等享受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
飞奔的外卖骑手
●算法排斥:杭州部分外卖骑手因平台算法未将其灵活就业状态纳入居住稳定性评估,导致丧失保障房申请资格;
●数据权利悬置:深圳城中村改造中,原村民通过区块链确权的租金收益增长65%,而租户的“数字足迹”(如按时缴费、社区志愿服务记录)未被纳入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形成“贡献可量化、权益不可及”的制度性落差。
这种“数字身份分层”令城乡二元结构完成技术化迭代——当雄安新区试点“碳积分落户”(居民每日步行数据可折算落户加分),实质是将斯蒂格利茨预言的“21世纪关键生产要素”异化为“算法治理的权力编码”。
二、生态赤字:碳中和承诺下的制度性消解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风光电装机容量占全球43.1%,但“表面减碳”与“实质增污”的悖论正在加剧:
1、地下水超采危机:资源掠夺的时空转移
●水利部2025年监测表明,华北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较2011年扩大41.7%,深层承压水水位以年均1.5米速度下降,引发京津冀区域性地质沉降(《中国地质环境公报》2025);
●财政绩效黑洞:石家庄2018-2023年海绵城市专项债中,单条高架桥造价达32亿元/km(财政部2025年核查数据),而住建部数据显示同期地下管网改造仅覆盖17.3%的老旧城区,直接导致2024年暴雨内涝损失83亿元。
2、生态补偿机制异化:碳市场的套利游戏
●生态环境部2025年通报的“长三角碳配额违规交易案”显示,安徽某化工园区通过虚报锂电池回收产能转移碳排放配额520万吨,同步新建年产1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形成“产业转移-指标套现-污染重置”的利益链;
●监管悖论: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报告指出,2024年全国碳市场异常交易量中63%源于企业“拆分产能”套取超额配额。
3、绿色投机主义:技术治理的伦理失序
●光伏毁林:自然资源部2025年通报显示,38%的“光伏+生态”违规项目借“林光互补”名义砍伐原始林地,其发电收益仅需1.2年即可覆盖行政处罚成本;
●数据造假产业化:央视《焦点访谈》2025年4月调查揭露,云南某光伏项目将灌木丛喷涂绿色颜料伪装生态修复成果,第三方环评机构虚报修复面积最高达400%。
三、文明悖论:消费主义绞杀绿色基因
当发改委将“新能源汽车下乡”纳入政绩考核,一场畸形的绿色狂欢正在上演:
●锂电殖民:中央环保督察通报指出,江西宜春锂矿开采导致38个村庄饮用水重金属超标,当地政府却将污染区包装成“新能源特色小镇”;
●碳时尚悖论:北京SKP商场2024年爱马仕自行车售罄事件背后,牛津大学《2023奢侈品供应链碳排放研究》测算,每辆高端自行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为0.8吨,远超普通轿车生命周期排放量。
这种用“绿色标签”赎买污染权的游戏,令14年前警示的“俭朴生活方式消亡”加速变异——当小红书博主以“零碳婚礼”为名消费28吨碳汇指标,绿色城市化已成奢侈品代名词。
【致原文作者】
蔡义鸿先生:
您在2011年预埋的三大预警,如同刺向当下城市化病灶的三棱镜:
●制度棱镜:您笔下的“半城市化”已进化为算法囚笼,但深圳“工分落户”改革让建筑工人凭技能证书与社区服务积分享受落户优惠,证明制度弹性仍在;
●生态棱镜:您警示的“环境承载压力”已成系统危机,但成都将1.2万公里地下管网数据开放给市民监督,开辟出公众参与新战场;
●文明棱镜:您忧虑的“消费主义狂潮”吞噬绿色基因,但景德镇青年用3D打印复活72道制瓷工序,让传统匠艺成为低碳生活载体。
14年后再读您“绿色城市化是唯一选择”的论断,更觉其如黄钟大吕——当雄安新区用植物基因库替代中央商务区,当泉州将宋元海丝遗址转化为潮汐发电基地,我们终于看见:那些曾被嘲笑的理想主义火种,正在熔铸新的文明范式。
【原文】绿色城市化有多难?
刊发于《城市化》杂志2011年第10期
中国的城市化从一开始就命运多舛。20世纪上半叶,连续几十年的内乱外侵,政局动荡;1949-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城乡户籍和土地的二元制度设计造成人口流动的中断和城市商业的衰败,城市化以畸形的方式推进,甚至出现了世界城市发展史极其罕见的倒退(1978年城市化率为15.82%)现象。
1979年之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面临着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复杂性与艰巨性最高、其他国家从未遇到过的城市化大潮的挑战。因此,绿色城市化是中国必须和唯一的选择!
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句谚语来形容今天中国绿色城市化面临的难题是再也恰当不过了。那么,中国发展绿色城市化究竟将面临怎样的现实挑战与难题?
NO.1:“半城市化”拖累:计划经济时期城乡户籍和土地的二元制度设计导致的“半城市化”难题越来越凸显,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中国城市化率白皮书)研究成果表明,按城镇非农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出的城市化率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按全国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出的数据相比,2006-2009年两者之差分别为11.37、11.97、12.4和12.83个百分点,每年涉及人口基本上在1.60亿人左右,并呈递增趋势!他们造就了“候鸟式”农民工群体、中国 “春运大迁徙”和“836199”留守部队。
NO.2:环境承载压力:我国计划在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现在有的城市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都已经提高到了较高水平,但大量数据和环境事件表明,环境承载压力已经影响到城市现代化进程。城市的大气污染、干旱频仍、洪涝不断、地下水下降、地质下沉、垃圾围城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如紫金矿业污染、盐城水污染、娄底铬污染、城市内涝、渤海漏油以及“癌症村”等环境事件,与我国城市发展中没有很好地注意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密切相关。
NO.3:人均碳排放增大: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居民生活碳排放已经占到总量的40%,而在中国这一比例目前仅为20%左右。显然,这与目前美国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以及富裕的生活水平有关。但可以预期,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居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城市居民生活将会带来更大比例的温室气体排放。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西方先进的“绿色生活”方式在我国尚未被接受,而传统的俭朴生活方式却正在不断地消亡,如顶级跑车、世界钟表等奢侈品的疯狂,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天价月饼、天价榨菜的炒作,表明仅仅关注对物质环境的改善,而忽视对社会、人文环境的建设是十分危险的。
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还有许多,社会各界人士都有很多很好的见解,在此笔者就不一一赘述。今天,中国的城市化正在每时每刻影响着全世界、影响着全人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关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将是影响人类21世纪的两大关键性因素。”的预言,已经得到了事实的印证。
(作者蔡义鸿系城市化网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相关新闻 · 论坛总结--绿色城市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 第十七届中国城市化论坛举行 探讨绿色城市化 · 第十七届中国城市化论坛举行 探讨绿色城市化 · 毛如柏:绿色城市化要贯穿城市建设始终 · 于长江:绿色城市化要从我做起 新闻 更多>> |